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聚焦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的甘孜看点

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歌舞展演。

 

游客向非遗传承人学习阿西土陶制作工艺。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展区展出的唐卡。

 

非遗传承人制作药泥面具。

 

展馆内游人如织。

 

游人观赏格萨尔彩绘石刻。

 

我州展馆展出的南派中藏药。

    ■本网记者 陈斌 文/图

    蓉城的风里散发着音乐的味道,舞者的衣襟搅动府南河的清流,展馆的空间张扬着甘孜的神韵……6月10日至18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如约而至。隆重的开幕式、“烧脑”的国际论坛、传统的表演艺术和民间节气展演、国际非遗大展、非遗竞技成果展、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和主题分会场活动、非遗传播推广等7大主体活动和9大分会场活动精彩纷呈。9天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的众多非遗项目汇聚国际非遗博览园,一场历史与文化的饕餮盛宴让人陶醉。这是艺术的盛会,多场文艺演出和展览、展示,众多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与,百花争艳,流光溢彩,规模空前;这是人民的节日,数万观众热捧,各类活动免费、低票价接待,艺术水准却没降格,非遗节成了没有围墙的艺术舞台。

    我州非遗展馆魅力十足

    6月10日,适逢周末,记者进入总占地面积1780亩的国际非遗博览园,看到了从四面八方涌向非遗博览园的参观人流,其中以家庭休闲的阵容最为普遍。走进国际非遗博览园,处处可见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欢笑跑动。孩子们那一双双凝望着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的稚气眼睛,成为国际非遗博览园里最为动人的风景。

    非遗博览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成都市政府、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承办,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青羊区人民政府、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具体运作的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吸引了很多中外贵宾。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和副部长项兆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外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聆听了非遗展览的介绍。

    “非遗节”开幕以来,我州非遗展馆备受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省政府副省长杨兴平以及州委州政府领导纷纷前来参观,并高度评价我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在嘉绒刺绣展区,中外嘉宾正围着绣娘们问这问那。丹巴县中路乡非遗传承人康高初正弯腰整理着各色绣线,不时摸着手边的头帕,向观众讲解有关独树一帜的绣品制作流程。

    康高初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向妈妈学习刺绣,丹巴头帕是纯手工制作。光是绣这些图案,少则花费1个月的时间,大多数人要花费近2个月的时间。

    据了解,嘉绒刺绣是当地妇女代代相传的技艺,小女孩们从小就要跟着自己的母亲学习,长大后嫁入婆家,又要跟着婆婆学。就算出去上学的女孩子,也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学习刺绣技艺。

    “在我们那里,如果不会刺绣,会被别人看不起,如果刺绣技艺不精,会被别人取笑。”传承嘉绒刺绣对丹巴人而言,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展馆的另一角,精美的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品让观众驻足欣赏。年过五旬的非遗传承人巴德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从事彩绘石刻已有30多年了。巴德向记者介绍,格萨尔彩绘石刻不仅在色达县和我州具有代表性,而且在全国格萨尔文化流传地区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其手工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包括采选石料、构图、刻制、上色等工序。

    几天来,中外游客走进我州非遗展馆,挑选手工艺品,请手工艺人现场制作,对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以前,我们对民族地区的手工艺品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新鲜好玩,现场感受制作流程后,我对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甘孜州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做得非常不错,令人敬佩。”观众王珂庆如是说。

    近年来,随着我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不仅逐渐成为其发源地的“文化名片”,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州非遗展演好戏连台

    漫步成都非遗博览园,但见在一片热闹和繁华之中,参演的非遗传承人面露喜悦,或专注亮出他们的技艺绝活,或耐心回答游客的提问,能够到现场展示绝活,对他们来讲,是一种荣誉。

    本届“非遗节”除了展示传统工艺,也首次选取“传统武术” “传统民歌”等非遗项目进行竞技。来自国内外的多支表演队伍轮流上阵,一场场文艺演出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惊喜,也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开幕式当天下午,我州石渠真达锅庄队的姑娘和小伙们用优美的舞姿,向观众展示了我州藏族舞蹈的精彩,也让观众们深切体会到了藏族的历史、人文以及风貌。

    约一个小时的文艺展演,集中展现了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节目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家乡》《七月的草原》《夏莫卡德》《康巴汉子》《巴塘弦子》等节目,抒发了藏家儿女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五彩缤纷的藏家服饰、形式多样的表演、寓意丰富的演出内容,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大家不断叫好喝彩,送上阵阵掌声。

    当身着盛装的姑娘和小伙跳起真达锅庄时,观众的情绪再次高涨起来,不少人不时用手机拍下这精彩的瞬间。“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柔情似水,这样的舞蹈太美了,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希望有机会到甘孜州亲自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少观众伸出大拇指高兴地说道。

    正值周末,我州的文艺展演吸引了众多学生和摄影爱好者。“这些古老的艺术让我们感到震撼,通过他们的表演,我看见了甘孜的‘美’。”来自西安的摄影爱好者胡全文表示,自己在成都定居多年,但从未到过甘孜州,这次展演让他认识了甘孜。雅康高速通车后,他一定去甘孜州看看。

    据了解,在此次国际非遗节上,我州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布展非遗馆,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和生产性保护成果展、文化元素歌舞表演等活动,旨在让观众了解民族手工技艺和民族歌舞艺术,激发更多的人对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我州民族特色工艺品叫座又叫卖

    作为第六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展在成都非遗博览园举办。展览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四川省文化厅主办,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六省区文化厅协办。

    据了解,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围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四大重点领域的相关内容进行展示。展会旨在全面展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果,重点展示走廊区域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积淀以及在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为走廊区域的优质文化企业、项目及产品提供宣传推广、项目对接、产品交易、品牌培育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多位非遗传承人借助声光电、AR等新技术进行演示,立体直观地展现了走廊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在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新趋势。其中,我州展出的菩提珠、勉唐派唐卡、郎卡杰唐卡等民族特色工艺产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展区,我州非遗传承人杨宏现场为观众展示了郎卡杰唐卡绘画技艺。据杨宏介绍,该派作品从花草树木的枝叶,到山水房屋、飞禽走兽、人物器具的远近距离和明暗关系,都彰显了三维立体的空间效果。

    过去,郎卡杰唐卡曾一度面临过失传的困境,2007年,炉霍县成立了绘画艺术协会,进行唐卡绘画人才培养和市场化运作。协会免费培养年轻人。学生们学成后,可以与协会所属公司签约,也可以从事专职画师。“此前到昆明、成都、深圳、上海等地从事唐卡专职画师的学生,一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杨宏告诉记者,协会成立后的市场化运作不仅让古老艺术更好传承,还解决了当地困难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我们还招收了不少残疾学生,不仅免费学画唐卡,吃住都不要钱,他们学成以后,自己有一门手艺,可以自食其力。”

    “通过展览,我们要让更多人欣赏和学习郎卡杰唐卡。”杨宏向记者介绍,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郎卡杰唐卡非凡的艺术价值,有利于促进郎卡杰唐卡艺术百年历史的传承,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唐卡市场,开拓炉霍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引导贫困地区发展多元生产方式,助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弘扬优秀文化、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拉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创业、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上一篇:歌者
  • 下一篇:《星光大道》四甘孜州片区赛报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