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易鹏:带着母亲来援藏

甘孜日报    2017年05月28日

   ■本网记者 刘小兵

   在藏区,夫妻一起援藏的佳话已经屡见不鲜。但记者日前在乡城县采访时,却听到当地干部群众讲述了一个带着母亲来援藏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易鹏,是省地理测绘局派到乡城县香巴拉镇信沟村的第一书记。香巴拉镇镇长罗兵告诉记者,在乡城,大家只要提起易鹏就会想起他的母亲夏国珍,他们母子二人在当地被称作援藏“母子兵”。

   易鹏带着母亲来援藏,在香巴拉镇妇孺皆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曾经只是他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易鹏今年26岁,2014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同年考入四川省地理测绘局,201512月被选派为援藏干部,到乡城县香巴拉镇信沟村任第一书记。

   易鹏出生于宜宾市江安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上有4个姐姐均已出嫁成家,且都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在37岁时才生了他这个儿子,一直对他疼爱有加;易鹏对母亲十分孝顺,易母回忆说,易鹏自从高中以后就连大声和她说话的事都没做过。

   2013年,易鹏的父亲病逝。因为姐姐都在外地谋生,家里也没有叔伯亲戚,易鹏就成了母亲的唯一依靠。20157月,易鹏试用期刚过就把母亲接到了成都,母子二人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易鹏原打算从此好好陪伴母亲,但是三个月后,局里表示打算派他到乡城县援藏并征求他的意见。

   这一突发情况让易鹏不知所措——一方面,援藏是组织的安排;另一方面,母亲又是不能割舍的牵挂。经过激烈的思想挣扎,易鹏的公心战胜了孝心,他向母亲说出了想去援藏的想法。刚开始,易母根本不愿和他分离,更舍不得他一个人去偏远而又陌生的藏区。经过反复沟通,易鹏和母亲达成了“一起去乡城”的共识,并向组织作了说明。

   20161月,易鹏带着母亲来到了乡城县,并信手写下了一首小诗——“背井离乡心志坚,力攀高原近云端;浮华若梦亦虚幻,百炼千锤自深山”。他决心要在扶贫攻坚的事业中大展身手、历练自己。

然而,现实总比理想要曲折。

   先是母子二人不能适应高原气候和当地的饮食习惯,后是易母没几天就因水土不服生病,再是村民们并不信任他这个二十多岁、长相稚嫩,还说着一口普通话的内地干部。易鹏回忆说,他第一次到村里和群众见面时,大家看他就像看小娃娃一样,听说他是第一书记后,村民们都一片哗然。刚开始入户摸底,村民都不愿说话,动员实施扶贫项目,大家也认为他只是假意说说,不予理睬。

   看见易鹏为工作犯难,易母更后悔当初放他来援藏,一度让易鹏向单位申请换人。

   但是,易鹏这一次并没有听母亲的话。在开始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上午和镇、村领导班子交流情况,下午则走村入户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晚上在家给母亲赔礼道歉。

   20164月,经过易鹏申请的14个蔬菜大棚项目顺利落地信沟村,这让村民们彻底打消了对易鹏的怀疑。更让他欣喜的是,在自己的坚持下,母亲终于理解了他的工作,并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适应环境之后的易母不仅不再反对易鹏的工作,反到成了他的帮手。

   20164月底,易鹏遇到了一个难题——信沟村村民基本没有精细种植蔬菜的经验,县上的农牧科技人员又不能全程指导,这样一来蔬菜大棚效益就可能大大降低。得知这一情况后,易母义务到村里的大棚里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平地、育秧、栽苗、施肥……。在她的细心指导下,信沟村人逐渐学会了精耕细作,第一批大棚蔬菜喜获丰收,大家脱贫奔康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20165月,乡城县举行一年一度的县舞比赛。因为种种原因,信沟村以往都没有参赛。易鹏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既能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进村民间的友谊,有助于团结协作,于是动员大家参赛。可是他又的确不善组织文体活动,易母便接过了这个担子,带着村民们一起排练了半个多月,最后参赛时还当起了村民的化妆师。

   20167月,信沟村的“五改三化”工程开始了,易鹏成天都在村里带着村民投工投劳,几乎没有陪伴母亲的时间。易母非但没有抱怨,还把洗衣做饭等“后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面对易鹏的歉意,易母说,“你多帮大家解决点实际问题,我就开心了!”因为待人友善,易母深得村民的信赖,大家和她无话不说。凭着这层关系,她经常在闲聊中了解村民们关于脱贫攻坚的真实想法和愿望,收集大家对于易鹏和村里开展工作的意见。对此,罗兵坦言:正是有了易母这位“间谍”,信沟村的扶贫工作才少走了许多冤枉路。

   曲早泽仁是一名在香格里拉镇工作了34年的本地人,也是一名驻村干部。她告诉记者,易鹏经常找她了解情况、交流经验,也经常主动帮她分担工作,就是加班熬夜也从不推辞,易母也十分关心她的工作。在她的眼里,易鹏是一个知识广、办事效率高、工作细致负责,特别能和群众打堆的年轻干部,易母则是一个和蔼善良又识大体的母亲。

罗兵说,“易鹏和他的母亲早已是信沟村群众最喜欢和信赖的亲人了。”

   为了验证罗兵的说法,记者决定到信沟村“暗访”一番。刚到村口,易鹏就没有了先前和记者交谈时的拘束,而是变得像回家一样兴奋,大声与村民打招呼。不一会儿,就有好些村民应声而出和他热情攀谈,有的还请他进屋吃饭;就连村民的狗也跑了出来,在他腿上蹭来蹭去。

   记者和易鹏走进了贫困户丁真家。当天丁真正请几个邻居帮助修房子。说起易鹏来后村子发生的变化,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村子更干净、大家更团结了”,有的说“安了路灯,修了灌溉水渠方便多了”,有的说“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随后,记者又让易鹏回避,询问了大家对他个人的看法,格绒说:“他是一个说话和做事一样的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就是有点啰嗦;天天都在给我们说要讲卫生、要和谐相处、要多想办法挣钱……,有时还要‘逼’我们学政策。” 格绒的一席话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谈起易母,大家都亲切的称其为夏大姐。洛绒拉姆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村种菜产量低得很,按照夏大姐教的方法,我们一家9口人吃一个大棚的菜都吃不完,一年下来不但省了几千块买菜钱,还卖了好几百块钱。”

   现在的信沟村,不仅全面了完成“五改三化”,还有了藏香猪养殖、中大棚蔬菜等产业支撑;全村6户、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在去年全部退出。虽然易鹏的母亲夏国珍已在今年初因身体原因返回了内地,但是易鹏始终记得母亲那句“你多帮大家解决点实际问题,我就开心了!”的话。他说,“母亲在这里可以鼓励我、监督我、帮助我,回了内地后还没忘记鞭策我。”

   曲早泽仁表示,“易鹏早晚要回到原单位,但是他带着母亲来援藏,母子二人一起为信沟村的发展出力的故事,会永远激励本地干部群众在脱贫奔康路上一路前行。”


  • 上一篇:用真心真情助群众脱贫
  • 下一篇:最后一周,如何复习语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