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图片 >> 摄影世界 >> 浏览图片
横断山“红”与“黑”

时间:2023/2/13 10:33:17 点击数:次 总张数:6张 作者:佚名


6 张,当前第 1上一张 | 下一张 幻灯播放
横断山“红”与“黑”
阿色丹霞的置身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的环境。
1 / 6

                                                                                        阿色丹霞的“红”(上)

◎李忠东/文 米宏伟/图

A“隐”在高原的一抹红

从新龙县城到阿色丹霞所在的银多乡,大约需要3小时车程,车窗外的风景,也从潇潇微雨变成满天飞雪,显然是因为海拔在不断攀升。

这片丹霞因之得名的阿色一村,海拔约有4700米,相当于“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的海拔高度。

绕过一个山嘴,天气奇迹般转晴了,一大片红色山石在云雾间浮现出来,白雪简约了大地的颜色,让高耸的阿色丹霞显得更加纯粹、明艳,彻底将“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色彩凸显出来。

何谓“丹霞”?这个词源出于三国魏曹丕《芙蓉池作诗》,诗曰“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形容的是天上的彩霞。

1928年,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注意到粤北五岭余脉丹霞山,拥有色卡级的红色砂砾岩层,便将它命名为“丹霞层”,这个“丹”字描绘的则是当地岩层因富含高价铁,而呈现的红彤彤的颜色。

1977年,“丹霞地貌”正式成为一个地貌学术语,且由中国人命名,算得上是我国地质学家对国际地貌学的特殊贡献吧。不过,要想跻身中国丹霞景观的名录,仅仅靠“颜值”还不够,这类地貌必须呈现“陡崖赤壁”的形态,而流水的侵蚀、重力的崩塌是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成因。

我国丹霞地貌以中国南方湿润区、西北干旱区、西南环四川盆地为主要分布地。四川是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分布区之一,但四川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南缘川黔渝交界处,类型上主要为一种“见崖不见峰”的“隐藏型”丹霞,又因普遍发育环形绝壁,又称之为“环崖丹霞”。

新龙红山发现之前,在川西高原从未有丹霞地貌被发现的记录,所以当新龙县阿色丹霞被发现之后,曾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它多少有点颠覆我们对丹霞分布的传统认知。

B身经百“变”,特立独“型”

丹霞地貌是一种“有陡崖的红层地貌”。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外动力地质作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往往被视为形成丹霞地貌最重要的三要素。

构成阿色丹霞的是红色岩石,大约形成于6500万年——2300万年前的新生代古近纪。在那个时期,横断山已经摆脱海洋侵袭,隆升为陆地,印度板块正从南方一路北漂而来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并导致整个高原发生剧烈的抬升。

新生代早期,阿色地区则处于河湖纵横的一个山间盆地,在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以砾岩和砂砾岩为主的巨厚红层,它们就是形成阿色丹霞的主要成景岩石。

这套岩石较为粗粝,固结程度较差,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弱,因而阿色丹霞很难见到陡峭的山崖、连绵的绝壁长墙,这与广东丹霞山“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标准像”截然不同。

我们可以想象,大块头的水平岩层断裂后,更容易形成绝壁长崖,而阿色地区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岩层普遍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最终发育的样貌就成了线状山脉、堡状丘山、叠板岩墙、单斜群峰、孤山独峰……凌空俯瞰,就会发现它呈现出“顶尖、身斜”“非典型”的丹霞特征。在多达800余处中国丹霞景观中,独树一帜。

另一方面,阿色丹霞与四川盆地边缘那些由“肤质细腻”的红色砂岩、泥岩形成的丹霞地貌也有差异。当我走近观察,发现有一些活泼的小型、微型“雕塑”呈现眼前,有柱状石峰、孤立石柱、笋状石芽,更有的似盘羊、野兔、小鸟,因为有这种大大小小的造型石随意点缀,给这片红色世界平添了许多趣味。

假如非要给阿色丹霞找个兄弟,它在形态上似乎更接近西北干旱地区的丹霞景观。比如,一种独特的丹霞形态——砂岩窗棂宫殿构造,就是我国西北旱区特有的,它的立面酷似窗棂,整体结构如宫殿,因而得名。

再比如,有些崖壁上分布着盐风化形成的各种孔穴,大如佛龛,小如蜂巢,这也是在西北干旱区丹霞绝壁上常见的微地貌……然而,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身处一片干得冒烟的荒漠、劣地。而阿色丹霞却置身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的优山美地当中,每逢夏日,森林灌木的青翠、河溪海子的灵动,与硬朗的红色丹霞山石相映成趣。

阿色丹霞从它现身的一刻起,便不停和“惊喜”两个字结缘。

C谁家沧海桑田?谁的鬼斧神工?

丹霞景观在中国不算稀罕,不过高原丹霞却不多见,像阿色丹霞海拔如此之高的,更是凤毛麟角。

此时,我们脚下的道路,即行走在由第四纪冰川侵蚀出的U形宽缓河谷,冰河早已烟消云散,只有大地被它塑造出的形态留在我们眼中。

行至一处山石下,同行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副社长才华烨忽然指着前方问我:“那个是不是古冰斗?”我抬头一看,前方山体上部露出一个三面岩壁环抱,一面向外开口的圈椅状地形,果然就是。

冰斗常见,然而形成于丹霞地貌中的赤色冰斗,我却是第一次见到,它的现身着实让我有些意外。因此前未见这类地质形态的报道,我们戏称其为“第一丹霞古冰斗”。

冰斗的出现,让我回忆起进沟路上看到的一处冰川磨光面——冰川直接作用于山石的遗迹,此刻想来,这种磨光面在这一区域随处可见,还有那些锥状、金字塔状丹霞山峰,如刀锋般的山脊,不就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典型的角峰、刃脊吗?

接着,一种更为奇特的冰川遗迹——“冰原石山”也露出了尊容,这类形态的石峰,分布在山体中上部,山峰尖峭,形态如锥,下方被窄槽状的冰蚀痕迹围绕,起初以为是普通的丹霞石柱,差点错身而过。

这种冰原山石,是一种顶峰露出冰面的孤山,意味着山石本身没有被冰川染指,它本来常见于“大冰被”式的大陆冰川上,如今竟在山岳冰川作用区的新龙阿色丹霞见到,实属意外,这也为阿色丹霞的古地貌增加一丝神秘色彩。

“高原丹霞”四个字,显然有着更多可以深耕的余地:新龙的这片红山整体海拔多在4200~5100米之间,分布区内超过5000米的山峰就有十余座,眼前所见,不禁让我思考——它的丹霞地貌特征,究竟是谁的鬼斧神工?

彭华教授与殷继成教授在寻找阿色丹霞和其他丹霞的差异时,似乎都忽略了一点——由于海拔高,塑造阿色丹霞的推手,不仅只有流水、重力这些常见的外力作用,或许还有冰川的一份贡献,且极有可能是形成的主因。

随着对新龙红山科学考察、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真的可能因此出现一种新的丹霞地貌类型,我们姑且先称之为“冰蚀型高寒丹霞地貌”。

隆升、夷平、沉积、断裂、流水切割、冰川侵蚀……阿色丹霞是岁月演化的幸运者,特殊的红色岩层,复杂的地质构造,流水和冰川持之以恒的侵蚀,“雕刻”出这片高原丹霞景观。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描绘了“少年野心家”于连遭遇的两个“极端”世界。“红与黑”这种极端的色彩反差,往往被用来形容事物的矛盾与统一。

在美景如云、随处惊艳的横断山,也有两处称得上“绝对反差”的地理奇观。一个是道孚县的“墨石公园”,另一处是新龙县近年才被发现的新龙红山“阿色丹霞”。

这一“红”一“黑”,构成了横断山两抹最特别的色彩。它们与雪山海子那些典型的甘孜美景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堪称美景堆里的奇珍异宝。



上一图集:大美乡村入画来

下一图集: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