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5月23日
“水土不服”不仅是成语,也是中医病证名。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指初来一个地方,对当地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不适应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有时被引申到对某个地方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不习惯。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与世间万物相通相息。人在顺应自然、自我防护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久居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身体内各脏腑机能也在这种适应中悄悄发生着某种变化。一旦到了新的地域,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差异较大的地域,机体一时适应不了,就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比如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一旦到了高海拔地区,很多人会出现高原反应;长期处于干燥地带的人,一到了潮湿的地方,会感觉得身体困浊紧裹,这些都属于水土不服。水土不服的表现很多,长痘、乏力、失眠、胸闷,皮肤过敏、呕吐腹泻等都可能出现。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撰写的药物学名著。其中介绍了治疗水土不服的方法:一是刮下鞋底之土,兑水同服;二是以伏龙肝兑水服用,所谓伏龙肝,其实就是灶心土。其依据是:脾属土,以习惯了的家乡之土冲服,可以起到调理脾气的作用,以减轻水土不服的反应。暂且不论古人的方法是不是有效,单刮鞋底之土服之的做法,现代很多人也不会做了,一是鞋底不一定有土,自家不烧柴,也没有灶心土,二是也有不卫生和难以下咽之嫌。
现代交通发达,人们日行千万里已不是难题,一些人也会在异地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怎么预防和应对水土不服,这涉及异地养生问题。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过于劳累,规律作息,保证足够睡眠,这是预防水土不服的基础保证;二是避免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特别对以前少有吃过的饮食,要循序渐进,逐渐适应;三是去异地前,了解当地地域特点以及自己体质特点,做好应对准备。四是注意异地饮食卫生,少吃生鲜凉拌菜,少用隔夜饮食;五是不论在何地方,都要吃温热饮食,寒凉伤脾,脾失运化会加重水土不服。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