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又添新例。8月30日,北京警方通报,清华大学一教师被冒充公检法人员的电信诈骗骗走1760万元。准大学生徐玉玉之死,以及多起后果严重的电信诈骗案被媒体曝光,再加上生活中很多人都遭遇过电信诈骗,舆论对此声讨不绝。
电信诈骗具有覆盖面广、隐蔽性强、涉案金额大等特点,让人防不胜防。从最近被曝光的案例看,不管是涉世未深的准大学生,还是身为知识精英的名校教师,都因电信诈骗遭受损失。事实证明,电信诈骗不是一些人所以为的“小儿科”,骗子的手段很狡猾,诈骗形式多样,每个人都有可能上当受骗。
有别于传统诈骗方式,电信诈骗牵涉到社会的多个领域,也就意味着需要相关部门多管齐下进行治理。近年来,电信诈骗之所以愈演愈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在打击电信诈骗时,尚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诈骗者正是利用了监管体制的漏洞,巧妙地躲开了一道道保护安全的警戒线,把诈骗的触角伸向普通人。
阻止电信诈骗案的发生,既需要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做好侦查破案工作;也需要电信管理部门提供涉案信息,对违法犯罪分子主动拦截。此外,近期发生的不少电信诈骗案背后都有一个徘徊不去的“幽灵”,那就是被害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所以,治理电信诈骗问题最迫切的一个任务,恐怕还是维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法律也应发挥坚强的后盾作用,在打击电信诈骗中更有作为。近日,有公众质疑手机上显示被标注了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骚扰电话”还在正常拨打,专家回应称,在没有接到相关部门对号码关停通告的情况下,运营商没有权力擅自停止服务。显然,面对类似问题,需要法律对运营商以明确授权,结合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骚扰电话”、涉嫌诈骗的电话予以拦截。
面对数量庞大的电信诈骗案件和更为海量的诈骗信息,光靠政府部门能够调动的资源来治理,并不足以从整个生态链上铲除违法犯罪滋生的土壤。电信诈骗案像蝗虫一样,必须采用群策群力的方法。
比如,很多手机具有对“骚扰电话”的标注功能,但是,现阶段这个功能只对用户具有参考意义,并没有接入到电信运营商、政府监管机构的系统中。另外,很多人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如果损失不大或者没有损失,就会因现有举报方式过于繁琐而不举报。如果沿袭传统的治理思路,对电信诈骗案“发现一起打击一起”,甚至因为案件实在太多,只能打击涉案金额大或者受害人损失大的案件,而变成事实上的“选择性打击”,就不能从根本上堵住电信诈骗。
每一起电信诈骗得逞的背后可能有成百上千次的“未遂”,消灭这些“未遂”才能彻底阻止电信诈骗。这也意味着,打击电信诈骗需要依赖全社会的力量,除了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社会组织以及每个电信用户都需要参与进来,从而编织起严密的防范网络,让电信诈骗不再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