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金融理财 >> 浏览文章

各地撬动科技创新“杠杆” 赢取未来发展新优势

人民网    2022年02月2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近期,31省份相继召开地方两会,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敲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路线图。人民网特别推出“砥砺奋进正当时”系列报道,记录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新篇章、新步伐。

春节和冬奥会的余温尚未褪去,新一年的奋斗号角已然吹响。在开年之际,地方两会相继召开,在面向未来的新规划中,创新的地位更加凸显。

“加大研发投入”“启动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争创国家实验室”……地方政府描绘的科技新图景正在扑面而来。各地都在通过提前谋划、提早布局,力争通过科技创新这一重要“杠杆”,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发展新优势。

第一动力”更澎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把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重点工作的首要位置。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第一”“核心”“首要”……这一个个重量级关键词与科技创新紧紧地锚定在一起。如何更好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无疑是地方政府工作任务的重点。记者翻阅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科技创新稳稳站在了各地政府2022年重点工作的“C位”。

据统计,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北京、安徽、湖北等27个省市把科技创新作为2022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方向,且大都把科技创新排在了系列工作的前三位。

“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样打造一流创新环境。”正如吉林省省长韩俊在该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的,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牛鼻子”。据悉,吉林省2021年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创新能力上升9位,上升幅度居全国第一。

“真金白银”促研发

从今年的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开始在科研投入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多个省份将“研发强度”列入2022年的政府工作目标。其中,上海市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左右;安徽省提出,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强度预计达2.5%左右,已经超过部分东部沿海省份;河南省也提出,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要达到1.96%。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指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体现了当地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涵盖了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更加直接的是各省财政在科技投入上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明确将研发投入作为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标,意味着各地已经下了更大的决心,要用“真金白银”来实打实地支持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调结构、转方式的根本之策。”正如重庆市市长胡衡华所言,地方政府对于科研领域投入的加大,不仅是对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更是出于地方自身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搭台唱戏”巧布局

从基础研究布局到产业转型升级,从经费投入到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对创新发展的布局可谓是“全方位”的。

首先,基础研究和“卡脖子”领域更受重视。在科技创新规划中,北京市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放在了第一位,提出全面建设国家实验室,加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在未来科技前沿领域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取得更多基础原创成果和底层技术突破。河南省提出要2022年要建设“中原之光”等大科学装置。山东省表示,将启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省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增长10%以上。

此外,部分省份前瞻布局下一代未来产业也成为今年地方两会的一大亮点。如,浙江省提出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广东省谋划空天信息、深海极地、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山东省布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等关键领域,计划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同时,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也将得到全方位的加强。浙江省提出2022年要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上海市提出要新增“专特新”企业500家。河南省提出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100家。重庆市提出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家。

不拘一格“抢”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顶尖人才更是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各地的高端人才招揽计划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作为人才聚集的优势地区,北京市提出要“全面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敢闯“无人区”的领军人才。

河北省提出,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央企研究机构全面合作,大力引进一批院士和高端科研团队,集聚一批产业“高精尖缺”人才,培育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重庆市提出要大力引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国防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

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科技体制机制、评价体系、激励政策等改革的力度,也成为地方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从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等字眼频繁出现,这些激励创新的新模式正在成为各地争相探索的前沿。 






  • 上一篇:明确“规划图”“施工图”各地低碳发展......
  • 下一篇:纾困、创新两手抓 畅通中小企业发展......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jrlc/7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