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22年08月07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愈加频繁的极端天气,让人们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给全年粮食生产带来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事关发展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时时敲响警钟。他指出,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不误农时不误粮。为保障14亿多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春播到夏收,一系列惠农政策密集出台,帮助广大农民打赢粮食丰收这场硬仗。
不负春光,全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不负夏时,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2948亿斤,在历史高位上再增产。与国际粮价“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相比,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价格波动幅度远低于国际市场,端稳端牢了“中国饭碗”。
粮食优产丰收 夯实经济社会基本盘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里这样说。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
今年的夏粮小麦生产,就一度遇到重大挑战。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收小麦占口粮的四成。2021年,秋播遭遇到罕见秋汛,冬小麦播种推迟时间之长、晚播面积比例之大,多年不遇。
打硬仗要有硬措施。春节刚过,国务院就提前召开了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粮食生产的资金比上年增加了155.4亿元,两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共300亿元;再次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各地各部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力度空前,扎扎实实把强农惠农政策落入田间。
“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看来,今年夏粮小麦能实现抗灾夺丰收,是主客观因素同向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2年,各地交出了夏粮丰收的优异答卷。
5月,河南省驻马店驿城区“三夏”生产工作拉开帷幕,农民抢抓农时忙夏收,确保颗粒归仓。米山摄
夏粮丰收成色足——
夏收时节,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边院镇的麦田里,收割机全力工作,一粒粒金黄色的麦粒从机内喷涌而出,村民李来合看着麦粒成堆,脸上的喜悦藏不住:“今年一共种了5亩小麦,每亩能产1200斤小麦,收成真不错。”
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28.7亿斤)。全国夏粮面积达到3.98亿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同时,夏粮亩产达到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夏粮单产在连续3年提高基础上,再创新高。
优粮优产行情高——
粮食产量高,种粮农民丰产又增收。今年,国家继续在部分主产区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全面提高。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王晓辉表示,今年小麦收购价格普遍在每斤1.5元左右,远高于1.15元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华北地区小麦收购价格3000元至3100元/吨,收购价格高于去年同期600元/吨。
秋粮生产有保障——
在夏收之后,占全国产量75%的秋粮生产成为丰收攻坚的重要目标。初步预计,今年秋粮面积有望超过13亿亩,秋粮面积大头落地、稳中有增,为实现全年粮食产能1.3万亿斤的丰收目标奠定了基础。
夏粮生产实现增产丰收来之不易,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今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了483公斤,比去年增加9公斤。在这个总量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而且饭碗能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
严守耕地“红线” 稳固粮食生产命根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对于严守耕地“红线”,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今年3月,家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夹信子镇夹信子村的李淑艳有了一个新身份:田长。作为田长,李淑艳需要负责1892亩耕地的定期巡田,并对发现的水旱病虫害及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
“田长制”,是以村、组为基础,县、乡、村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是新时代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探索。如今,这项制度已在全国各地推行建立,以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农田就是农田。修订立法将基本农田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责任制考核、建立土地督察制度坚决打击耕地违规占用等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一项项“长牙齿”硬措施渐进落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农田必须是良田。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建成了一大批优质良田。
统计显示,2021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82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1亿多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200万亩。到今年年底,将确保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科技自立自强 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出路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
夏粮增产丰收的背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是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
在山东,今年4月,泰安市马庄镇创新家庭农场进行了旱稻播种试验。据负责人张来广介绍,旱稻比水稻种植的环境、水利灌溉要求低,在旱地正常的自然条件下,每亩旱稻产量在500公斤以上。
在河北,张家口市农科院杂交谷子研究专家赵治海望着试验田里的杂交谷子,无比自豪。“40余年心血都在这里了,我们的谷子从之前亩产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还很省水,值了!”
近年来,我国种子耕地农机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过去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是农机“长眼”、“北斗”插秧;过去是一年两季、“靠天吃饭”,如今是“一季千斤,两季吨粮”。
据统计,今年夏收期间,全国共计超过65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到麦收工作,机收面积连续13天超过1000万亩,小麦机收进度快于去年和常年,小麦机收损失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实现了适期收获、颗粒归仓。
如果说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种子则是农业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1年,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伴随一系列政策加速落地,我国种业“芯片”正不断突破。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放眼祖国各地,“夏收夏种”过后,广袤田地正孕育着新的丰收时刻。面对“粮食安全”这一永恒课题,任何时刻都不能松懈,始终要扛起粮食安全这一重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在稳产稳收中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护航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守护社会环境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