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仁邓珠
却甲·登巴次仁 (1678-1739)是德格家族五十四代传人,第十二代王,第六世法王。却甲是藏语,意为法王。登巴次仁是德格十一代王汪青贡布长子,生于藏历第十一绕迥土马年(公元1678年)。他自幼就拜堪布桑吉彭措、降根扎西扎巴、司徒·却杰炯勒、珠旺·桑吉紧赞、堪钦扎西伦珠等名师,系统学习了大小五明学科,尤其在佛学、文学、历算、医药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他的文化素养在当时藏区地方王中堪称第一流。
登巴次仁继任王位后,为了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立志在王府中建一座不分教派门户、不分学科轻重,不分地区籍贯、不分古今远近的藏文化聚宝库——德格印经院。即把藏族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分散在全藏各地的藏族历史文献及各种图书佳作收集起来,刻在特制木版上保存起来,随时可以印刷出书,其性质为综合图书馆、文物馆、博物馆和档案馆。
大约在公元1710年左右,登巴次仁开始筹备印经院,首先刻制了释迦牟尼佛祖念诵的八千句法颂《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藏语称《甲东》。这部经典是从古印度传入藏区,公元8世纪由梁康巴果洽、毗若杂那、益西德等翻译,又经大译师仁青桑布校对,觉吾杰·阿底峡尊者审定的绝版。该佛经共有555页(块)印版,每页第一行是梵文原文,第二行是将梵文音译为古藏文,第三行是藏文译文,即三种文字对照的手抄本木刻印版。这部《甲东》原文梵文在古印度早已失传,只有在德格印经院中保存,因而该经典成为德格印经院的建院之基和镇院之宝、稀世绝版。
经过20多年的艰辛筹建,登巴次仁于藏历第十二绕迥土鸡年(1731年)在今德格县城内建成“德格吉祥自成聚慧院”,简称德格印经院。这座印经院在藏区四大印经院中(西藏纳塘、拉萨布达拉、甘肃卓尼、康德格),113版本数量多,品种齐全、雕刻技术精细、字迹清晰大方而排名第一。
经过德格历代王的努力,印经院共收藏各类历史文献木刻版本830种门类,共有木刻版30万张(块),其内容包罗万象,有藏族本土宗教苯波教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宁玛、噶丹、萨迦、噶举、希解、解域、格鲁等各教派的经典;有历史传记、名人文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歌舞戏剧、天文历算、医药保健、工艺技术、逻辑哲学、自然地理等。
却甲·登巴次仁是历代德格王中对藏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贡献最大而名望大增。在他执政期间,极大地拓宽了德格王的统辖区,四周的许多地方首领纷纷投奔他的势力范围内。 他对辖区内的佛苯二大教派采取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形成其相互包容 、和睦相处,长期共存的局面,极大地弘扬了藏族宗教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声誉地位。清朝皇帝先后于公元1729年、1732年授予他德格王安抚司,宣慰司职位。
登巴次仁倡导支持司徒·曲吉郡乃于公元1727年建噶玛噶举名寺八邦寺,并应请司徒八世活佛却吉郡乃为八邦寺作主持,自那以后,噶玛巴司徒活佛世系从昌都日乌齐寺转入德格八邦寺。八邦寺建成后,成为噶玛噶举派教法的传习、修行、研究、传播的中心寺院,该寺在藏族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的传承弘扬作出了不朽的功德,培养了象司徒·却吉郡乃等无数著名高僧大德和杰出大学者、大科学家。
登巴次仁在创建印经院的同时,应请协钦·次称仁青首次校堪藏传佛教大藏经《甘珠尔》目录巨著,为藏文化的整理研究作出了贡献。
却甲·登巴次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康巴地方首领和宗教法王,而且是藏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为藏族的历史文化抢救、积累、收集、保护、传承、弘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德,他是藏族历史上有理想、有抱负、有成就的伟大人物。藏历十二绕迥阴土羊(1739)登巴次仁在德格王府圆寂,享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