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弦舞巴塘(上)

《甘孜日报》    2016年04月18日

 
    ■罗凌    
    前记:2013年,《弦舞巴塘》晚会在康巴卫视藏历春晚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奖。作为这台晚会的文案撰写人之一,亲历了全程制作。播出当晚,作散章,以录欣慰之情。
    景韵
    穿过朝霞浸染的郭达峰烟,西行雄伟险峻的炉边关隘,走出海拔四千米仙鹤翱翔的高城理塘,南下两百里冲波逐浪的巴曲河川,就到了大香格里拉的明珠、茶马古道重镇、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高原江南———巴塘。
    巴塘地名的由来,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清实录》。关于巴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众神在天上议论人间什么地方最美,唯西方如来佛祖笑而不语。一天,佛祖从法眼里望去,见东方四山重合处有一片原野,水草丰美,阳光明媚。佛祖拈花微笑,问左右谁愿意去护佑这片净土,一位圣者欣然表示愿意前往。圣者化为神羊,站在东边的喇嘛多吉神山上,发出“咩咩”的叫声进行加持,梵音起落处,无数只羊从原野上应声而起,顿时,苍穹清明开朗,紫气笼罩四野(音:ya),甘露润泽万物。后来这里有了人,他们自称“白狼羌”,视羊为图腾,把羊的“咩”声定为地名。时光荏苒,随着语言的辗转变迁,“咩”演变成了“巴”,光绪年间,清臣赵尔丰整治川边,改名为“巴安”,解放后,巴安正式定名为巴塘。
    巴塘汉系白狼国,唐属吐蕃,自古便是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藏和内地交往的枢纽,川、滇、藏三省交通要道。境内风光旖旎,神峰巍峨耸立,巴塘八景见证着沧海桑田;苹果树绿映金沙,措普湖烟波迷醉;金色的田园麦浪翻滚,绚丽的桃花映雪含香。抒江南婉约之姿,聚高原厚美之气,让人流连忘返。这样的诗意山水,浸润出了灿烂绝伦的巴塘民族民间文化。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淳朴、闲适、乐观。这支山歌唱道:“我不需要太多快乐,只盼痛苦永远别来”,表达了巴塘人对美好、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荟萃
    “康巴是民族歌舞的海洋,而巴塘在海洋最幽深的地方。”巴塘人以诗言情,以琴咏志,以歌载道,以舞传心。弦子、藏戏、踢踏、山歌、歌卦、热巴、锅庄等民族艺术瑰宝汇集于这片高原腹地,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别样的浪漫,巴塘这座高原古城也就有了灵魂与生命力。
    作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弦子文化的发祥地,巴塘美名远扬。在藏区,一提起巴塘,人们就会想起弦子,弦子是巴塘人身上一块斑斓的胎记,镶嵌在灵魂深处的钻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塘弦子集诗、琴、歌、舞为一体,四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藏语称“嘎谐”,起源于一千多年前。诗逾千首,种类繁多,是弦子这门综合性艺术的魂魄,四句六言,以春秋笔法多向度、多层次反映着巴塘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抒发着巴塘人的喜怒哀乐和对真善美的讴歌。琴随歌走,手工制作的羊皮胡琴娓娓传情,古朴悠扬。歌从诗来,曲调或婉约,或奔放,或悲怆,或典雅。“巴山青烟横匹素,红绫长袖舞春风”,舞是诗、琴、歌的升华,含胸、颤膝、点踢、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婀娜轻盈如行云流水;弦子舞是圆的艺术,半圆、椭圆、长圆与肢体撩动飞舞,一个个深情的圆义蕴广远,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动态美。
    经过一千多年心传口授和发展,巴塘弦子文化日趋成熟,自成一家,呈现出强大的延展性和包容性,在藏区各地影响深远,它像一颗枝叶繁茂的大树,根须深入民间,叶脉飘向音乐殿堂,许多歌手相继传唱,深受好评。格桑志玛是在父亲的琴声和牛背上长大的巴塘籍藏族歌唱家,她的音色优美明亮,富于情感。从艺二十多年,格桑志玛演唱的歌曲广为流传,《一个***女儿》经她首唱后风靡全国,成为各民族同胞团结友爱的精神象征。她演唱的巴塘弦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被誉为“金色的弦歌”。巴塘人以她为骄傲,格桑志玛也说:“是阿爸拉弦胡的手,阿妈银铃般的歌声伴着我长大,是巴塘的拉纳山和巴楚河水养育了我。”
    如果说,诗是巴塘弦子的魂,那羊皮胡琴就是魂的依托,胡琴手的水平决定着整个队伍表演的好坏。对羊皮胡琴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宋朝沈括的《凯歌》,“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忧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元代藏族学者萨迦班智达也在《乐论》中记载了包括羊皮胡琴在内的乐器形态“必旺”。“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冷冷七弦过,万木澄幽明。”不同于二胡、京胡的凄婉与高亢,当千百首巴塘弦子被羊皮胡琴吟哦出来时,传入耳际的律动,是山风吹过青松翠柏的苍凉素朴,是高原人深藏不露的婉约情怀,更是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一隅,散发着浓郁的巴塘特色。一把普通的羊皮胡琴通常由琴头、琴筒、琴杆、琴弓、琴码、琴弦、千斤组成,巴塘弦子中有一首唱词,专门赞美这些部件。
    “疏影婆娑银灯暗,胡琴醉月夜黄昏。”巴塘的文化艺术以弦子为主,弦子是巴塘人的精神家园,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巴塘人,它的诗、情、歌、舞还渗透在藏戏、踢踏等艺术里,派生出了藏戏弦子、弦子踢踏等艺术门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异杂糅。藏戏弦子除了藏戏本身具有的特点外,因为弦子元素的暗渡,又平添了一丝仙气,风格高贵典雅。踢踏在藏区各地流传,是脚上的舞蹈,舞者用踏、搓、挪、腾表达着内心的感情,而弦子踢踏又吸纳了西藏宫廷舞“郎玛”的因子,既长袖善舞,又知性含蓄,在细腻流畅中尽显着达观与豪迈。
    藏戏又叫“阿吉拉姆”,起源于十七世纪,为藏族桥梁专家、藏传佛教高僧汤东杰布所创。巴塘藏戏俗称“江嘎冉”,为藏戏四大流派之一,经过四百多年发展,已形成不同于藏地别处的艺术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巴塘藏戏团赴昆明参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学家、戏剧家夏衍先生盛赞它是“雪山上的红牡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弦子并称为巴塘民族民间文化的“两张名片”。巴塘藏戏团能完整出演八大藏戏,《江嘎冉》和《扎西协哇》则是每次开演时祝福吉祥、祈祷幸福的主弦律。如今,一代少儿藏戏新人正在茁壮成长,这枝雪山牡丹将得到更完整的传承。
    弦子文化助推了锅庄的发展。锅庄又称“果卓”,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最初起源于奴隶社会的盟誓活动,逐步演变成载歌载舞的圆圈舞。巴塘锅庄的舞步从弦子嬗变而来,歌词与弦子词互惠,又不失锅庄的本色,流淌着雄浑激越的韵致,抒发着百姓浮生里的悲欢。锅庄在巴塘各乡镇广泛流行,尤以县城北面的措拉、雅哇为甚,人们用锅庄祈祷吉祥安康,倾诉心灵深处的美好愿景,抒发对生命轮回的感悟,凸现着达观、通透、知天命的音乐性格。锅庄一旦开场,演员和观众可以跳到天亮仍兴致盎然,锅庄的魅力别有洞天。
    巴塘气候温暖宜人,物产丰富,极其适合居家。一进入巴塘地界,总会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巴塘人的眼神里,很难看到凭临苍凉的沉默与纯粹,巴塘人是闲适的,这种闲适心境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巴塘歌卦就是其中之一。歌卦,藏语称“谐莫”,是一种歌唱、游戏二合一的娱乐活动。每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时,人们就开始玩歌卦游戏了。歌卦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藏卦。每个人将一件随身小饰物交给一个人藏起来,藏者在物件中随意取出一件握在手中,大家便随心所欲地唱歌,每唱完一首,由懂得唱词其义的人解释歌词含义,藏物人亮出手中物件示众招认,人们根据歌词的含义,对小物件的主人进行褒贬、礼赞、祝福或善意的嘲讽取笑,有多少物件,就唱多少首歌,轮流唱三遍结束。一种为点卦。随着歌曲节拍,以座位顺序按节拍指点每一位参加游戏的同伴,最后一个节拍点到谁,歌词的意义就属于谁。这种游戏为巴塘人所喜爱,每个藏族青年男女都能唱数十首。歌卦场面欢快,既“歌”且“卦”,往往切中各人逸事,引来哄堂大笑,其乐融融,人们在游戏中获得了身心愉悦。歌卦源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它一直流行在巴塘老百姓的生活中。
   
  
  • 上一篇:探索格萨尔文明之旅(二十)
  • 下一篇:难能可贵的“保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