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藏戏与《格萨尔》(上)

《甘孜日报》    2014年05月19日

  

 
《色达藏戏》
     阅读提示
    起源于驱邪、酬神、消灾、纳福的原始歌舞表达了古代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歌舞、祭仪逐渐脱离原始宗教,由娱神向娱人过渡。藏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是藏族原始歌舞、傩文化发展的产物,是藏族小五明文化的组成部分。
   “藏戏”是汉语文对藏族各种传统戏剧的统称。由于藏戏包涵诸多剧种和流派,在藏区各地对其称呼也有所不同。藏语文中较为通用的称“阿姐拉姆”;“小五明学”中称“杜嘎”;一些地区对人物传记性的藏戏称“南塔”。地方性不同流派的剧种也有各自不同的称呼。此外寺庙的金刚舞称“羌姆”。
     十四世纪噶举派著名高僧唐东杰布被历代藏戏艺人尊奉为藏戏祖师。然而,藏戏的萌芽可追溯到藏族早期古文明时代,即新石器时代。原始藏戏的孕育与藏族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傩文化密切相关,它普遍存在于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藏民族很早就将劳动、战斗、狩猎、求偶、祈禳、祭祀等交织于原始歌舞与原始戏曲活动之中。这种活动主要以傩仪、傩舞形式呈现。特别是藏族本土化宗教苯波教兴起以后,藏族的祭仪文化非常发大。宗教节日,各种庆典活动都有歌舞、说唱、体育等娱乐活动,其初始阶段是狂欢性的。起源于驱邪酬神消灾纳福的原始歌舞表达了古代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那些歌舞、祭仪逐渐脱离原始宗教,由娱神向娱人过渡。藏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它并非与时间无缘,与历史无关,恰恰相反,藏戏是藏族原始歌舞、傩文化发展的产物。藏戏是藏族小五明文化的组成部分。诸多学者认为,藏戏产生于公元十四世纪,其创始人是噶举派著名高僧唐东杰布。他创立了第一个七兄妹组成的戏班子。幼年时期的藏戏主要以说唱、跳舞形式来表现,朴实简单,这就是著名藏戏蓝面具派的前身。以后藏戏发展很快,新创排了不少藏戏剧目。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将其从宗教跳神仪式中分离出来,成立了职业剧团,表演经过艺术加工的民间故事和佛经故事。历史上,主要采取广场演出的方式。藏戏是一种歌舞性、戏剧性相统一,自成体系的艺术形态,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逐渐传播到了康巴、安多等藏区。传统藏戏剧目有十多种,八大藏戏是主体。它们均有文学剧本,其中有悲剧性、喜剧性、正剧性的故事。
    格萨尔藏戏
   [塔洛活佛是以藏戏的形式,把格萨尔搬上舞台的第一人,被人们誊为格萨尔藏戏之父。]
    现代意义上的格萨尔藏戏缘起于北派藏戏。故名思义,格萨尔藏戏就是把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某一分部本所叙述的故事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用另一种艺术形态呈现格萨尔王及其三十大将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格萨尔藏戏分四大类,一是历史较长的寺院格萨尔乐舞;二是具有传统藏戏特征的格萨尔藏戏;三是马背格萨尔藏戏;四是现代格萨尔藏戏。
    自十八世纪,藏戏进入了成熟期和稳态化时代。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在安多甘南草原上诞生了一台风格独特、颇具创意、独放异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藏戏,这就是北派藏戏滥觞地即甘南拉卜楞寺。北派藏戏又称安多藏戏。拉卜楞寺始建于公元1709年,是我国著名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寺内丰富的佛教艺术及该地区独特的民间歌舞,奠定了北派藏戏产生的客观文化基础。早在寺主二世嘉木样久美旺波(1762-1823)的授意下,由三世贡唐仓、贡确丹比仲美(1762-1823)编写了《至尊米拉日巴语考释成就者密意庄严》一书,并将其中“语考释”部分改编为跳神剧,其综合了歌舞和民间艺术形式,构成有说有唱,有歌有舞,又有较完整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表演上同跳神舞蹈有较大的区别。该跳神剧共分六场,表现了尊者米拉日巴弘法事迹传奇而动人的故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第一部“南塔”藏戏《松赞干布》,在本寺内首演。这个藏戏是在《米拉日巴跳神剧》和吸收民间歌舞元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后该寺庙陆续创排了传统藏戏《智美更登》、《卓瓦桑母》、《赤松德赞》、《诺桑王子》、《罗摩衍那》、《阿达拉姆》等九种剧目。其演出单位在本区域内发展到十多个,还流传青海、四川等地区。与此同时,北派藏戏的表演艺术、唱腔、音乐、道具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使其成为人们尊崇和喜爱的藏戏。北派藏戏所演剧目大多为传统藏戏,但其艺术风格不同于西藏、康巴等地的藏戏。首先它是舞台戏,在草原上演出,把帐篷作为幕布,面向观众演出。北派藏戏的传承和倡行者,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活佛是一位喜爱藏族文学艺术的人,他为了振兴北派藏戏,利用赴内地的机会,学习汉地戏剧的表演技艺。北派藏戏除了表演风格、唱腔、歌舞等不同于南派藏戏。北派藏戏还有布景、灯光、舞美及音乐伴奏,除寺庙传统乐器,还有笛子、扬琴、笙、胡琴、三弦等。本区域之外学习北派藏戏第一人为原色达县多智钦寺(现系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管辖)仁真丹比坚赞活佛。一九四九年,他带二十五名僧人赴拉卜楞寺学习北派藏戏,学习结束后他们一行人返回智钦寺,为本寺创建藏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活佛亲自编写剧本,排练节目。并对原形藏戏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不久多智钦寺藏戏团演出了《智美更登》等藏戏,仁真丹比坚赞活佛成为北派藏戏的重要传承人,并为该流派藏戏的继承、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自改革开放以后,濒临绝迹的北派藏戏,率先在甘孜州色达县得到恢复。
     1980年,经色达县委、县政府同意批准成立了色达县业余藏戏团。第一任团长为色达县原政协副主席塔洛活佛,他是原多智钦寺藏戏团的一名小演员。他先后编排了《智美更登》、《松赞干部》、《朗萨雯崩》、《卓瓦桑姆》、《苏吉尼玛》等北派藏戏,受到相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受众一致好评。塔洛活佛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安多藏戏的第三代传承人。不久,他花费大量精力,写剧本、作编导、设计服装,首次用北派藏戏的表演风格,把英雄史诗《格萨尔》搬上舞台,获得成功,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塔洛活佛是以藏戏的形式,把格萨尔搬上舞台的第一人,被人们誊为格萨尔藏戏之父。色达县成为格萨尔藏戏的发祥地。格萨尔藏戏在整个藏区各地得到快速发展,其普及率之高,受众之多,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色达藏戏团更名为“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建团不久,果洛龙恩寺率先派二十名学员到色达学习格萨尔藏戏。以后色达又派多名教员到藏区各地,传授格萨尔藏戏。到目前为止整个藏区共有五十多个格萨尔藏戏团,均系色达格萨尔藏戏流派。
     格萨尔藏戏
     表演艺术风格特点
    [格萨尔藏戏是对传统八大藏戏的一种超越,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格萨尔藏戏是在传统藏戏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相关文化艺术元素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着独特风格的戏剧形式。其剧本为《格萨尔王传》原著提练加工而成的文学剧本。格萨尔藏戏虽然吸收了多种文化艺术元素,但它并非颠覆或解构北派藏戏,仍然保持了北派藏戏的表演艺术风格。如台上演员的排列方式,左右两排相向排列而坐或站立,其上方为王,臣席位,两边站立守护将士或王妃。表演主角出列走到两排中间进行说唱表演。向大王禀报时,右膝跪地,双手合十;亮相时,演员到前台左手插腰,右臂斜举上方,两眼平视前方;演员的步伐为阔步,向前抬腿,两脚尖向外缓缓起步,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向前后摆动,入坐为半跏跌式,道白、对白声腔和部分音乐伴奏保持了北派藏戏风格。舞步仍然沿用北派藏戏的“黄牛撒尿步”、金刚舞步等传统表演法。
    北派藏戏演员的模仿动作,情感表达,音乐、对白等几乎是无修饰的带着生活的直接性,具有一种原始、质朴的感染力。格萨尔藏戏在北派藏戏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表演技巧,还融入了现当代的一些演技,注重把语言艺术表现于舞台。一方面通过演唱渲染剧情,另一方面也不忽略演员外在的行动,用肢体语言表达剧情,并在二者的结合上表现人物内在的激情。格萨尔藏戏中塑造人物形象意识明显增强。用服装、道具、动作、化妆、唱腔、表情以及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的个性。如戏中的总官阿尼查根从化妆、唱腔、举止、表情等方面表现出雄才大略、沉稳可敬的形象。而叔父晁通,从演员的选择和表演技巧给观众以阴险狡诈,见利忘义的印象。格萨尔哥哥白面贾察大将则表现出一副直爽坦荡、英气逼人的形象。晁通和阿柯的对白中吸收了调侃幽默之趣和嘲讽恢谐之趣的新的艺术成分。
     格萨尔藏戏是对传统八大藏戏的一种超越。传统藏戏是以文人文学作品改编的戏剧,而格萨尔藏戏剧本源于民间文学,它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精美而丰富的史诗语言是人们对格萨尔史诗投注的又一大兴奋点。它本身具有表演的艺术特质,因为格萨尔是说唱的叙述体。说唱艺人戴上特制的说唱帽,身边挂格萨尔唐卡画,用优美而质朴的歌声,变化的表情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和不同形象。格萨尔藏戏保持了史诗的语言特色,曲多白少,以唱腔和身段表演剧情,以叙事的诗性结构,唱词的音乐结构,组合成格萨尔藏戏一种独特的舞台风格。格萨尔藏戏的音乐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伴奏音乐;二是说唱部分。伴奏乐器使用寺庙少量打击乐和笛子、二胡、六弦琴等。其曲调为北派藏戏的一部分。同时,还吸收了一些民间歌舞的音乐元素。其节奏轻快,旋律高低起伏不大,平缓自如。
     有人把南派藏戏唱腔比喻为京剧唱腔,北派藏戏唱腔比喻为昆剧唱腔。格萨尔戏中的不同人物均有不同的唱腔。史诗中的唱腔、曲调还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其曲名在史诗中是固定的。人们从曲名中能体味到包涵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音乐节奏和歌曲美感。如格萨尔王的“威震集会场歌”、“永恒长寿歌”,王妃珠牡的“九清六变歌”、“贾察洁白六变歌”,阿尼查根的“轻缓悠长歌”,丹玛大将的“塔啦六变歌”等都带有个性化的曲调。格萨尔藏戏舞台表演动作则采用了传统藏戏、民间杂耍以及民间歌舞、寺庙乐舞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舞台表演风格。其主要表现在说唱时的个体表演动作,群体舞蹈,群体乘马走步舞蹈、个体出台舞,还有武打动作、骑战动作等,具有一定的程式规制,以营造一种戏剧特质的意蕴。此外,格萨尔藏戏还运用了布景、灯光、道具等,以提升戏剧的表现力和美感。其服饰精美,装扮华丽,道具丰富多彩,演出服装多用绸缎制作,参照古代藏族戎装和格萨尔史诗中所描绘的富有创意地制作胄、铠甲、金银甲、战袍、全身甲、无臂甲、氅以及手兵、宝剑、弓箭、兽壶、盾牌、马鞭、矛等道具。根据剧情需要,一些格萨尔藏戏中还用上了寺庙乐舞面具。格萨尔藏戏具备戏剧这一概念所具有的艺术物质。( 益邛 文/图)
 
 
 
 
  • 上一篇:在古战场播种新绿.
  • 下一篇:仍在生长的格萨尔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