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作家群 >> 浏览文章

打造真实“香格里拉”之梦

《甘孜日报》    2014年06月08日

■ 扎西次仁
    对于真实的藏区,外部世界了解不够。要么是过度丑化,要么是过度神化和美化。丑化与美化,犹如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世界不仅完成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而且进入了后工业化和后现代化社会。他们虽然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其精神世界却开始出现问题。他们觉得原来崇尚的理性和科学都是物质主义的,西方文明和宗教都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面临的精神问题。他们彷徨、苦闷、焦灼……
    1933年,西方一位叫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家创作了一部名叫《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这部小说出版后它所提供的“天堂”圣地“香格里拉”迅即引起厌倦了战争和对天堂感到失望的西方读者的狂想。在这里,没有赋税,人的寿命延长到数百年。想想美国人常说的“在美国有两样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纳税和死亡。”香格里拉是何等诱人啊!
    正是这部小说的发表,英语中多了一个新的词汇——香格里拉。从此,西方人情不自禁地将目光投向东方这块被称之为“香格里拉”的雪域藏地,开始迷恋这方充满灵性的土地,顶礼膜拜神秘的藏传佛教和虔诚的藏民族的精神世界。他们把心中“香格里拉”想象成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最后一片净土”……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内旅游热的兴起,白领阶层的一些人开始从希尔顿根据藏传佛教经典描述的香巴拉神话创造、演变而来的“香格里拉“里寻找灵感,步西方人之后尘,在网络上大肆鼓噪、吹嘘藏地是什么“人类精神家园”、“心灵的归宿地”、“人间净土”、“梦中的香巴拉”、“神秘的天堂”、“永恒的记忆”、“久远的梦境”、“圣洁的土地”……总之,用人世间最具诗意的词汇赞美藏区。
    对这些好奇、探密、赞美、颂扬、误读,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去追究。我只想说,西方某些人过度地神化和美化藏区,其实包藏着极大的祸心,对藏区存在潜移默化的损害,对此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我们深知,藏区的问题,并非藏传佛教密宗的神秘以及藏人的虔诚信仰。藏区的问题远比这些复杂。过度地神化和美化,不是完整和真实的藏区。它是一剂催人浑浑欲睡的迷魂汤,无形中麻痹了我们藏人的思想神经,使我们飘飘然,自命不凡,心安理得,自我陶醉在虚幻的“香格里拉”理想王国里。
    很多藏人非常习惯于享受全世界对于藏区的向往和美化,沉浸在虚无缥缈的魔幻世界里不能自拔,却忽视了自身的诸多问题。西方世界眼中的藏区,就是个被过度神化和美化的虚幻圣地。他们这样认知,吹捧,并非因为藏区为全世界文明树立了先进的可以学习的样板,真诚地值得颂扬。恰恰相反,却是因为藏区完全不具备现代文明社会的特征,是一个类似于远古恐龙化石的另类。
    西方某些人,带着用现代物质世界包裹起来的心灵,居高临下地来俯视藏人的生活,企图在此寻找安抚自己精神空虚的乐土。他们希望,地球上除了他们应该享受最现代化的生活,还应该保留一个“完整的、封闭的藏区”,一个“中世纪的生活样本”,一个“活态化的博物馆”,以便随时供他们“瞻仰”、消遣。继续维持这样一个西方人眼中的“香格里拉”、“圣地”,难道就是藏区未来的发展方向?难道藏区真愿意继续保持做一个任人瞻仰的“活化石”? 难道我们真不愿意谋求自身经济大发展,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吗?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藏人认真思索。我们既不需要仰视,也不需要被俯视,我们只需要世界以平等的民族视觉看待藏区的一切。需要用一种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视线来审视藏区。唯有如此,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藏区。否则就容易出现某种先天的审美偏见,对核心的东西理解很不透彻,只看到枝干和叶子,没有看到根。
    当今世界已处于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各民族、各国都在致力于经济大发展。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改革,不发展,藏民族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应紧跟世界的潮流,抛弃虚幻的“香格里拉”之梦,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重建藏民族的传统价值,挖掘藏民族原生文明中优秀的东西,适应现代文明,深化改革开放,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打造真实“香格里拉”之梦,开创一种符合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样态,这才是我们每个藏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才是我们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 上一篇:康定上空的云.
  • 下一篇:过宜牛之口占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