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楚江舒
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清末,汉口建制为夏口厅(地位同县),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近代,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
清末,张之洞曾在武汉兴办洋务,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京汉铁路、自强学堂(武汉大学的前身)等,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实业成果。“武昌起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辛亥革命正是发源于此。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武汉会战”,更是留下无数英雄事迹。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武汉保卫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此外,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八七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武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革命领导人都曾驻足于此。武汉,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充分践行了光荣革命传统,是红色英雄之城。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而武汉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站。武汉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重要地方,既是毛泽东生命中最柔软的情感之所系,也是革命思想逐渐成熟之所在。在此,他曾广泛探讨农民运动、并最终找到了农民运动的出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在这里整理成稿。源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对武汉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和青睐有加。
湖北的湖湘文化与楚文化是一体,是从唐宋之后才慢慢分支独立。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毗邻湖北,两地同属楚文化。在毛泽东心目中,他一直视楚地为故土,喜读《离骚》,崇尚屈原精神。精神气质的相通,文化上的亲近感,也是毛泽东喜欢武汉的重要原因。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武汉。短暂停留后,将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带到北京。这之后,毛泽东开始有大量机会常到武汉。1919年,毛泽东第二次来武汉时,恽代英在武昌横街头创办的利群书社给了他极大启发,他回湖南后在长沙办了文化书社。1927年之前,毛泽东5次来武汉,基本都是经过。
直到1926年12月,毛主席以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身份前往武汉领导农民运动。他设立了中央农委办事处,并在武汉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白天,毛主席负责主持日常工作、召开会议,或是前往农讲所亲自授课。晚上回到住处,又忙着伏案写作,奋笔疾书。
为回答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利用回湘探亲的一个多月的时间调查,回武汉后在都府堤41号的卧室里,很快就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著作被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史上的重要材料,借由大量他亲自在农村实地考察的事实论述了农村革命的意义。
1926年底到1927年8月,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武汉的关键岁月。同样难得的是,1926年11月至1927年8月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武汉与杨开慧、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度过了一段家庭团聚的美好生活。1927年春,毛泽东登黄鹤楼并写下《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字字句句都体现了其对于时代的沉郁抱负、忧患之心和热切期待,道出了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如今这首词被人们广泛传诵,也被雕刻在黄鹤楼公园里。
1927年,大革命遭遇失败。8月7日,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历史性的八七会议在武汉召开,会上毛主席首次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是他第一次公开提出这一著名论断,后成为党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并进行斗争的行动口号。
对武汉的向往让人不由想起诗人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是啊!诚如诗人所慨叹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在武汉,最大的收获是瞻仰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农讲所旧址等革命教育基地……
沿着户部巷的老谦记豆丝店小巷出去,不远就是中华路,这条街被誉为“中国第一红街”。街上的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是当年中共创始人毛泽东、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革命活动旧址。这里距离武汉长江大桥和户部巷不远,是游客打卡地之一。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与同条街上的农讲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互相映衬,形成了一片“红色景区”。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内风雨操场的北侧,是一栋二层楼的学宫式建筑,现在该楼为《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主展馆。1922年至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和夫人,在这里以教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董必武曾称这里“一度成为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现有: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夫妇卧室,陈潭秋任教、伍修权上课的教室,武昌第一小学传达室和古井五个复原陈列和“中共五大历史陈列”、“陈潭秋在武汉”、“武汉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四个基本陈列。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等82人。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也出席了大会。这次会议在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提出要争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产生了党的第一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文献;第一次强调在南方坚持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将“民主集中制”原则写入党章;第一次设立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第一次将监察委员会写进党章;第一次建立党的纪律检查制度等。
武汉毛泽东同志旧居是晚清民居式建筑,坐东朝西,青砖灰瓦,三进三天井。走进大门过了天井,便是堂屋。可以看见左边的房间,是毛泽东的卧室兼工作室,墙上挂着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母子三人1925年在上海照的,也是杨开慧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杨开慧母子确实和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团聚时光,毛泽东在此地还有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毛岸龙的生日是1927年4月4日,也是农讲所开学典礼的日子。但是繁忙的毛泽东既没有守在儿子和杨开慧身边,也没有参加典礼,而是在忙着开中共“五大”的准备会议。为了革命,毛泽东一生经常东奔西走,与家人聚少离多。没想到,他们一家竟然在这里团聚了8个月,这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最美好的一段时光。1927年6月,因工作原因,毛泽东把杨开慧母子送回老家,自己又奔波于湘赣两地。8月因秋收起义离开家人,成为与杨开慧的永别。同时,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同都府堤41号的毛泽东旧居200米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古色古香的房屋有100多年历史,湖广总督张之洞1904年在这里建造了北路高等小学堂,后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校址等。这就是在武昌临江大道边,离中华路轮渡码头几百米远的巷子里,占地1.2万多平方米的幽静院落。武汉的夏天酷暑难耐,但走进红巷13号院落,清静淡雅。4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灰瓦青墙、朱柱红檐,第三栋是两层的青砖小平瓦楼房,其他几栋均为平房。老房子内部空间有四五米高,坐北朝南,加之2800平方米绿草茵茵的操场,十几种苍柏古翠,散发着淡淡的历史幽香。第一栋平房正是农民运动讲习所大教室,上百张长凳摆开来,旁边屋子是常委办公场所等。屋后大操场是学员们军事训练的地方,每天4小时。现在,第四栋楼二层展出了“毛泽东在湖北”的四五百张照片,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毛泽东在湖北不同阶段的照片展览。
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底开始筹备。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都曾在此任教。
1927年6月18日,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暴动、黄麻起义以及参与创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诸多重要的革命主张,也倾注了特别的情感。
据相关资料介绍,“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北京之外,毛泽东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40多次到武汉,除前几次住在惠济路外,其余时间都居住在东湖,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月。
对武汉满怀深情的毛泽东曾先后多次提出过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想。毛泽东主持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通过了茅以升等人提交修建长江大桥的议案。毛泽东曾登上武昌蛇山,实地考察长江大桥的选址。武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后,他多次前来视察。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