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9月04日
◎邓勤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国人向来是颇为期待的。君不见那些古城名镇或者奇山异水,只要一到节假日,总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为什么旅行让我们身心疲惫,但大家还是乐在其中呢?其实,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旅行能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不过,我们一定得学会观察与思考,这样才能在旅行中重新发现自己。
中国生死教育先行者陆晓娅退休后,从2016年底开始自学基础英语,到2019年,她终于敢一个人出国旅行了。当她徜徉在古代文明遗址、浪涛拍岸的悬崖、清晨阳光下的乡间墓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的时候,陆晓娅觉得仿佛总有无声的对话在发生。这些对话是她与一个个灵魂相遇时激活的感受和思考,让她在旅行中时时心跳加速。陆晓娅常常做旅行的梦,有时是在机场换乘,有时是提着行李赶火车,有时坐汽车在山路上盘桓,有时在湖边、海边徒步……最终,陆晓娅的这些梦境和旅途中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都变成了一页页生动鲜活的文字。
陆晓娅最新出版的《旅行中的生死课》收录了《与欧文·亚隆一同感受生命中的爱与痛》等十九篇旅行随笔。作者在吴哥窟、沙特尔大教堂等古代文明遗址,在爱尔兰奥赫里斯角的悬崖边等处,和萨特、波伏娃、叶芝等一个个生命相遇。在这过程中的见闻与思索,情感与追忆,其内容丰厚有深度,并带有作者人生质感的意蕴。而这样的旅行也反过来影响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参与建构了她的精神世界和生命过程。在作者丰沛的书写里,死亡与离别是最重要的线索,串联了时代、地域、人物、文化、历史、文学、学术等诸多方面,而这些最终都汇于她对生命的理解。
譬如在《哪一片海可以疗愈我的忧伤》中,作者谈到自己在海南岛海边独处的一段经历。作者认为,海洋应该是蔚蓝、广阔和永恒的三位一体,然而那片海洋却没有达到其所需要的精神力度。作者之所以会产生上述情绪,是因为母亲去世后,她和弟妹的前面不再有上一辈人,这让作者感觉到一些莫名的忧伤。她渴望能看到一片能镇住自己的海景,一片壮阔的、野性的、变幻无常的大海。后来,作者在爱尔兰岛的奥赫里斯角,一个被大西洋波涛包围的偏僻海角的悬崖上,见到了咆哮着的大西洋:“悬崖上面,没有象征人类文明的灯塔,只有一片望不到边的草地。我站在悬崖和草地之间,像一棵渺小的人形树……”
生死,常常是沉重的话题,而在旅行中与生死相遇,在旅行中思索生死,却有了别样的意味。作者指出,奥赫里斯角悬崖上强劲的风和悬崖下的拍岸激浪,在触觉、听觉上都更有力度,当它充盈你的感官时,可能让你感到害怕,但也能同时让你更强烈地体验到当下的存在。通过中外海景在现实与文学作品中的对比,作者探讨了海洋对于东西方文化与民族性的影响。作者认为,我们如果疗愈悲伤需要与壮阔的事物相遇,与更具永恒感的大自然相遇。在这种相遇中因体验到生命的渺小和脆弱,而更想好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