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10月17日
◎高富华
有一位叫“熊猫喝茶”的老人,退休后手持两片绿叶,四处考察,甚至还漂洋过海,到了英国,先后创作出版了《大熊猫文化笔记》、《英茶行日记》、《世界茶文化圣山笔记》笔记体“三部曲”,其中《大熊猫文化笔记》先后出版了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北京和巴黎分别出版典藏版),实现了他从官员到学者的华丽转身。
2024年10月1日,这位老人应四川省图书馆的邀请,在学术报告厅作了“典籍里的川茶故事——茶文化从巴蜀走向世界”的文化讲座。
结识先生很简单,他是分管旅游的副市长,我是报社旅游文化口的记者,我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跟班”。
那些年,先生每年都要送我一本笔记本。笔记本很独特,扉页是年历,内页365页,一页一天,刚好是一整年。
他说:“这只是日记本的索引,更多的内容还得记在笔记本上。”
先生还告诉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来要写点东西,这些笔记本的内容,就是写作的素材,而我以后写作的体裁,就是笔记体。”
从此,我对先生的“笔记体”作品开始心心念念起来,期盼早点拜读先生的大作。
20多年过去了,先生76岁,我也进入到退休人员的行列。2024年金秋九月,我集齐了三本书——《大熊猫文化笔记》、《英茶行日记》、《世界茶文化圣山笔记》,正是先生的“笔记体”三部曲。
回顾自己的写作历程,先生说:“从千禧之年我赴雅安上任至今,25年过去了,行20多万里路,读万卷书,终成笔记体‘三部曲’。
一
先生曾任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旅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雅安“游山玩水”,因为他想玩转雅安的旅游。在到雅安工作前,先生从省委办公厅下派甘孜州泸定县,任县委副书记,他干了一件很是轰动的事,那就是开发出了海螺沟冰川景区。
雅安跟甘孜是邻居,都紧挨着“蜀山之王”贡嘎山。在先生眼里,雅安海拔从四川盆地西缘的516多米,一下跃升到青藏高原东缘的7556多米,如此巨大的落差,天下唯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文景观的万种风情,自然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
从青衣江到大渡河,从蒙顶山到夹金山,先生一路走来,雅安和周边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成都市等市州,都留下了他考察调研的足迹。
考察归来,先生一下就打出了雅安四张文化旅游牌,熊猫文化和茶文化,他说是雅安的“王炸”,是世界级当量的文化旅游牌,而雅安的红军文化和汉代文化,是国家级文化旅游牌。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今雅安市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科学考察,发现并命名了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并把它介绍给了世界;而在更早的时候,在公元前53年,茶农吴理真在今雅安市名山区境内的蒙顶山种植了7株茶树,从此开启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先生的微信名为“熊猫喝茶”。有人不解,他笑了笑说:“你到雅安看看两片绿叶,就知道我为什么叫‘熊猫喝茶'了。”
茶叶、竹叶,这两片在雅安大地上摇曳的神奇绿叶,在先生眼里,蒙顶山、夹金山分别是世界茶文化、世界大熊猫文化发源地。是啊,先生在雅安分管旅游,手持两片绿叶,不是走茶马古道,就是到蒙顶山喝茶,或是到夹金山观赏大熊猫,先生不叫“熊猫喝茶”,还能叫什么?
握着一手好牌,不仅要高举高打,还要打得掷地有声。
2000年底,来自阿尔芒·戴维家乡的亲友团追寻先贤足迹,悄然来访,先生偶然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到宝兴迎接,目的只有一个,借力造势,让天下人都知道,风靡全球的大熊猫,是法国人在雅安发现并介绍给世界的,大熊猫从雅安走向世界的,从而打响雅安的熊猫文化牌——“看熊猫到雅安”。
从此,在大熊猫故乡宝兴县和科学发现大熊猫者的故乡法国艾斯佩莱特市,先生划出了一张粗大的连接线,这条跨越东西方的连接线,实际上就是“大熊猫发现第一人”的足迹。先生沿着他的足迹来来回回地跑了好几趟。
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结为友好城市、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雅安建立基地、雅安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雅安筹办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落户石棉栗子坪、雅安参加CCTV十佳魅力城市竞评、雅安举办一年一度的熊猫电影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从雅安发轫……
这些年,一件又一件与大熊猫相关的大事接踵而至,先生都参与其中,笔记本记下了一本又一本。
先生一手打熊猫文化牌,一手打茶文化牌,双手翻飞,一时打得风声水起。
2002年,先生提议由雅安承办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2004年9月19日,2800多名茶人从世界各地奔向雅安,参加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当时简称“一会一节”),创下了历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规模最大的盛会新纪录。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是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研讨会每两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7届,从没有发表过什么“宣言”“共识”。但在先生的倡议下,史无前例地发表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宣言》。
“宣言”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让蒙顶山茶文化走向世界!”目标很明确,先让蒙顶山茶文化走向世界,再让蒙顶山茶走向世界,用茶文化、茶科技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宣言”得到了与会者的确认和好评。茶史专家、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朱自振回到南京后,仍兴奋不已,他提笔给先生写了一封,称“这是一次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盛会”。
后来,先生因工作调动离开了雅安,但他依然心系雅安两片绿叶,他的目光依然聚焦在夹金山、蒙顶山上。
二
2009年11月,在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40周年之际,先生的《大熊猫文化笔记》(五洲传播出版社)中文版问世。
2018年8月,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在北京举行,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上,先生应邀参加了分享会。他说:“雅安市和艾斯佩莱特市是两个绕不开的坐标——雅安市是大熊猫发现地,艾斯佩莱特市是大熊猫科学发现者的故乡。”
先生告诉大家,当他第一次在法国巴黎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看到大熊猫模式标本的那一瞬间,他震惊了,他认定大熊猫模式标本就是打开大熊猫尘封百年的文化宝典。先生决定从大熊猫文化入手,以笔记体的形式,创作一本大熊猫文化主题的图书。
于是,读者在《大熊猫文化笔记》开篇看到的第一句话,是先生引用中国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大熊猫研究合作协议中的内容:“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国宝,也是一项与全世界人类息息相关的珍贵自然遗产,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
“用大熊猫文化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故事。”《大熊猫文化笔记》以先生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大熊猫从科学发现到成为世界濒危动物旗舰的全过程,书写了大熊猫的百年传奇,被读者誉为“世界大熊猫文化的开山之作”、“第一本探索熊猫文化丰富内涵的专著”。
该书2009年首次出版发行后,先后在中国、法国出版出版了中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2019年,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该书又出版了典藏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先生还呼吁以大熊猫发现地雅安为核心,以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圈层,整合藏羌彝民族文化、古蜀文化、茶文化等多元文化,建立一个纵横雅安成都、甘孜、阿坝、凉山等市州的大熊猫文化主题公园,让大熊猫文化成为四川旅游的公众品牌,从而打造出一个比迪斯尼大万倍的大熊猫文化主题公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大熊猫斗过美国小老鼠。
《大熊猫文化笔记》出版发行后,“大隐隐于市”的先生,又隐身不见了。
先生到哪里去了呢?
2021年8月,当一本厚达600页的“枕头书”《英茶行日记》(新华出版社)出现在书店时,读者这才知道,原来先生隐身在世界茶林中“耕读”。
先生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并在成都创立了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茶人做茶事”,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6年4月,先生组织了17人的“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团”,到英国考察了25个与茶相关的研究机构、博物馆、茶叶销售旗舰店、茶园、茶厂、陶瓷厂、相关遗址等,收集了大量的史料,涉及茶叶从中国进入英国400年来,茶、瓷器、丝绸、漆器、园林、贸易……中英之间由器物到文化、制度的博弈,用事实和史证说话,用今日的场景还原历史的过往。
赴英考察,来回两周,别人是旅游,而先生步履匆匆,收获满满。
考察归来,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参阅近千本相关古今中外图书,最后写成了60余万字的《英茶行日记——中英交流400年:茶 瓷器 丝绸 漆器 园林 贸易撷英》一书。“这本书应该是茶叶去英国后及其发展的一本最详尽的文献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家陈宗懋是这样评价的,并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
书中附录的参考文献,单是图书,就多达386本。
三
也许是受先生影响,也许也是天性所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采访的时间少了,我也开始涉猎大熊猫文化、茶文化,自然向先生请教和交流就多了起来,我也写了几本与大熊猫文化、茶文化相关的小册子。有一年,我考察川藏茶马古道从雅安到了拉萨,正在贡嘎机场候机返回时,接到先生的电话,他正坐着火车到拉萨,打算到林芝考察“离天空最近的易贡茶园”。
这年,先生已满70岁,我不禁为他的身体担忧,万一发生了“高反”怎么办?我只得在心底里为他祝福。后来我才知道,由于一路马不停蹄地奔波劳顿,半夜突然呕吐腹泻,辗转送到林芝急救,先生这才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
类似的惊险,已不是第一次。2010年在云南普洱市考察,他搭乘的小车撞上了一辆皮卡车,小车险些坠入深山峡谷……茶友跟他开玩笑:“玩茶,玩命!”
先生在川藏、滇藏古道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西藏阿里出土了汉代茶叶,他跑去考察;云南临沧“发现”了3200年的老茶树,他跑去求证;清末法国驻昆明总领事方苏雅拍的茶马古道老照片,是在哪拍摄的,他拿着照片从云南走到四川,最后在友人孙光俊的协助下,看着照片上的那块大石头依然高悬在路边,先生确认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甘孜州泸定县大渡河边的山崖边。
在先生看来,川藏茶马古道是未来的世界热点旅游线路,而茶马古道不是一个孤立的景点,如同丝绸之路一样,是一条集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不是那一个地方就能搞起来的,必须要同沿线的市州联手打造。界于雅安市汉源县和甘孜州泸定县之间的飞越岭,是保存最好的茶马古道,他先后考察了好几趟;紧靠二郎山的泸定县岚安乡,他就去了三次,在先生眼里,研究茶马古道,蒙顶山第一,岚安第二。因为这里有茶仓地、茶马司、冷边土司衙门、烽火台(望风台)以及红军长征野战医院遗址,茶马古道遗址还很完好。
当地老乡看着他们在泥泞山路上行走困难,开着拖拉机追了过来,执意要送他们,让先生感动不已。
在汉源县、泸定县的朋友协助下,先生在泸定县找到并确认了茶马古道上的“三件宝”,一是法国驻昆明总领事拍摄的茶马古道照片的地方,二是保障茶马古道大渡河渡口正常通行的“万历合约”,三是退休干部朱德万当前的“背夫日记”。
时间如同转动的齿轮,一刻也不停的往前走。在大家的期盼中,先生的“茶文化笔记”出现在众人面前。
2024年9月19日,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举办已过了20周年。
这天,“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宣言暨一会一节20周年纪念活动”在蒙顶山下的茶史博物馆举行,与会人员收到了一份“神秘礼物”——《世界茶文化圣山笔记》(巴蜀书社),又是先生的一本“枕头书”,一本55万字、500多页的大部头。书中附录的参考文献,单是图书,就多达286本。
“前所未有写雄篇。”中国著名茶文化学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悦先生不仅为之写序,还盛赞这本书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留给未来的文化遗产”。
《世界茶文化圣山笔记》与前两本书一样,依然是笔记体。先生以两片绿叶为圆心,以自己的工作活动为半径,徐徐展开,娓娓道来。读起来读者仿佛在与智者对话,既感亲切,而书中不时迸出的思想者“火花”,又发人深省。
捧读“枕头书”,我还发现先生在书中还隐藏着很多悬念,叙述川藏茶马古道考察时,他匆匆收笔,意犹未尽,情不自禁地写道“还有无穷无尽的故事,不写可惜啦!写,时间篇幅不够。下本书再见”;说到他与余悦、刘昌明两位茶文化学者结伴到西藏考察时,他们三人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家人不放心,余、刘二人不约而同的给家人做工作,“先生比我们大好几岁,有他陪着,怕什么”,先生也在这里卖了个关子,“这一行的精彩故事,下次再说”。
类似“下本书再见”、“下次再说”在书还有很多。看来,先生的笔记体“三部曲”了又未了。
先生生于1948年,已近耋耄之年。我真想问一句:“先生,您还有多少精彩让我们期待?”
走笔至此,我这才想起,差点忘了介绍先生姓甚名谁,先生姓孙名前,借用先生一句话,他只是一位有着“立德、立功、立言”情怀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