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400多年前的唐卡真迹首现京城

甘孜日报    2016年05月30日

郎卡杰让海内外观众大饱眼福

郎卡杰唐卡参加北京京交会。  

专家进行评审。
 小幅全手工精品唐卡。
    ■任涛 胡筱红
    5月21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迎来一批400多年前的尊贵“客人”:10幅出自17世纪川西藏区、在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中独树一帜的郎卡杰大师之手的唐卡真迹,首次暂别久居之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的寿灵寺,辗转千里来到首都北京,让海内外观众大饱眼福。
    这个名为“天空的饰者”的唐卡展是国家大剧院首次举办的唐卡艺术展,更是炉霍这个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唐卡之乡”,首次将自己拥有的艺术瑰宝展现在世界面前。

    真迹400多年来首次离寺
    据传,郎卡杰得到莲花生大师点化,被誉为“神变画师”。他能在半面豌豆上刻画出释迦牟尼佛及十六尊比丘,人们尊他为“朗卡杰”,意为“天之饰物”。其人物造型、底色和线条的技法运用十分严谨又独具匠心,在主题与背景、主角与配角等关系上,以距离远近、色彩浓淡等透视手法,体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三维立体空间效果,展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国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据寿灵寺堪布泽绒洛吾介绍,以精品中的精品《极乐世界》为代表的郎卡杰唐卡真迹,400多年间一直被保管在寿灵寺,每年藏历大年展示一次。平时由两位喇嘛负责保管,两年一交接,400多年来一直如此,交接时每一幅唐卡都必须完好无缺。每次开箱取出,6把钥匙必须同时聚齐。
    泽绒洛吾说,由于这些参展唐卡是第一次离开寺院,我们派出5位格西级喇嘛陪护到北京,还为这10幅真迹办了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在6天的展出中,泽绒洛吾格西他们会始终守护在自己的宝贝身边,寸步不离。
    见证不同文化交流交融
    “作为地道的炉霍人,听闻或是叩拜过临摹的大师作品,却未曾见过真迹。真羡慕观展人的福气。”这是一位炉霍籍人士在微信上发出的大多数当地人的心声。而在当天的开幕展上,一幅幅精美的唐卡面前人头攒动,人们为大师的技艺而惊喜,也为后继者的成就而骄傲。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被誉为“班禅画师”的著名画家尼玛泽仁认为,文化的交流是文明的标志。通过交流,不同文化间互相借鉴、博采众长。在郎卡杰大师绘制的众多唐卡中,我们可以看到400多年前雪域高原上的藏民族如何学习吸收汉民族山水绘画艺术的轨迹,更能看到文化交流的成果,那就是体现在唐卡上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里的藏文化精神内涵与信仰。
    甘孜州文化旅游和影视局局长龚建忠说:“借助唐卡精品艺术走进国家级艺术殿堂这种形式,我们希望在数字化商业化的今天,更好地促进文化交融,更好地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画唐卡成精准扶贫新手段
    炉霍县政府县长巴登介绍说,此次郎卡杰唐卡艺术传承精品展,梳理和挖掘郎卡杰唐卡400多年来的历史传承,集中展示藏画宗师郎卡杰的真迹及其画派传承人的70幅精品,完整地呈现了这一画派的艺术成就。
    他说,我们希望在加强汉藏民族文化交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探索藏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炉霍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甘孜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为此,炉霍县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扶贫之法。近年来,该县倾力打造郎卡杰唐卡文化产业,通过技能培训、创建文化公司、创立唐卡文化园区,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带动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的新路,古老的唐卡绘画艺术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甘孜州郎卡杰唐卡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宏对本报说,公司成立4年来,一直致力于唐卡传承人的培养和唐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致力于当地藏族民众脱贫致富。到目前,已有60多人熟练掌握了唐卡绘画技艺,有的成为郎卡杰唐卡艺术的传承者,更多的人因此带领自己的家族脱离了贫困。这些人不仅有人买了摩托车、汽车,甚至还在县城买了房。
    据了解,炉霍县为每一名学习唐卡绘画技艺的16岁至18岁青少年提供最初3年的学费,3年后再支付一定的学员工资,以助他们完成学业。巴登说,通过做大特色文化,可以带动贫困村做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再把郎卡杰唐卡有限责任公司培育成骨干文化企业,以公司为龙头,带动民众就业和创业。
  • 上一篇:请听我说一下童年
  • 下一篇:州文联努力发展民族文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