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22日
◎草玉
走康定、下雅江、过理塘,奔波八百余里,便是为了寻远在大山深处的那曲天籁。
穿4700米海拔、迎闪电雷击、走那么长、那么远的路,便是为了圆亲耳聆听的那个心愿。
巴塘县天籁童声合唱团、少儿弦子艺术团,我们就这样风尘仆仆,不远万里为你们而来……
到了,到了。虽时值初秋,山岭还只泛出星星点淡黄色,满目依然是绿树草青的夏末景象。青山脚下,绿树环抱,小溪径流,错落有致的藏房坐落在田园里,掩映在树林中。远远的便能看见屋檐下、五彩窗户的壁墙上勾画着象征纯洁白线的藏寨民居,一栋栋藏寨民居那么和谐的与大自然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这就是歌舞之乡巴塘。
来了,来了,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脚踏欢快的鼓点、唱着悦耳的藏曲,艺术团的孩子们就这样活蹦欢快地向我们跑来。
“呀啦嗦,呀啦嗦喔呀啦嗦……”清脆的童音划破广场的宁静,《小卓玛》《藏文字母歌》《桃花雨》……在巴塘小学操场,巴塘县天籁童声合唱团孩子们一首接一首地给我们唱起了反映藏族历史与文化的歌曲。褪去城市的喧器嚣,这雪域天使的心灵之声让自己的心顿时安静舒朗起来,不由地也和着音乐与孩子们一起轻轻吟唱,心中满是幸福和憧憬。
一锤脆响的鼓声又将我们吸引。少儿弦子培训班一群头戴面具、手持传统鼓钹的小男孩表演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藏戏惊艳登场。孩子们一个潇洒的踢腿、一次帅气的挥臂、一个豪放的转身都尽显藏家小伙儿的英姿与浩气。踏着高亢的鼓点,我们一起起舞,共同传递那份吉祥与如意。
巴塘就是这样一个重视渲染民族文化的魅力小城。它是甘孜州的文化大县,藏区有名的歌舞之乡,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2006年,巴塘弦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弦子藏语称“嘎谐”,意为圆圈舞,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等地,其中以四川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巴塘在古代属白狼国地,白狼国的“白狼歌”是一种诗、乐、舞一体的礼仪歌舞,巴塘弦子即为后世遗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现在成为巴塘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
为将巴塘弦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传承,2012年6月成立了巴塘县天籁童声合唱团,这是巴塘县委、县政府与康巴卫视联袂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展示巴塘文化的品牌和窗口之一。该合唱团是藏区第一个童声合唱团,2013年荣获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先锋队红领巾艺术团优秀合唱团”荣誉称号。团里所有孩子都是藏族,96%的孩子来自巴塘县地巫、中心绒、德达等偏远农牧区,主要以原生态形式进行表演。2012年,“天籁”在全甘孜州文化现场会之“秋月弦音”晚会上首次登台亮相后,相继在成都、双流、拉萨、北京、台湾等地圆满完成了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2月24日至2月29日,“天籁”远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堪培拉、帕拉马塔市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演出,获得成功,获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天籁”是藏区第一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童声合唱团。
除了弦子,巴塘人引以为豪的还有他们的藏戏。起源于十七世纪的藏戏,为藏族桥梁专家、藏传佛教高僧唐东吉布所创。巴塘藏戏属南派藏戏,是藏戏四大流派之一,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已故中国著名戏剧家夏衍誉为“雪山牡丹”。2000年,巴塘藏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民俗习惯,一般只在送春迎夏的“雅索节”(每年藏历5月)和送夏迎秋的“央勒节”(每年藏历10月)在城郊的“龙王塘”演出。演出剧目有《文成公主》《卓瓦桑姆》《邓月邓珠》《智勉更登》《朗莎姑娘》《朗桑王子》《嘎拉雯波》《茹吉尼玛》等八大藏戏。
2011年12月21日,“中国弦子之乡少儿弦子培训暨藏戏基地”在巴塘县红旗小学挂牌成立,从此,非遗文化正式走进校园,弦子文化传承开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保护、抢救、传承和弘扬“非遗”及民族民间文化。
十岁的小才旦这样对我说:“我喜欢唱歌,我希望通过我的歌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爱我的家。”语言就是这般朴实,童心就是这般纯净。记得一位作家曾说:如今常说“不忘初心”,在我个人看来,人的“初心”就是童心。唯有童心,唯有永远拥抱童心,一个人才可以坦然面对人间悲欢与离合,世态炎凉与隐痛。在透亮、天真、温暖的童心里,人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原本应该永远与人相伴一生的状态。童心让人快乐,童心抚慰伤痛——这份真切的感受巴塘的孩子们让我体会到了。我知道合唱团艺术团的老师和同学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以饱满的热情加紧学习和排练,此刻的我,心里唯有祝福,祝愿孩子们真诚而朴素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与舞步,贴着山走,沿着水流,从高原江南巴塘走向内地各大城市,走上国际舞台,将雪域天使的心灵之声传遍世界。
真真不舍离去,陶醉的心如放飞的野鸽在这天人合一的人居美景上空飞翔。大手牵着小手,让雀跃的歌舞尽情宣泄我们的快乐;让手中的相机定格这份珍贵的记忆,让笔下的文字将这份相识的缘分永远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