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解读海子的密码本

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思衣谷

      我的读书时代,背过当代的现代诗歌不多,内地的诗人中除了北岛和食指,就是海子了。而不管是在年龄上,还是心智上都给我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当数海子了,他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背得最滚瓜烂熟的,虽然现在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但就凭着这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我的血脉里,也更深深地融合在中国民族的血液里,继续热爱生活地激情关怀地热血澎湃着。

      今年是诗人海子去世30周年纪念日。但可悲的是,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型的网络媒体,甚至不少商家都凭借着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流行的海子,借着他的名气和流量来谋取利益。导致出现商业化,泛娱乐化的“海子热”,这是海子不想看到的,也是我们新时代的诗歌语境不太能接受的。为此,为了不让“海子热”过于肤浅化,也为了纪念海子去世30周年,更为了让大家更加通俗易懂地了解海子的诗歌世界,由初岸边文学策划的,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北大诗评人陈可抒注释和评注的《海子抒情诗全集》在今年三月隆重出版了。

      事实上,历史的车轮进入了如今的新时代,关于海子的诗歌及其研究的书籍的出版还是颇为罕见的。比较早期的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就有悠哉撰写的学术专著《海子诗歌研究》,但该书是全方位地论述海子诗歌和小说的学术专著,难免会带有学人的先入为主观点,这类书也会因学院气重而导致不利于平民阅读,此书只能是一部学术论争性很强的著作。

      再之后的十年前,为了诗人海子去世20周年纪念日,由海子生前的好友兼著名诗人西川编写的《海子诗全集》出版,此书虽然是收录迄今为止所有发现的海子文学作品(包括抒情短诗、长诗诗剧、诗学提纲、日记小说等各种体裁作品),也第一次披露了一些海子文字以外的作品,那就是海子自己为“太阳”系列诗作所做的插图。但因为此书评注和解释不够具体,没有对诗歌每个重要诗句、背景和含义做具体的解释、说明和引导,于是此书的价值感觉是收藏的意义大于阅读的意义。哪怕另外还有就是《海子的诗》,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董迎春著的《独自走上我的赤道(海子大诗谫论)》,也因为不是过于笼统,就是只是以十部长诗展开论述,片面地阐述海子的诗学和文化价值。

     以上的书籍出版虽然有市场和学术上的重大意义,但迄今为止,究其最能利于全民阅读海子诗歌,让人民浅而已见地又能全方位地了解和无障碍阅读海子抒情类短诗的书,当数新时代之后,陈可抒先生评注出版的《海子抒情诗全集》了。此书名副其实地称得上是“首次提供解读海子短抒情诗歌的完整密码本”。

     首先,此书以时间的维度,收录了海子在1983年到1989年所创造的诗歌,虽然这样的编排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上难免会有些凌乱,但这样是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海子创造诗歌的成长历程,那是一个由生涩不成熟,到成熟的诗歌创造过程。首先体现海子诗歌的成长变化明显的,当数是诗歌的表现形式。你比若说,1983年海子写的《年轻的山群》中,他意图用一种自由不拘泥传统诗歌的规律建筑美的形式,去构造了这首诗歌,形成了自由浪漫,落差有致的不规律阶梯建筑美的形式,如此虽然体现了海子先锋性,从这诗的结尾可以看出,海子为了形成阶梯的建筑美感,在断句中使用是有争议的,如“我们把胸膛/挺起来”“我/们”,另外用词也显得抽象又幼嫩,如“光明的姊妹”“眯起眼”等。

     但到了1987年的《献诗》,海子用词更加明朗和准确,将诗歌要表达的思念的循环表示形式也成熟了许多。而最后到了同年的《十四行》诗歌系列,海子都很好地将莎翁的十四行诗的形式与中国汉字结合,有了一种中英诗歌结合美。而在1988年,海子的《无名的野花》中,海子用了移情的修饰方式,充分表现了海子对美好感情的朦胧美,此首诗歌也从而达到了海子诗歌中较为成熟的一种意境和感情相得益彰的效果。

     以上的这些关于海子诗歌表现形式的“成长史”,都是可以从陈可抒先生对每个首歌的评析中有提到的,可见陈可抒先生确凿以大量扎实工作为基础和保障,历时6年,逐首注解完成,并结合海子生平和创作生涯,复原其感情及艺术轨迹,并将诗歌中最基本的几个表现形式结合海子诗歌作为评注,可谓陈可抒先生诗歌专业性之强。

     其次,陈可抒先生也是根据海子创作时间为维度,在海子的早期尚未成熟的诗歌,和后期较为成熟的诗歌对一些好的作品都做了详细的注释和评析,如此之细心,犹如将海子现代诗当做古诗那么细致入微地研究,体现了一种陈可抒先生作为诗评人的担当和匠心精神。

     在海子的早期尚未成熟的诗歌中,海子创造的题材主要是以寓言、纯粹的歌咏为主,如1983年的《门》中,陈可抒的评注是十分到位的,这首诗讲述了一个男孩看演出不成,就形成与其他同学有差距,之后在第三部分讲到家的包容,第四部分讲到倔强的决心。虽然此诗歌有着幼稚的寓言一面,但海子通过蒙太奇的手法,以及独特的跳跃感,以及清晰的逻辑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传递出一种家的包容性之伟大,以及告诉大家要像故事的男孩那样要有一颗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打开那扇障碍之门,这是海子朝气、明朗积极态度的一面,也体现早期的海子就具有了敏锐诗歌触觉和灵感,以及结构严谨的诗智。

     再如,《远山风景(组诗)》《东方山脉》《小山素描》系列,通过陈可抒浅白易懂的评析,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海子早期对自然,东方文明的纯真的歌咏。此外,通过陈可抒对《小站》《小叙事》的评注我们知道海子早期作品也有着校园气的一面,也体现了海子渴望对知己的寻找和渴望,为他的中后期的复杂的情感和三观的诗歌提供了情感心理的基础。

     到了1984年,海子的诗歌题材丰富了很多,诗歌的走向了越发明确,这可以从陈可抒对《阿尔的太阳》的评注中可以知道,海子之所以喜欢梵高是因为梵高打破传统的画法观念,正如他要打破传统的诗歌,要走一条明朗的浪漫的又具有先锋性的诗歌之路,因此在海子的中后期会出现很多对梵高歌颂的诗歌,从海子的三观里,可以说,梵高是他的精神上的知己。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海上婚礼》《新娘》的评析中知道海子的爱情观,还可以从《中国器乐》《历史》《民间艺人》评析中知道对中华文化的肯定歌颂,也体现一种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

     到了1985年,海子的诗歌日趋成熟。其中体现在《活在珍贵的人间》评析普世地告诫大家,要像植物一样单纯而幸福地生活。另外在海子的感情生活中,他经历了失恋,在他的诗歌中《莲界慈航》可看出写出了诗人想脱离失恋的痛苦而海奔莲花世界的心路历程。而在《粮食》评析中,对于失恋的海子,他的精神世界似乎更为拓展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往以为爱情就是海子的追求,而写下这首诗歌的他觉悟到了原来山岗、村庄、枪、粮食、爱情都是海子所追求的,一个都不能很少,这就构造了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也是他单纯而理想的生活。

     到了1986年,海子继续进化,他写母爱的《给母亲》,继续写渴望寻找到知己的《坐在纸箱上想起了疯了的朋友们》,也写了乡愁的《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那句“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都写渴望回故土寻根的心切。我们也还可以通过《喜马拉雅》《九月》《云朵》《西藏》的诗歌和评析等,可知道海子的心灵圣地是西藏,两次的西藏之旅都体现了海子受到了很大的感情挫折,以致于诗歌的情感不是忧伤就是绝望,有着极度的诗歌情感色彩。与此同时,虽然海子饱受失眠的痛楚,但也写了不少对名人的致敬诗歌,也间接表明了他是寻找一会他自己精神上的知己,来淡化自己的忧伤,这不乏就有托尔斯泰、萨福、安徒生等。

     到了1987年,体现了他诗歌的成熟。其中他就写有名的“麦地三部曲”,在《五月的麦地》体现了海子那种将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相统一的盼望,但最终是不现实的,但这首诗歌就体现了海子那既凸显出悲剧色彩,又表达了海子抗争的命运的韧性。之后到了1988年,他的《夜色》,高度凝练的概括他的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的主要纲领,而这是三个幸福与三个受难都是对应的,诗歌对家园,王位对伴侣,太阳对价值。在海子的诗歌,主题都是绕不过这几个方面的,都展现了海子独特的奇异的浪漫主义又有英雄主义的诗歌力量。

     在海子生前的最后的1989年里,写出了精辟又情感充沛的诗歌,如《遥远的路程》,写出了海子在回家过年的途中,却对恋人的思念又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中,导致他回到家乡一切都是陌生的,因为在海子眼里只有恋人才是熟悉,可见海子对恋人的思念之切。但这都只是思念,当时海子心理有了疲态的变化,以致于形成了一种遥想式的倾诉,也因此他在生前一年里写了不少献诗。值得一提是,他最著名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同年他内心挣扎和承受失恋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海子的“善的宣言”不仅是对于世人,也是在于他自己,这首诗歌的出名之处在于:虽然字面上写得有点柔和温暖,但海子也赋予了这首诗歌那种告诫自己和世人要有追求理想,燃烧生命的价值观。

     最后,海子以梅花系列的诗歌作为他的最后的一些诗歌,其中最后一首《梅花》回应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体现了海子要像梅花那样,对世俗持有一种反叛的精神,虽然这种反叛精神是微不足道的。对于海子的自杀,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因为感情受挫,但我以为:海子的死包含着失恋的痛苦,引申为寻求肉体和精神知己无望;海子的理想的家园村庄与现实的空虚又寒冷的村庄有落差的失落感,引申为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的两极分化;还有就是他诗歌上追求的明朗的反叛先锋性、浪漫英雄主义在那个年代有些格格不入。这也回应了《夜色》,对于诗歌对家园,王位对伴侣,太阳对价值都无法体现了,海子就唯有用像梅花那样去牺牲自己的肉体,以此反抗世俗,来满足达到诗歌、情感和生活所最求的最理想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子只是肉体上的死去,但不满现实生活而抗争的精神是不会死的。

     以上的大体,从海子的诗歌,又从陈可抒先生详细精透的评析中可以了然的。陈可抒的评注接近平民阅读化的完美。举个例子,陈可抒先生在长诗《东方山脉》中,他纯粹地直白明了解释了此诗歌是抒发了海子对东方文明文化的情感,还说明海子只是想在诗中自我呈现为东方文明代言人的角色,有着主人翁的精神。而相比之下,悠哉的《海子诗歌研究》对《东方山脉》解释为海子要为中国诗歌“造山运动”。悠哉先入为主地说海子短暂一生所干的也不过是这件事:在中国诗坛掀起一场“造山运动”,这是有失公允的,海子的意向只是做个代言人的角色,并不是野心大到要做成闹革命的模样。悠哉如此过于夸大海子的影响力也间接挖苦海子了。而陈可抒先生则不然,他是纯粹地在为海子的诗歌做个最忠心的完整解码者。于此,他是称职的忠于原著的诗歌评论人。

     然而,此书难免还是有一些瑕疵的,你比如说,在《自画像》诗歌中,陈可抒先生评析说:“温暖的骨头,指的是土豆像骨头一样坚硬的特质,而我看见了同类,心生温暖。”在我看来,这里说土豆是坚硬的特质是不合常理的,结合诗歌上下文,此诗歌的意思是说,诗人自己的温暖的骨头是像碗里的土豆(或者说碗里的土豆像自己温暖的骨头),因为诗人自己和土豆都是从乡土长出来的,是有着同类感,于是才心生温暖。此外还有,《给卡夫卡》中,对核桃的解释是“指卡夫卡身处困境,双脚像核桃一样脆弱易脆”,这也是不符合常理,要知道核桃是坚固的干果,但外形丑陋。海子用核桃的意象对应卡夫卡,这种象征的手法就像卡夫卡《变形记》里的甲虫,起到对应象征的效果。而核桃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又象征地表达了卡夫卡身处困境,双脚就像核桃一样丑陋令人憎恶,自然也受到冷漠和嫌弃的处境。还有就是如《夜丁香》,其实这是一首很好的象征诗歌,诗意传递是海子咏颂夜丁香默默为世人贡献,而从未叹息和抱怨的高尚的品质,但陈可抒在此诗歌的评析中较为简单,注释也未到位,实为有点不妥之处。

     总体来说,今年是诗人海子去世30周年纪念日,能在如此有纪念价值的年份出一本像《海子抒情诗全集》这样有研究性的,也易读性强的,能让读者通俗易懂地,省时地(评析的篇短)了解海子诗歌的书,对于现在习惯快速消费的网络时代的国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众所周知,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海子的抒情短诗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对当代理论建构的话语影响,也是让读者领略海子大诗所追求的诗、哲学、神性合一的心灵价值与生命意蕴。

     但如何在海子的诗歌中为读者呈现以上这些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然而陈可抒先生他做到了!确凿以大量扎实工作为基础和保障,历时6年,逐首注解完成,并结合海子生平和创作生涯,复原其感情及艺术轨迹,首次提供了一套解读海子的诗歌的密码本。有了它,读海子的诗歌不再是水中观月、镜中看花。这样通俗易懂的评注的一本《海子抒情诗全集》会让国民更便捷准确,又不失深度地认识海子的诗学和文化价值。

     陈可抒先生在书的《跋》中,警示过每一年海子的忌日都流行,其中包含了网络碎片化和拼接化的误读的结果。而我们要真诚地了解诗歌,就要实打实地读海子的诗,才能知道海子的为人,为诗。而符合大众阅读的《海子抒情诗全集》是大家很好的读诗范本,陈可抒先生的评析犹如语文老师的课堂讲义,让大家通俗易懂,是为好书。当然,也希望未来在海子去世的35周年、40周年、50周年里都能多出一些关于研究海子的好书,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那样才是纪念海子的最好的礼物和事情。因为毕竟,在海子的诗歌王国里,是宏大和深邃的,里面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大家研究和阅读感知的。


  • 上一篇:四月炉关樱花天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