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29日
◎钟芳
全书以韦斯特的巴尔干之行为蓝本,以穿越历史和现实的厚重道白,细腻而辽阔地呈现了南斯拉夫人的心灵,以及巴尔干半岛600年沧桑的历史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状况。在这片曾经战火与苦难交织的大地,家国情怀与爱恨情仇是如此炙烈地炎烤着他们的灵魂,但是,这里的人们却始终洋溢着热烈、浪漫、坚韧、耿直的品性。
久远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缘,让巴尔干这个欧洲火药桶始终充满了谜一样的色彩。对于中国人,前南斯拉夫《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无比经典的电影,不知鼓舞过多少热血青年。英国作家、评论家、记者丽贝卡·韦斯特所著的《黑羊与灰鹰》,以自己三次深入巴尔干地区旅行为线索,通过与当地市民的深度对谈,并在参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回顾了巴尔干的前世今生,考察了眼前所见之现实问题,为我们生动地描摹了一幅巴尔干历史与民族风情的浩瀚长卷。
全书洋洋洒洒以百万字的篇幅,分上中下三册,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源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和军事冲突。瑰丽的语言,雄浑的思想,对社会和现实热切的描绘,以及对当地各民族不羁命运的诘问,让这部鸿篇巨制成为书写巴尔干地区的重要历史作品,也被广泛认为是关于曾经的南斯拉夫以及整个巴尔干地区最具启发意义的一部书。作品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盛赞韦斯特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新闻工作者”,纽约时报更是认为“韦斯特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旅行文学’的写作范围和形式,也为这种写作注入了深度的思考。可以说,《黑羊与灰鹰》是这一文学领域的扛鼎之作。”正是从这部作品出发,韦斯特继续创作了有关纽伦堡审判、南非种族隔离等问题的一系列纪实作品,直至晚年仍多次进行长途旅行,且笔耕不辍。剧作家萧伯纳曾评价称:“她的文字智慧而犀利,这是我所不能及的。”
“黑羊与灰鹰”是韦斯特笔下的一个隐喻,它源于斯拉夫人中流传的一篇关于拉扎尔大公在科索沃战役中英勇作战,却在战争尾声时为乌克·布兰科维奇背叛,最终惨败的著名诗篇。“灰鹰”,象征着巴尔干苦难之人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为神圣牺牲的、如鹰般汹涌的渴望,“黑羊”则代表了他们以“被献祭的羔羊以毁灭的姿态达至永恒”的祈盼。全书以韦斯特的巴尔干之行为蓝本,以穿越历史和现实的厚重道白,细腻而辽阔地呈现了南斯拉夫人的心灵,以及巴尔干半岛600年沧桑的历史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状况。在这片曾经战火与苦难交织的大地,家国情怀与爱恨情仇是如此炙烈地炎烤着他们的灵魂,但是,这里的人们却始终洋溢着热烈、浪漫、坚韧、耿直的品性。韦斯特以汪洋恣肆的笔墨,既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峥嵘岁月中的奋力抗争,也以理性的笔调,忠实记录下了这些民族在面对厄运和宿命中,顽强生存的乐观精神。正是这种时而热忱,时而冷峻的刻画,使得被称为“欧州火药库”的巴尔干,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深邃而迷人的历史魅力。翻开巴尔干不屈的历史画卷,这些民族在战前以及战后一些时候,曾扮演了奇特的角色。他们一直信仰基督教,受土耳其或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因为统治者的治理无能而受尽苦难与奴役。并且统治者还阴险地制造事端,使其各部相互争执不和,从而永远无法团结一致进行反抗。而事实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反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力量,直至19世纪和20世纪,他们于各个时期多次赢得独立……
本书的写作,大部分来自韦斯特的旅行亲历。有与南斯拉夫人的个人对话,也有对巴尔干地区不同城市和国家的探访。韦斯特运用自己的聪慧和博识,将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知识熔于一炉,以优雅的笔触铸就了这部不朽的史诗,她对世界上一个尤为纷繁复杂的地区的深入调查,处处闪现着激情、睿智、爱与恨、以及对生命本能的渴望。它是我们了解巴尔干复杂历史不可或缺的一本书,更是巴尔干历史与民族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韦斯特一生对现实中的政治与社会问题投注了巨大关怀乃至毕生精力,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思想者之一。这些关怀与思考成为她写作的精神源头,也以其鲜活的思想张力,凸现出其深刻的历史观照。正如《纽约客》主编威廉·肖恩所说:“丽贝卡·韦斯特是一位必将在英国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巨人。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写出了更纷繁睿智的散文,或更为清楚地洞悉了人性之幽微与世界之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