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墨人杨再春的甘孜情缘

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21日

杨再春一行在康定市实验小学留影。

杨再春为康定市实验小学题字。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文/图

人物名片

杨再春,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摄影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北京书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长,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美术家”和“爱心市民”荣誉称号。

少年时先后拜书法大家黄高汉、郑诵先为师。1976年底,与刘炳森、苏士澍等共创“北京书学研究会”;1980年至1981年于“北京书学研究会”基础上草创“中国书法家协会,并邀请启功先生担任主席;第一届书法展览作品介绍册由茅盾先生提签;出版《行草章法》、《墨迹章法通览》、《字的结构与章法》、《行书笔法与兰亭序贴》、《草书笔法与符号》等40多部专著、工具书,发行总量超过1500万册;曾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美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个人书法、摄影展览。

2011年5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暨李大钊诞辰一百二十二周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 “书怀壮志——杨再春书法艺术展”。其书法作品被众多海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并多次被我国领导人及使节礼赠外国元首。

跨越十一年 再进甘孜叙前缘

今年76岁高龄的杨再春老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上世纪90年代起,他已在中央电视台主讲书法,三载时光数十讲,被誉为“拥有千万学生的书法家”,具有颇高的国民知名度和人气。

6月15日至17日,老先生应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的邀请一道赴甘孜州调研采风,当杨再春和甘孜撞了个满怀,会擦出什么样的花火?

“落笔时遒劲有力,提笔时一气呵成”——是他在这趟行程中,常常身体力行上演的一幕情景。不论是在泸定桥纪念馆、中国红石公园,还是在州民族博物馆、康定实验小学……老先生所到之处,众人“求字”的呼声高涨,他都欣然应允,旋即铺展宣纸,挥毫泼墨,为到访的一处处自然或人文“打卡地”以及甘孜州的广大书法爱好者、青少年学子、州内外游客题写下一幅幅不可多得的珍贵字迹。

“我的章呢?”一旦墨宝酣畅挥就,到了落款环节,老先生总是左顾右盼寻章盖印;甚至,偶有脸上“挂彩”的轻松一刻,他也丝毫不为所动。

每每此时,自嘲为“墨人”、半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及教学的他,更像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冒险精神的“顽童”。其中,一大“实锤”佐证便是,他随身携带的银色行李箱里,从来不放别的家什物件,而是被印章、字帖、笔墨塞得满满当当。

下笔时,他享受专注的乐趣;落笔时,他付诸专业的价值;搁笔时,他追求专心的人生。其间也不乏“雪夜访戴”似的“乘兴而至,兴尽而归,何必访戴”。“松弛有度,会积聚更多能量;当再次投入新一轮写字时,自然而然就会进入一种崭新的状态”,老先生将这短暂的“甘孜行”视为一次亲近自然、汲取营养的“放风”之旅。

在采访中,杨再春一再向记者表达着如下的书法创作理念:“书法切不可囿于一室方寸而流于闭门造车!走出工作室,走向大千世界,特别是到诸如甘孜州这样生态景观多样、民族文化瑰丽、红色基因凸显的地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潜移默化中或可获取超乎想象的创作原始素材。”

两天半时间,他笔下写就的以甘孜州各地为主题的作品,可谓“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魏晋风骨、隋唐法度、宋元意态和明清雅趣,在字幅中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这恰好和他以自己半生书法生涯作结的书法追求——“师法前贤,书随当代,自成风格,雅俗共赏”高度契合。

“时隔11年后,我第二次踏上康巴大地。山川雪原的壮美、大江大河的气魄、历史文化的厚重、人情民风的淳朴,依旧是如此震彻人心,给人以表达的欲望。”向记者谈及此行的感受时,老先生话语间游走最多的字眼要属“变化”。“旧貌换新颜”的甘孜藏区,无论彼时抑或是此时,都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

早在2008年,老先生以65岁的惊人年纪成功考取了驾照。同年初,他拜访了“眉州三苏祠”,又久闻国道318线在自驾界的盛名,便驱车来到了深藏川西的甘孜州,眼前为之一亮:重峦叠嶂的密林漫山纵横,恣意无垠的草原绿得蓬勃;乳白色的梨花在绿叶中摇曳生姿,高山特有的红樱桃和桑葚悄然挂果。

一路向西,穿二郎山、过大渡河、翻折多山、走无量河……直至探险家洛克笔下《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描绘的“香格里拉”。“当年,国道的路况不尽如人意,城市的街道拥挤狭窄,稻城亚丁几为‘处女地’,沿途的村舍低矮古旧,州内旅游接待能力实在堪忧啊!”老先生回忆起第一次进州时的场景,说得率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可甭管到哪儿,即便是个路边的‘苍蝇馆子’,也时不时就会传出《康定情歌》的动人旋律”。

如今,雅康高速大路朝天,交通掣肘一去不返;酒店民宿如雨后春笋,茶楼酒肆人声鼎沸;乡村小镇统一规划,民族元素随处可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四海游客络绎不绝……“从前慢”日趋向“今日快”演变,速度前所未有,变化天翻地覆。

此情此景,老先生惊喜意外,且感慨万千。他想为甘孜州日日新苟日新的人和事,郑重书写下一些什么,也便有了此次甘孜行中一支支笔墨纸砚的合奏鸣曲。

重温红色记忆 再写长征精神

横亘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如织。桥身随着众人的脚步剧烈地起伏晃荡,行走其上的年轻人很容易露怯,揣着的一颗心老是七上八下的,可年逾古稀的老先生此番却执意独自过桥,每一步竟都是稳扎稳打,如履平地。

“咱好歹也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科班出身的‘练家子’,至今还是唐山市青少年跳远纪录保持者。”看同行人员不可思议的神情,老先生一面轻描淡写地“炫耀”着往日勋绩,一面三步并作两步在“一统山河泸定桥”字样的石碑下,寻好位置站定,便嗷了一嗓子:“小曾,给我来几张!”

咔~咔~咔,随着老先生口中的“小曾”——中国版权协会副秘书长曾晋摁下快门,黑体恤、黑西裤、黑球鞋,且顶着一副黑面孔的“墨人”杨再春,终于得以和书本里影像中的泸定桥“同框”,这是他多年来的念想之一,也是他历经76载风雨征途后,“碑下留影,不忘初心”的心境写照。

1943年8月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他,是和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铁索桥、大渡河——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的艰难卓绝乃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峥嵘岁月,早已是他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和理想信念。

此次,尽管只有两天半的走访重温,却仍然在他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撞击和共鸣。在泸定桥西桥头上,他吟“可赞将军柱,沉淀历史情”;在泸定桥纪念碑下,他诵“英雄如天柱,告视后来人”;在莽林沃野冰川前,他言“大树有傲骨,岁月多留言”“满山皆墨绿,崖谷雨生烟。只惜雾遮日,尊容难大观。喊山无济事,贡嘎雪中眠”。

走进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老先生更是怀揣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仔细浏览着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段段文字记录。再叙当时情景,杨再春告诉记者,当时心中一直有个声音在呐喊——“写点什么呀!”

从“战略转移”“北上征程”等展厅一路酝酿,老先生心中豁然开朗,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无疑是给新中国70华诞的最好献礼。于是,他大笔一挥,“泸定桥壮举,共和国精神”十个大字一蹴而就。在他心中“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支柱,是凝心聚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注脚。

间或走走停停,不时写写画画。老先生“见字如面”的交流,“以墨会友”的逸趣,感染了同行的不少人。尤其是他除了嗜书如命,对摄影的热爱与精研,为一行人啧啧称道,还因此临时结下三段师徒情:杨再春利用现成的云海、杜鹃、杉木、流水、群山进行实地教学,深入浅出地将摄影和书法的许多共通点以及可循的章法和盘托出,毫无保留。

“美是共识的!不管是我写的字,还是我拍的照,都不必曲高和寡;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是我由衷期望的。”老先生如是介绍,在摄影艺术道路上也是经年如是耕耘,创作了大量“影书合璧”的唯美作品。

两入西藏,四进新疆;风餐露宿,逐月追风。老先生到过很多地方,走过很远的路,见过很大的世面。可不论再大的场合,向来从简朴质的他,一件多包户外褂和一副无框眼镜,可能就是周身最为“跳脱华丽”的物品了。

如此低调处世的他,对“行走的力量”却几近高调,极尽能事。曾用45天时间一路驰骋,沿着中国边境的鸡头走到鸡尾,直至中国与尼泊尔交界。

“谁的艺术人生没遇到过瓶颈!这时候,我建议停下来:看展览、读点书、行些路;再回头,曾经觉得很满意的作品,居然还有很多可以丰富的地方,这就是提高。”老先生说这几天,在满坡的绿树间穿行,弥漫的负氧离子涤荡心灵,从甘孜州回京后定能再次沉淀下来,继续回归到工作室“朝七两小时”的临碑临帖日常中,去达到新的境界。

在『溜溜校园』中 憧憬书香甘孜

作为草创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元老,杨再春对自己的书法有着近乎苛刻的专业判断;作为整天与书为伍的“老出版工作者”,他广泛涉猎阅读量甚大;作为摄影绘画诗词歌赋兼备的创作者,他潜心研究艺术门类的共性与个性,更是将自己的思考撰写成文,为业界提供前沿观察。

作为一个被称为艺术家的老师、教授,他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浪潮,在网络上不断推陈出新,书法艺术脱口秀节目《墨人说》甚至在海外的Youtube频道上亦可观看,通过短频快的视频教学,普及传统的书法艺术。

“在物质愈发丰盈的当下,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凸显,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好的补给”,老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未来有很乐观的预见。他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汉字作为一门艺术独立存在,承载着艺术的书法永远不会消亡。

老先生此番的甘孜行印证了他的想法,他告诉记者:“藏文书法艺术的精神气韵、格萨尔王史诗的卷帙浩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都让我深切领略到甘孜州在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历史方面所下的工夫,成绩斐然”。

“少年舞红扇,书香满校园”——在康定市实验小学“红领巾阅读计划”公益爱心捐赠启动仪式后,老先生和调研团、组委会相关人员一起参观了校园智慧图书角、文艺活动室,并观摩了流动少年宫。

期间,他被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良好美德、社会责任以及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切所触动。

看着“戴上红领巾,仿佛又童心”的一位位同伴和“求知若渴,流露期盼”的一个个孩子,老先生当场奋笔疾书,写下“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及“溜溜校园”两幅字,希望藉此勉励甘孜州青少年学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从精品阅读和书法作品中攫取优秀的文化果实,让浓郁的书香、墨香充盈四川藏区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溜溜校园里题写的两幅字,在力求同类字变化及章法时有些吃力,但却是我此行最淋漓畅快的代表作品。”老先生坦言,艺术的形式皆为表达的内容服务,“好为人师的我,只要看到孩子们,就想带着他们了解汉字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让他们领略书法乃至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

杨再春坚信,从小打下汉字的根,民族的魂,用不了太长的时间,肯定会有一批青年人成为从“高原”向“高峰”冲锋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希望,在这之中能看到不少藏区青少年人的身影。

经历过战乱和文革,扛过唐山大地震,患过癌症做过化疗······跌宕旅途亦如先生人生,可他在书写之余生活之中,仍时刻践行着“让有限的生命更精彩”的信条。

他曾在病榻之上写下“如果上帝再给我20年,我一定要把最美的文字,最好的图片留给世人”的话语。如今,老先生红光满面、精神矍铄,颇有一股自在豁达之劲,善念如高山流水。

“文如其人,字如其性”,对文字乃至文化的敬畏喜乐之心、认同亲密之情愈浓,归来仍是乐观少年之感愈甚——这就是墨人杨再春。



  • 上一篇:小时候的夏天
  • 下一篇:憧憬唱响我州文学创作的世界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