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魂牵梦绕是校园

甘孜日报    2019年07月17日

     ◎池墨

    《轻轻叩响母校的门》是作家孙仲新近出版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该书内容主要与作者中学时的母校沭阳县沂河中学有关。作者回忆了当年在校园里的美好生活,书写了曾经熟悉的校园风景,回忆了朝夕相伴的师生和同窗之情,是一本校园回忆录。

    人生最难忘的时光,莫过于校园生活,因为那里是知识的启蒙之地,也是我们人生梦想起航的地方,许多雄心壮志,就是在这块美丽的地方立下的,在这块不大又不小的园地里,我们许下了许多誓言,留下了很多笑声,也流下了很多泪水。十年寒窗,一载功名。是学校培育了我们,是老师教育了我们,是那些功成名就的学长激励了我们。那些年,在那个叫做“校园”的地方,我们早起晚睡,有时奋笔疾书,有时苦思冥想;有时开心大笑,有时郁郁寡欢,我们在勤学苦读中默默成长。我们一天天长大,直至毕业冲出校园,就像一只只冲出笼子禁锢的鸟儿,有的升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有的则飞向社会的蓝天,独自去闯荡,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当然,也有快乐和幸福……

    无疑,校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难以忘怀的回忆,校园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时不时冲击我们的脑海,让我们时不时回忆起它,想念起它。作为一名曾经的莘莘学子,孙仲用自己的笔,回忆和记录下曾经的校园生活,那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粗壮的法桐树,还有弯弯曲曲的小路;回忆和记录下老师们那充满慈善充满期待的目光,以及同学们那调皮而又天真烂漫的面容,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却又都像在梦里,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让我们魂牵梦绕,日思梦想,欲罢不能……

    虽然作者现在已经进入中年,校园生活早已时过境迁,但是,他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依然历历在目;对老师诲人不倦、充满慈爱的为人师表的形象,仍然记忆犹新;对三年同窗的深情厚谊、点点滴滴,依旧念念不忘。这本《轻轻叩响母校的门》,虽然是作者记忆的片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回忆的片段,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完整的校园画面,以及连贯的校园生活,让我们仿佛再一次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校园……

       应该说,孙仲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表达时代》(时事评论集)、《成长的审美》(文艺评论集)等书,另外还在各级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这本《轻轻叩响母校的门》,是他的又一本文集。孙仲近年来的创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可喜可贺,对于他取得的成绩,作为他多年的朋友,我衷心地祝贺他!

     《轻轻叩响母校的门》是一本随笔式回忆性文集,作者主要回忆和描写了他在母校沭阳县沂河中学的生活片段和点点滴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饱含了对母校的热爱之情。《轻轻叩响母校的门》开篇就对沂河中学这所具有几十年历史的重点学校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人对沂河中学有了详细的了解。而文章的标题《沂河中学的前世今生》,用得恰到好处,既介绍了沂河中学的历史,又展望了沂河中学的未来,在时间上做到了承前启后,在教书育人上,也做到了衔接与连贯。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沂河中学这所老牌重点中学,自建校以来,为国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作为曾经的已经走入社会的学子,孙仲思念着自己的母校,热爱着自己的母校,虽然离开了校园,但是,对母校的感情一直都在,不仅如此,因为对母校的想念,这种感情还日趋浓厚,直至有一天终于在胸腔里爆发……

       著名诗人艾青在一首诗里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这里在孙仲的身上套用一下: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母校爱得深沉。

       是的,孙仲热爱自己的母校,所以,他对自己的母校恋恋不忘,这本十几万字的《轻轻叩响母校的门》就是见证。厚厚的《轻轻叩响母校的门》一书饱含了孙仲对母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正是因为对母校的热爱,所以,孙仲在书中对母校进一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也寄予了厚望,我想,孙仲的这本《轻轻叩响母校的门》,不仅仅是对过去校园生活的回忆,更是对母校的一种期待,他期待母校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而学子遍天下,何尝不是对母校的一种宣传,何尝不是对母校的一种回报?

      这本书中,很多篇章抒发了作者对母校的回忆与怀念,如《走进母校陈列馆》《母校深处觅乡愁》《怀念那棵雪松》等,写的是一物一景、一草一木,蕴含的却是作者对母校的浓浓深情。沭阳县沂河中学,虽然它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但是,它也是沭阳县的老学校,而且还是重点学校。几十年来,它以及更名为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后,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作者在为母校感到骄傲的同时也由此感叹:“(母校)建陵历史,她的脉搏始终与沭阳大地同频共振,她的呼吸始终与祖国昌盛息息相连。建陵校史,是鲜活的,丰富的,厚重的,它昭示着往者的奠基和创业,也召唤着来者的传承与开拓。”(《走进母校陈列馆》)

      孙仲将对母校的回忆文章归于“校园生活”一辑,是对母校形象的集中展示,同时也便于作者阅读,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怀念母校的情愫,同时,也让勾起了读者对自己母校的怀念。

      二是蕴含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释疑解惑。唐代大诗人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传道”乃教师的首要职责和第一要务,其次才是“授业解惑”。 由此可见,育人是摆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释疑解惑,传播知识。

      传道就是传播道德,传播做人的道理和培育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家庭因素的影响,就是学校的影响。一个品质优秀的家长,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女。反之,一个品行不端的家长,其儿女的品行一定也不咋样。因为耳濡目染,儿女一定会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民间有句俗语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除了家庭的影响,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成材也影响很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辨别是非的阶段,也是决定一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虽然后来的社会也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影响,但是,校园的影响奠定了一个人的品质基础,一个品质优良的人只要能够坚守内心的底线,就能抵御住社会上那些坏风气的诱惑和侵蚀,就能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而校园里,教我们做人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很多人会称自己遇到的第一个老师,或者在某一行遇到的第一个老师为“启蒙老师”,启蒙老师就是开启自己的思维之门的老师,可见第一个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

      老师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这是对老师最高的评价,一方面体现了老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对老师的尊重。老师可以净化人类的灵魂,不让我们的灵魂蒙上一丝灰尘,所以,我们也应该摈弃内心的杂念,让邪念无处遁形,让我们的灵魂干净得犹如一张白纸,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的人生一定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不至于走上邪路。而每一个家长,都会希望自己孩子能走正道、成大才,因为只有成才的人,才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才能光宗耀祖,为家庭为父母争光。这会让父母的脸上无比有面子,父母会因为儿女的成才而感到无比有福气。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老师的作用无法替代,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国家才提倡尊师重教,因为他们为国家未来培养了人才。所以,对于教会我们做人的老师,我们无疑是无比尊敬的。孙仲在诸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尊重,如本书中《慈爱的气息》《晚来的师生情》《三位英语老师》《教师夫妻档》等篇章,都是对老师的回忆。作者在《慈爱的气息》里回忆了自己初中时候的汤佩娟老师,虽然作者已经离开校园几十年,但是,对于汤佩娟老师关心自己的一幕幕,至今记忆犹新。虽然汤老师的年龄跟作者的大姐差不多,但因为当时作者很小,所以“感觉汤老师更像是家长,浑身透着一股慈爱的气息”。是的,很多年轻的教师,他们刚离开师范院校就走上了教学的岗位,他们的年龄,与自己的学生相差无几,在这些同学们的眼里,他们既是老师,也是大哥哥、大姐姐。而这双重身份,对于那些即将或者正在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感情也是复杂的,他们有时候会把老师当老师,有时候会把老师当大哥哥、大姐姐,有时候对老师产生抗拒,有时候又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袒露自己的心迹,这种矛盾的心态,逆反的心理,正是老师们所需要掌握的。所以,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能妥善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妥善地处理好与学生的感情,从而更加赢得学生们的尊敬。

      教师承担着把人由自然个体教育成为具有文化人格的社会个体的责任,所以,教师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尊重。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而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古人就指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教师值得我们去尊敬,值得我们去拥戴。而孙仲在《轻轻叩响母校的门》一书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体现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说明作者在学校时就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这种关爱一直铭记在心里,这是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的正常体现。

前段时间,我读到一则离校多年的学生暴打自己老师的新闻,让我倍感震惊的同时也倍感困惑,这需要多大的仇恨,才能让一个人如此仇恨自己的老师?这需要多大的侮辱,才能让一个人在几十年后还能做出如此荒唐如此违背道德人伦之举?是的,近年来是有老师体罚学生的新闻报道,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个例,不是主流,对于正常的体罚,只要不损害学生的健康,不涉及触犯刑律,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  一点惩罚措施,一些特别淘气特别调皮特别爱捣蛋的孩子,又怎么能听老师的话呢?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岂不知也是可怜天下老师心啊!绝大多数老师能够为人师表,个别品德败坏的老师混入了教师队伍,发现之后,教育部门也会对其采取措施的。触犯法律,他们也会被绳之以法的。但我相信,这不是主流,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代表教师队伍。更多的老师还是受到学生们的喜欢的,还是得到人们的尊敬的。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尊重,我认为,这绝对不是夸张之词,也不是说说而已,古人身体力行地尊重老师,这种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轻轻叩响母校的门》里,通过阅读很多回忆老师的文章,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怀念老师、尊敬老师的这种情怀,它应该成为所有的学生的情怀。

       三是浸染着同窗的友爱之情。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校园,只有通过寒窗苦读,方能掌握知识,才能在今后报效国家。而在求学过程中,陪伴我们的是同窗学友。孙仲用了不少篇幅,来描写同窗往事,文字中浸染着对同学情谊的深深怀念,如《学弟“夏校长”》《 “大文豪”与“老教授”》《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学长》等。有意思的是《两个家庭,三对同学》,写了作者夫妻与陈怀阳夫妻均是同学,然后由此两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两家的孩子因此也熟悉起来,后来又巧合到了同一所学校念书,由此催生了两个家庭三对同学的趣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对学生时代最好的比喻,是的,在学生时代,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希望通过老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能够成为今后国家的栋梁之才。一个人学业有成,说小了是自己的成功,说大了是家庭的荣光,再大就是对国家作出贡献。无数个成功人士,他们都是通过自己在校时的刻苦学习后走上社会后的努力,才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可以说,没有当初学校的培养,也就没有他们的后天的成功。在校期间,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同学,通过朝夕相处,一些人成为最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并没有随着走出校门而结束,而是得到了延续和加深。同窗之情最纯洁,那时候,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别、没有贫贱之分,同学间相处的是心,相处的是情,他们没有利益驱使,没有得失考虑,这种同学情是最真最美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离开校园的同学多年后重逢,他们紧紧地握住老同学的双手,一句“老同学,这些年你还好吗”胜过千言万语,一句“老同学,我想你了”体现了最真的情。

也许是同在一个小县城的缘故,在孙仲的《轻轻叩响母校的门》这本书里,既记载了同学的“往事”,也叙述了同学的“今生”。“往事”是对过去的回忆,“今生”是他们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后的继续相处,同学间友谊的延续,在孙仲的身上得到了体现。校园情、师生情、同学情是《轻轻叩响母校的门》这本书的主线,我在想,围绕这“三情”,孙仲的情感也算是得到了抒发和宣泄吧?《轻轻叩响母校的门》的出版,也算是让孙仲放下了心中积郁已久的块垒了吧?

      最后仍然想重复一句:孙仲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说孙仲勤奋,不仅仅是最近几年接连出版自己的著作,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出版了影视评论集《点到为止》,对于他来说,今天取得的成果,是一种厚积,也是一种延续。作为好友,我也为孙仲高兴,一是敬佩他笔耕不辍,坚持写作的精神。二是祝贺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俗话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文学的道路没有止境,我衷心希望孙仲在文学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祝愿他在文学上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再一次祝贺他!

  • 上一篇:见证“马踏飞燕”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