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透过今日“书香” 展望心灵高地上的明日甘孜

甘孜日报    2019年07月26日

小朋友们在州新华书店内认真阅读。

州新华书店内的康巴文化文学书籍专柜。

在州图书馆阅读室读书的人们。

州新华书店内的文学专柜。


       ◎本网实习记者 杜雨鹃 文/图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阅读是一件关乎国民素质、关乎综合国力、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

      近年来,我国及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全民阅读。从2006年全国范围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始,到党的十八大把“开展全民阅读”写入报告,为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历史机遇。

响应国家的号召,四川省积极打造“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品牌,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与此同时,我州也积极投入到了“书香甘孜”的建设中。

      为此,本报记者走上街头并分别走进甘孜州新华书店、甘孜州图书馆,通过随机采访热爱读书的人们,管窥“书香甘孜”的今天,并以此展望“她”的明天。

      透过岁月 窥探“书香”趣事

      中华民族是有耕读传统的。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泱泱中华,自古尚书。莘莘学子,开卷有益。一本书就像是一个引路者,带领我们从狭小的天地走向无垠广阔的地方。

      黄树斌先生是康定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他热爱读书,家里有大约四百本左右的藏书。面对记者,黄树斌先生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不急不徐地讲述着。他眼神清亮,目光灼灼,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据他介绍,七八十年代,包括杂志在内的书籍少而贵,很少有人能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购买书籍。当时学校阅览室有100多种杂志,下午下课时阅览室对外开放,很多同学下课就到阅览室读书,不少同学从阅读中了解比如像流行歌曲之类的流行元素。黄树斌告诉记者,那时阅览室的图书按规定不能带出阅览室,有的同学为了继续阅读或者因为喜欢书籍的某一部分内容甚至带上小刀裁书,把自己要看的或喜欢的内容裁剪下来,悄悄带出阅览室。

      谈及自己的“读书”经历,黄树斌动情地说:“对当时的我们而言,书籍不仅仅是纸质的文字合集,它更像是与你娓娓道来的老友,你就想和它多相处一段时间,听它讲述你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舍不得和它分开,所以,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了偷书。”

      黄树斌先生眯起眼睛,又一次陷入了对当年趣事的回忆:“阅览室边上是图书室,那时一本书最多借一个月,有时看大部头的书籍,一个月无法看完,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了偷书。那时阅览室后边有巷道,多数时候没关窗户,这里就成了同学们计划偷书的秘密通道。”

      据黄树斌讲述,一次,星期六,偷书的同学准备行动了,可不巧的是巷道里的大窗户牢牢地关上了,只有一扇小窗户开着,人钻不出去,最后他们只得打消了偷书的念头。

      魏晓红女士是泸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一名公务员,她一有空就喜欢阅读书籍,这是她的一大爱好。据魏晓红女士回忆,七八十年代,康定有许多提供租书的私人小书店,比如‘飞龙读书社’之类,一本书租一天花3角钱左右。那时,学校的借阅室里没有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所以看这类书一般都到这些私人的小书店里租。

     “有时候几个好朋友一人租一套小说,通宵连夜看书并互相交换书籍阅读,那种感觉就像通过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认识了向你敞开心扉的‘书籍朋友’。”魏晓红告诉记者,当时去图书馆借的书经常“不还”,总在阅读一本书后,想与热爱读书的朋友们来一次促膝长谈,以至于此后一直不敢去图书馆,怕别人催着还书。

      魏晓红还记得记得当时流行着一句话:“读书人偷书不算偷。”

      聚焦当前 走进“书香”今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日渐丰富多彩。今天,对大部分读者而言,书籍早已不再是“稀缺之物”,“偷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87年10月世界上第一本电子书《下午》(Afternoon)出版到2007年11月亚马逊推出Kindle阅读器,电子书发展的脚步无人能挡,开拓了出版领域的新蓝海。不仅是阅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购书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从到书店购书走向了网络购书。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看看书,就像有了可以交流的伙伴,也就不觉得寂寞了,反而感觉充实。总的来看,我每年买书的数量并不确定,主要根据每年的读书需求而定。”在康定长大的80后顾婷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着自己对“读书”这一爱好的理解。

      顾婷很少去实体书店买书,基本上都在网络上(比如当当网或者亚马逊网)购书。同时,她在Kindle阅读器上也买过电子书,不过次数相对较少。相比较而言,顾婷更喜欢买纸质书,觉得更有“手感”。顾婷告诉记者,对于有收藏价值或者经常翻阅的书,她喜欢买纸质书,没有太大收藏价值或者不经常翻阅的书就买电子书。

      为进一步了解人们阅读与购买书籍的情况,记者先后来到了州新华书店和州图书馆进行采访。

      7月6日,星期六。下午两点,记者来到了州新华书店。书店里人不算太多。进门旁的座位上有三四位中年人坐着休息,有的在看书,有的好像在等人。

      记者采访到了一名坐着休息的青年女子,她是学生家长,名叫李芳琴。她告诉记者:“我带孩子来书店买教辅。现在在家里我一般读电子书,孩子一般读纸质书。我已经阅读了《庆余年》《大秦帝国》《人类简史》等的电子书。每年我大概从网上选购二十至三十本书籍,买书时一般集中几个月买一次,其中包括我自己要看的书,更多的是孩子的教辅。”

      在畅销小说区,一名看上去二十来岁的青年男子驻足在一排小说前,拿起一本书仔细翻看,过了一会儿,他去前台购书。不久,又陆陆续续地有五六个青年女性走进书店,其中一个说想看看文学类的书,另一个却说自己很长时间不看文学类的书了。

      记者来到教辅区,这里有两名女学生在选购教辅。

      一名女生从琳琅满目的高中物理教辅中选出一本,一页一页翻看。另一名女生叫泽仁拉姆,是一位大学生。在采访中,记者得知泽仁拉姆的家在甘孜县。她来书店是想买考幼师资格证的复习资料,每次放假回家途经康定,她都会来州新华书店看看。

      泽仁拉姆告诉记者:“回到家乡我也会逛逛当地的书店,一个星期大概三次左右。我不读电子书,平均每年从网上购买十多本书。书籍是我的老师,尤其是教辅,我阅读它们的时候就像有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教给我知识一样。”

      教辅区的旁边是儿童阅读区,这里的小孩子很多。有五六个小男孩,可能因为天性好动,左翻翻这本书,右翻翻那本书,一会儿又和自己的小伙伴追逐打闹起来。女孩子比较文静,三四名小女孩各自捧着一本书,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阅读着。

      记者采访到了其中一名和自己外婆一起来书店看书的大概六七岁的小女孩吴悠。记者了解到,吴悠到书店来买字帖,顺便看一下其他的书。吴悠最爱看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她大约一个星期或两三天来逛一次书店。

      吴悠告诉记者,她有时会读电子书,相比而言,她更喜欢纸质书,吴悠觉得阅读纸质书更有阅读的感觉。在采访吴悠时,吴悠还告诉记者,她的父母会从网上买书,大概每年从网上购买五六本书。

      7月7日,星期日。在州图书馆,记者看到了一群沉浸在书香里的读者。安静的阅览室宽敞明亮,书籍排列整齐有序,座位柔软舒适,几乎每个座位上都有读者在阅读书籍。

      一名二十来岁的女性青年读者徐莎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我一般来图书馆看《读者》之类的杂志,可以吸收很多正能量的东西。有空时,我都会来图书馆看看书,我一般喜欢看文学类的书籍。相比电子书,我更喜欢看纸质书。”

       徐莎莎告诉记者,感觉看电子书和玩手机的区别不是太大,看电子书感觉更像是快餐式阅读,进入头脑中的东西反馈会很快但是忘得更快。通过阅读纸质书,感觉知识停留在脑海的时间会更长,会给我更多的思考时间,这种阅读也更接近于深度阅读。每年,徐莎莎从网上购书大约在二十本左右。

     “我感觉阅读一本书就像与作者对话,书籍永远是最忠实的倾诉者和聆听者。”平时,徐莎莎会和朋友们交换着阅读彼此购买的书籍,以“买两三本书的钱”去阅读五六本书。目前,徐莎莎刚阅读完《影响力》这本书。阅读的时候,徐莎莎还做了摘抄,并做了笔记。

    “暑假里我有时间就会来图书馆。我平时更喜欢阅读纸质书。阅读让我感觉充实了自己,很有意义。”就读于康定中学的王盛昊告诉记者,他一般来图书馆阅读文学、历史之类的书籍。

     记者了解到,目前王盛昊已经读完了《基督山伯爵》等的一些名著,像《读者》之类的杂志,他也读了不少。王盛昊坦言,读名著让他进入另一个时空,那些情景在眼前栩栩如生。王盛昊还告诉记者,一般到了暑假,他就会从网上购书。去年,他和家人从网上购买了共一百多本书,他的姐姐和父母也很喜爱看书。

     齐头并举 心系“书香”建设

     网络购书给传统的前往实体店购书的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相比于借书和阅读电子书,大多数人依然更倾向于自己买纸质书。州新华书店和州图书馆在“书香甘孜”的建设中又有怎样的举措呢?

     州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吴晓林这告诉记者,为建设“书香甘孜”,州新华书店一是积极到校园中宣传图书,并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到学校、军营或者农牧民群体中赠书;二是州新华书店努力建立农村下伸网点,到乡镇上摆摊设点流动售书,主要面向农牧民群众,方便他们阅读和购书;三是配合州委宣传部,支持学校的少年宫图书建设。目前,全州十八个县都有少年宫图书的配置。

     州新华书店的图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文献和领袖著作,包括关于党建、支部的内容图书;二是康巴作家群的作品,针对这类作品,州新华书店设立了专柜;三是川版图书,也就是在四川境内的作家的著作。

     目前,在州新华书店中,教育类的书籍销量最高,但出于对州新华书店的职能考虑和倡导大家广泛阅读的目的,书店仍设有文学类书籍等的专栏。另外,节假日前往新华书店购书的顾客比较多。受网络购书和电子书的冲击,顾客散购小说类等的文学性质的休闲图书的销量不算太高。

     据了解,今年4月12日,甘孜州新华书店教材科前往康定市第三中学赠送一批内容丰富,适合学生阅读的优质图书800册,价值2万元整。往年,州新华书店也积极开展了向学校赠书、建立“一镇两乡”图书零售下伸网点、开通门市图书微信宣传服务、针对农牧民群体开展每年12次的“送文化下乡”流动售书等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州新华书店努力使“书香甘孜”活起来。

     不仅是州新华书店,州图书馆也为建设“书香甘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是新年初,州图书馆与甘孜州文化馆联合开展了以“图书进万家”为主题的新年文化惠民活动;二是开展了4.23“读经典学新知链接美好生活”主题系列活动。在拓展免费服务、建立读书点方面,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享受文化大餐,州图书馆加强了读书点的建立工作,截至目前,州图书馆已经建立了州人民检察院读书点、央切尔锅庄读书点、玛尼石音乐茶餐厅读书点,读书点设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对读书点的书籍进行更换。

     在做好送书下乡及基层图书馆的辅导工作方面,今年上半年,州图书馆送书到州检察院、藏博馆、市教体局、玛尼石音乐茶餐厅、康定市民族中学、九龙县纪委、稻城县生态环境局、智慧树画舫等,共送书籍1000册。此外,州图书馆还通过QQ、微信等平台对18个县级图书馆进行了业务及活动指导,组织各县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在省图书馆培训3次,参训人员达10多人次。

     今年上半年,州图书馆还在色达喇荣佛学院与省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图书馆业务知识培训班。总的来说,州图书馆主要通过设立读书点和赠书等方式,积极努力使“书香甘孜”活起来。

     展望未来 放眼“书香”明天

     随着科技的进步,阅读还有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21世纪的今天,通过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愈加常态化。有人戏称,手机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在众多的新技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VR技术,这是目前最受人们关注的前沿科技之一。

     VR技术最早出现于一本科幻小说。1935年,由斯坦利·温鲍姆撰写的一篇名为《皮格马利翁的奇观》的科幻小说,描述了未来世界有一种科技手段可以使人走进虚幻的世界,并且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斯坦利·温鲍姆可能不会想到,他笔下的故事今天已成为现实。

     在科技巨头的带领下,已经默默发展了半个世纪的VR技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加之体感外设产品如体感控制器、数据手套等的优化,VR体验正在一步一步变得更加真实。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在家中身临其境地逛书店,挑选图书,购买图书并且以渗透式的体验“进入”一本图书。

     到那时,人们不仅可以靠想象理解书籍内容,还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书籍中所描述的情景,书籍可以说算得上是真正地“活”起来了。科技的发展永远都在突破我们的想象,未来的“书香甘孜”乃至“书香中国”的建设都将进一步跟随时代潮流在某些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 上一篇:绵雨微恙夜读书
  • 下一篇:槐荫下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