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燃情岁月里的热切讴歌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5日

◎刘昌宇

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他将目光投向农民,思考中国社会的现状,用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书中,笔墨流淌里,他还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感受:“捕捉时代的新意,就是要捕捉生活的新意,捕捉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新意,从这些角度入手,才能创作出让人民心领神会的好作品,创作出弘扬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以《蹉跎岁月》《孽债》等小说响誉文坛的著名作家叶辛,近期又出新著《我和祖国7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8月出版)。该书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之作,与共和国同龄的叶辛,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他的个人成长和人生追求,风云激荡里,观照出共和国70年巨大的发展与变迁。

书中,叶辛回顾了年少时在上海读书、学习、生活的情况。少年时代的叶辛顽皮好动,一次穿上新衣新鞋去捉鱼,结果陷在泥淖里,亏得一位过路的行人相救,才让他转危为安。对于这样玩性大的孩子,身为教师的母亲,以春风化雨的规劝,努力把叶辛往知识的坦途上引。耐心地劝解他,学习之余,要多看文学书籍,并指导他读书时要学会记笔记。母亲的教导,如一盏明灯,让年少的叶辛逐渐告别了懵懂和迷茫,从此深深爱上了文学,并悄悄立下了要做“作家”的壮志。

1969年10月,年方20的叶辛响应时代的号召,从繁华的上海,几经转辗来到了千里之外的贵州砂锅寨,成了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在这高高的山岭里,他白天劳作,晚上就着微弱的灯光,不倦的学习和写作。在与当地苗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他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发生了急遽的转变。村民们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无时不感染着他,震撼着他,让他自觉拿起手中的笔,描画着这个小小的村寨,讴歌着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正是这种生活的给予,大大丰富了叶辛的人生思想,增强了他的意志品质。风霜的侵蚀,岁月的磨砺,不仅没有压垮他,相反,还在叶辛心中坚韧地扎下了“知青文学”的种子。

回首在贵州生活战斗的10年时光,叶辛把个人命运,努力融入到祖国振兴与发展的时代命运中。既感受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为温暖的人性倾心赞美,又目睹着山乡建设的火热场景,为人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豪情钦佩不已。艰苦的环境,简陋的住处,清贫的物质生活,让叶辛笃定地把心紧贴着那片大地,用心用情倾听着来自那片生命高原的足音,然后默默地展开纸笔,谱写出了一首首动听的旋律。他以要做“时代歌者”的宏愿,秉持着“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宗旨,先后写出了歌颂当地苗民与子弟兵鱼水情深的《高高的苗岭》《火娃》等现实主义作品。回首这段岁月,叶称其为“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他在日记中也反复写到:“必须脚踏实地地写作,迈出我生活的脚步。”苦难是向上的温床。在山乡执着奋斗的经历,不但增强了叶辛的心智与体格,还赋予他独特的文学观。他觉得单纯地写一景描一物,只是粗浅地记录,真正地文学,应该从反映人们的疾苦中,从人们的喜怒哀乐中,受到感染和触动,替人民呼喊,为时代发声。怀揣着这份初心,不久,叶辛又接连创作出《蹉跎岁月》《孽债》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彼时,贵州壮丽的山川河谷,山乡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世代居住在偏僻村寨上的那些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命运,像磁石般深深地吸引了叶辛,时时激荡着他去倾听去书写。于是,叶辛把自己的一腔真情倾注于笔端,在艰苦的劳作中感悟着世态人情,在笔耕不辍中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价值和文学的意义。火热的生活教会了他怎样去面对周遭的幸与不幸,山高水长中,也留下了他绵长的思考——没有对生活热切的体悟,就写不出经典的文学作品。

时代改变了叶辛的命运,文学使叶辛焕然一新。聊起长达10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多年后的叶辛,依然热血沸腾,满眼都是感激。他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对一代知识青年命运的思考,才触发他创作出了《蹉跎岁月》等作品。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他将目光投向农民,思考中国社会的现状,用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书中,笔墨流淌里,他还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感受:“捕捉时代的新意,就是要捕捉生活的新意,捕捉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新意,从这些角度入手,才能创作出让人民心领神会的好作品,创作出弘扬时代精神的好作品。”他对文学写作中的“人民性”可谓感触良多,一次次语重深长地启悟我们说:“伟大作家的名字是写在人民心坎上的,只有写在人民心上的作品,才是经典,才会流传不休。”

叶辛以文学的视野,回溯了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70年风雨历程。尽管文学不是生活的全部,小小的砂锅寨也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在与共和国同行的日子里,透过它们的每一点变化,每一次变迁,无异都在深刻地书写着新中国沧海变桑田的人间奇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叶辛在《我和祖国70年》所展现出的琳琅图景,既是当代中国一部生动的“微观史”,又是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








  • 上一篇:跃然纸上的文化大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