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腹有诗书 气自华

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16日

◎高中梅

我喜欢余华,不仅仅因为他的小说,更因为他的先锋意识。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余华曾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那样惊世骇俗的小说。是什么成就了余华今天的辉煌?除了他的勤奋之外,更多的在于他的读书。

余华最初的读书并不复杂。1973年,浙江海盐县的图书馆开始开放时,他真正的读书生活才算刚刚起步,就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他大量阅读了《艳阳天》《金光大道》《新桥》《飞雪迎春》之类的作品。但是,他对这些书有种很深的失望。他意外地从大字报中找到了他想要找的东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难找到血腥和暴力的影子,童年的记忆无疑给他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读人生这部大书,让余华的阅历逐渐丰富。他成长于“文革”时期,曾在海盐这座小城镇里目睹过游行、批斗大会、造反派之间的武斗,以及枪毙犯人等如今看来荒诞的场景。余华的父亲是医生,他一放学就往医院跑,见惯了父亲刚做完手术双手沾染鲜血的样子,听惯了失去亲友的人们歇斯底里的哭喊声。这些所见所闻都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写下那么多充满血腥和暴力的作品的原因。

当余华听从父亲的安排当了一名牙医的时候,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另一种生活已经向他这个懒散而又喜欢自由的人招手了。如果说幼年的经历对余华产生了影响,那么一众文学大师则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极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川端康成、卡夫卡、博尔赫斯、三岛由纪夫,这些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是余华文学道路上的灯塔。对于阅读,余华建议,要去读伟大的作品,不要去读平庸的作品。余华说:“长期读伟大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就会很高,写作的时候自然会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了五年牙医之后,余华如愿以偿进了县文化馆。

读书使余华成为一个更高意义上的余华。无论他多么强调海盐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无论写什么都离不开那块地方的影响等等,但是,我只能说他在迷恋和延续他的阅读生活。他最喜欢的十本书是:《青鱼》《在流放地》《伊豆的歌女》《南方》《傻瓜吉姆佩尔》《孔乙己》《礼拜二午睡时刻》《河的第三条岸》《海上扁舟》《鸟》。他对死亡、血腥的体验来自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他把川端康成理解为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而卡夫卡是文学里极端锋利的象征。他本人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同时阅读到他们,否则那种强烈的对抗风格会令他发疯发狂。

余华是一个有自己坚定追求,但又对这个时代有着透彻了解和善意的理解的作家。他说如果倒退20年,他也会成为一个网络作家。这句话的反面意思是:我不能改变我的生活状态。他执着于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并对经典作家保持着一种灵魂上的敬意。他穿着印有福克纳头像的T恤衫搞签名售书,本身就是一种姿态。这对于一个喜欢平淡生活的作家来说,的确是一种很冲动的举动。他无疑给人留下了很强烈的印象。

余华成名后,也没有停止阅读的步伐。他用小说家的视角和语言,与世人分享他对音乐旋律与节奏的理解和感受。比如,莫扎特为唐纳·安娜写的一段很差的音乐使他很吃惊,“它出现在第二幕抒情的女高音唱段上,这是一首令人悲恸欲绝的歌曲,其中爱情的诗句是用悲伤和泪水表现的。但是这段歌唱却是用可笑的、不合适的乐句来结束。人们不禁要问,同一个人怎能同时写出两种互不相容的东西呢?唐纳·安娜好像突然把眼泪擦干,变成了一个粗俗滑稽的角色。”余华已经完全融入了音乐的内涵之中,与音乐同悲,同喜,或同乐。

读书使余华对血腥、死亡、平淡、宁静的现实,有了另种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昔日的失望和期待由此获得了一种神圣的满足感。2010年5月,余华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一个波兰人说出了一句让余华难忘的话。这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波兰农民,他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犹太人才走出地窖。以色列建国后,这个波兰人被视为英雄请到耶路撒冷,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看来,这个勇敢的行为意味着人性的力量:“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读书人。正如那循环不已的流水一样,在这种沉静而又执着的阅读中,鲜活的思想、蓬勃的情感、强大的灵魂会发生巨大的碰撞。所以,余华的作品中从不缺乏闪光的东西。而他本人,也会成为一本书,走进那些喜欢阅读的人的视野中。


  • 上一篇:乡野“小唱”,四季流传
  • 下一篇:世间百姓群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