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自相矛盾

《甘孜日报》    2014年04月08日

    有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拿出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将它刺穿。这个楚国人又拿起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穿的。有个看热闹的人问道:用你的矛攻你的盾将如何呢?这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于是便张口结舌了。
   世上的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比如有生就有死,有真就有假,有白天就有黑夜。因此,世上万物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关键在于参照的标准;关键在于对立的调和和统一。自相矛盾,往往是因为只看到了事物独立的一面,并将其放大到绝对的程度,而忽略了对立的一面。自相矛盾的产生,来自于认识上的偏执和片面,即认识尚处在“知”的黑暗的底层。
   中国唐朝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中,设有“不求闻达科”。专招隐逸之士。不求闻达,就是不希求闻名显达。设置该科目的矛盾就在于既然是“不求闻达”,设此科目便是闻达了;既然要做高人遁世,又为何跑来应举?宋代天圣年间,也设置了一个科目,叫做“高蹈丘园科”,许应举之人在其所在地自投状书求试。“高蹈丘园”,即是隐逸乡里,远离尘世。既然自投状书“求试”,也就是入于三界五行之中了,“高人”、“隐逸”从何谈起?
   关于自相矛盾的故事,更有甚者。史载:晋惠帝游华林园,闻蛤蟆声,问左右道:“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侍中贾胤答:“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时天下荒馑,百姓多饿死。晋惠帝闻之又道:“何不食肉糜?”
   人在现实生活中,在论事理物上,难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有的甚至荒唐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晋惠帝贵为一国之君,一生过着夺人口食、不知饥为何物、不知食从何来的“食色,性也”而无所需求的生活。晋惠帝因此只知百姓生之必然,而不知百姓死之必然,闹出了“何不食肉糜”如此昏庸绝顶的笑话。殊不知,正是他——晋惠帝自己,就是民之不能食肉糜的最大原因。
   [典源]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盾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唐·李延寿《北史·李业兴传》:“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盾?”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吴融)为僧贯休撰诗序,以唐来惟元(稹)白(居易)、休师而已。又祭陆龟蒙文,即云海内文章,止鲁望(龟蒙)而已。自相矛盾,于是不免识者所讥。”(杨丹叔/专栏)
 
 
  • 上一篇:湛 蓝 的 他
  • 下一篇:雪域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