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徜徉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26日

◎钟芳

被誉为“当代中国乡愁记录者、中国新一代乡土文化研究领军人”的作家梁鸿,其新作《四象》是一部极具当代性与实验性的长篇小说力作。书中精妙的叙述,贯通东西的内涵,出人意料的文本结构,厚积薄发的文字,给予读者一定的阅读挑战与惊喜。梁鸿自称,这本书是自己写作以来最有冲动也最压抑的一次书写,不仅是结构和语言的寻找,还想找到“亲人相逢般”的过去与现在、爱与痛的交织。

谈及梁鸿,许多读者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作为国内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她将其纪实性、文学性和社会关怀完美结合。但这次作为小说家的她,在《四象》的行文中,并没有因为之前的纪实文体而下笔拘束,相反,她一贯的实证和认真反而让小说更具有坚韧的质地。这本书依然是梁庄故事的一部分,但又不仅是梁庄的故事,它们是一个象征性的地方背景。更重要的是,梁鸿试着打破线性叙事,建构起了一个自己的虚构王国,赋予人物在时空中穿梭自如的能力,历史与现实在其中交替出现,人间与冥界纠缠。但她最终目的还是想表达现实,想传达她对现实的感受。

全书共分四章,春夏秋冬各一章,每章又分四节,每个章节固定属于一个叙事主人公,分别是IT精英韩孝先、留洋武官韩立阁、熟知植物的女孩韩灵子和基督教长老韩立挺,他们分别代表着我们观察世界的四个维度:现实、历史、自然和灵魂。小说通篇由这四个人的自白构成,内容上虚幻与现实相结合。梁鸿在谈到创作《四象》时说,“当我在父亲坟前时,我听见很多声音,模糊不清,却又迫切热烈,它们被阻隔在时间和空间之外,只能在幽暗国度内部回荡。我想写出这些声音,我想让他们彼此也能听到。我想让他们陪伴父亲。我想让这片墓地拥有更真实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听到并且传颂下去。”这是她写小说《四象》的初衷。

在北京工作的梁鸿每年清明都要回豫南乡下的墓地,因为她母亲去世很早,所以她年复一年在墓地里面来来往往。曾经她的父亲带着她和姊妹几个上坟,有时她们会去读那些掩在荒草中的墓碑,父亲会讲墓碑下的他是谁,经历了什么,有怎样的故事,他的家人现在又如何,都到了什么地方。梁鸿认为,当在坟头谈论起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仍在活着。在《四象》里,即便是早已死去的人,是被遗忘的人,他们也依然有血有肉,能在自语中回望过去,在对话中参与现实,以一种荒诞又真实的方式再活一次。

小说《四象》描述了河南邓州一座古老乡村梁庄。返乡的大学生韩孝先与地下的三个亡灵在梁庄的河坡墓地相逢,开始了一番长谈和人世间的各种悲喜奇遇,随之呈现出一个村庄近百年的历史,以及现代人的普遍生存境况。四个人,四种面貌,他们的欲望和贪婪,他们的挣扎和救赎,他们的生平经历密切交织,串联起一段不同寻常的精神之旅,带领人们重新发现“梁庄”的内在脉搏和灵魂。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传·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作者取书名为《四象》有多重意义,它让整篇小说的结构变得非常奇妙。梁鸿自述,其实一开始她也没有想到《易经》,韩孝先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多重人格。最开始她想写的是一个人的四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是独立的人格,这些人格合在一起,可能就昭示着这个世界的不同层面。到后来突然觉得这四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同时又相互延伸出来,构成了一个大的世界万象。当然,“四象”还包含着春夏秋冬、生老病死这种自然的循环在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哲学思想。

读完《四象》,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对于生命,或者说对于灵魂,梁鸿不仅有爱,有同情,也有敬畏之心。特别是整部作品气象宏远,叙述大开大合,大胆的实验写法,依然秉承关照现实的热情,蕴含着对当下时代境况的深层洞察,能带给读者们启迪和思考。


  • 上一篇:《唱支山歌给党听》
  • 下一篇:一曲温暖的岁月之歌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