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艰难岁月里的自我救赎

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24日

◎贾登荣

青年作家杜阳林所著长篇小说《惊蛰》,以川北阆南县观龙村为背景,多角度、多侧面呈现了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一个凌姓农家的故事。4岁时就失去父亲的凌云青,在这10年成长道路上,经受了饥饿、歧视、失学、疾病等接踵而至的考验,但他以不屈的意志与与命运抗争,最终实现了让世人瞠目结舌的逆袭:仅仅读过一年多初中的他,居然考上了一所著名的高等院校,登上绿皮火车,朝着人生未来的高光时刻徐趋。凌云青在艰危岁月里实现自我救赎的历程,在新的时期仍然具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只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向上向善的愿景,就能战胜生活中遇到的惊涛骇浪,演绎人生的精彩!

《惊蛰》讲述了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悲情故事。正值盛年的凌永彬,在经历几年疾病折磨之后撒手人寰,丢下年轻的妻子徐秀英与五个年幼的孩子。其最大的女儿凌采萍刚满13岁,而最小的儿子凌云白还没有断奶。那时,农村农民的生计是与参加集体紧紧挂钩的。劳动力多,挣得的工分就多,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也就多;劳动力少,挣的工分就少,自然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也就少。一个6口人家,只有徐秀英一个劳动力,当然不可能挣到很多工分,家庭的处境也不言而喻。现实,让这个6口之家陷入了贫穷的无底洞。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庭成员陷入饥饿的窘况:

——“孩子们饿极了,肠腔会发出空响,在他们的腹中穿梭轰鸣”;

——“云白如今满了一岁,牙口还吃不得硬东西,可一天两顿玉米糊糊都混不上,肚皮里从没喂饱过食物。不盛装食物的肚子,盛了满满一肚子的空气,他饿得将食指塞进嘴里,烦躁地咬着吮着,时而哇啦哇啦大哭”;

——“肚里没有食物,身上越发僵冷。云青的手背、指头、脚趾、耳垂生了冻疮。他想着夏天炎热逼人的日光,也想着春天暖烘烘的太阳,以这种方式驱赶寒意。可他浑身上下,没一处不冷,没一处不在风中哆嗦”;

——……

伴随艰苦生活而来的,还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折磨:亲人的冷漠、乡邻的鄙夷、闲言的攻击、流言的污蔑等等,让这个家庭始终处在生活的低谷与漩涡之中。这家庭自身的困难与外部压力的频繁叠加,导致凌家陷入艰危的处境,不仅受到无端的责难、构陷,甚至使他们的爱情、婚姻、学业、生活等也受到干扰。

当然,小说也没有把生活描写得一团漆黑,也透过普普通通人的细微善举,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素不相识的上官云萼、周爷在凌永彬去世后,主动帮忙料理后世,并不时为这个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凌家怀有深刻成见的陈金柱女儿吉祥,也暗中帮助凌云青;韩老师的女儿细妹子,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资助凌云青读书,鼓励凌云不停地参加高考……正是来自社会的援手,让这个不幸的家庭,在艰危中看到一丝曙光; 也让凌云青战胜自我,勇敢地走向考场,完成人生重要的转身!

《惊蛰》还原了一个少年自我救赎的峥嵘历程。小说是以凌家的二儿子凌云青的成长史作为主轴与重心的。父亲去世时,凌云青只有4岁。就在父亲去世一年多后,他的人生遭遇了一次重大的磨难:陈金柱以凌云青抢了女儿吉祥烘笼子烤火为理由,用粗暴的手段,对5岁大的孩子进行了一番非人道的折磨。气急败坏的陈金荣最后失去理智,在叫骂的同时,“抬起右腿,他的第二脚,不是踢向凌云青,而是踢向烘笼子。倾斜的烘笼子砸向云青,炭火滚出,滚到了云青的两腿中间。云青穿着一条薄薄的蓝布裤,炭火如同张开的一张血红大嘴,瞬间就撕开了他的裤裆,覆住云青大腿根部的皮肉,贪婪地噬咬吮吸。云青啊地一声大叫,惊恐地想往后退,肚子挨了重重一脚,他没有力气从地上爬起,只能用胳膊肘代步,向后退缩,躲避恐怖的炭火。硬柴滚动,贴着衣裤和皮肉燃烧。火苗像乱窜的魔鬼,包裹住云青的腿部腹部,舌头一卷,他的衣裤很快就被烧得一干二净,空气中散发出皮肉烧灼的味道,焦臭混和着丝丝缕缕的血腥味。他在酷烈的痛楚中,一头晕死过去”。多日的煎熬,才让凌云青走出“鬼门关”;接着,凌云青又遭遇人生的又一次折磨:因为弟弟凌云白叫嚷饥饿,凌云青为了让弟弟饱饱肚子,于是挺而走险,前去偷摘生产队果园的桃子,结果被人抓到,被绑到树上“示众”。

而当凌云青踏进学校读书不久,却缴纳不起一学期八毛钱的学杂费,小小年纪的他开始了救赎的“创业”:卖米花棒、收废铜烂铁。用这样的收入来缴纳学杂费,继续自己的学业; 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大姐出嫁,三姐单薄体弱,凌云青不愿意看到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到母亲身上。便选择了退学,开始参加农业劳作。还没有成人的他,岂能承受如此的重负?一次,凌云青摔下十几米远,幸好有背架子和一棵青杠树挡住,才没有跌落到山底;凌云青辍学一年半后,在细妹子跑前跑后的努力下,考上了镇中。刚刚读了一年多,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凌云青患上了骨膜炎,“肿得离谱的左大腿,已经将裤子的间隙撑满了,仿佛里面藏着一个不断充气鼓胀的气球,而他左小腿与右小腿相比,已经‘缩水’一圈儿。” 医生说如果不截肢就可能丢命,但因为无力承担高额的医药费,凌云青还是强行“出院”了。好在遇到一个乡村中医,歪打正着,将他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病好以后,凌云青前往广元投奔舅舅,但舅母的冷漠让他只好打道回府。没有钱,搭不上车,他就迈开双腿,在经历暴雨洗礼,桥洞夜宿,农家借宿等29天的跋涉后,返回了观龙村。在回乡的途中,凌云青又实现了一次“救赎”:以工换粮。用自己的劳动,为家庭换回了粮食。回乡不久,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在细妹子的鼓励下,初中也没有毕业的凌云青,大胆走进了考场,最后脱颖而出,实现了人生最成功的逆袭!凌云青的逆袭故事,正好证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惊蛰》告诉了人们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选择。作者通过初中也没有毕业,仅仅14岁的少年凌云青考上大学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抱负,一个人无论是处在何等不顺利的境况中,都是可以实现自我救赎的。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

当下的中国社会,似乎正流行两种成功“秘诀”。一曰拼爹。寄希望个人的成功于父辈身上,依靠父辈的金钱、地位、人脉而走向成功。诸多富二代,就是这样的代表。一曰拼颜值。靠父母给的美丽脸蛋,在各种选秀中,网络中去搏出位,吸粉丝,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这些个别的例子,在媒体的放大下,正变成青年人一种狂热的追求,从而严重腐蚀青年心灵,影响青年情绪,败坏社会风气。所以,在笔者看来,《惊蛰》的价值,不仅仅是谱写了一个励志的故事,更重要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就是提醒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爹可以拼,但并非所有人都有爹可拼; 颜值可以拼,但并非有颜值就能成功。人,最重要的还在于凭借自身的努力,在缤纷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完成自我救赎,实现人生目标,这才是最可宝贵的,也才是最值得效仿的。当然,这也是任何时期,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杜阳林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成长是循序渐进,慢慢而至的,给予了足够的时间和耐性。” 愿所有人都记住:人,要想走向成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各千磨万击,千万不要急功近利,靠走捷径去实现人生的目标。那样的成功,也许是昙花一现,也许难以持久。








  • 上一篇:不言之言,响于雷鼓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