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8月23日
此生缘结318
◎楚江舒
邦杰塘草原作为林芝第一纯牧草原,风光旖旎,惹人遐思。周围雪山连绵起伏,绿草成茵,犹如遮天的绿地毯。蔚蓝的天空,朵朵白云翩翩起舞。绿油油的草甸上,淌过一群群宛如白云的羊群,黑色的牦牛似墨玉般撒落草原……
藏语“塘”意思是平坦宽阔的坝子。邦杰塘草原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大草坝,蓝天、白云、山峦、溪流和绿草浑然一体,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这让我想起G318线甘孜段的巴塘、理塘,还有建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塘”。“三塘”中最南部的建塘,又名中甸,即今天的香格里拉市,这里海拔较低,金沙江从这里流过,湖泊星罗棋布,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在“三塘”之中区位、物产等都最具优势,是茶马古道及现在的滇藏公路必经重镇。
香格里拉市现在还有建塘镇,分为古城独克宗(中心镇)和新城两部分。建塘镇地处州、县府所在地,是“香格里拉”腹心地,为高山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面积1611平方公里,海拔3300米,是农村和城镇相结合的半农半牧镇。古城中心镇在大龟山上,是涉藏地区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这座唐代仪凤、调露年间修筑的城堡,名曰“独克宗”,译为蓝色月光城。明弘治年间,木氏土司在此建月光寨(香各瓦寨),与奶子河畔的日光城(大年玉瓦寨)遥相呼应。清康熙年间,中甸建市,这里更是繁盛一时。又经雍正二年(1724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间的数次大规格地修缮,城池得以逐渐扩大与完善。古城外形不方不圆,大致轮廓与藏传佛教中的香巴拉坛城相似。城内街市环山而建,建筑均为迪庆本地特有的土墙和木板样式,道路铺以粗拙耐用的条石,城内分金龙、仓房、北门三街,共33个巷,中心有四方街供集市交易,有23个少数民族相融而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城北吉拉山脚与古城间,依香德公路两侧建筑新城,使城区北移,到了90年代,县城已达相当规模。
介绍到这,不得不提抗日战争时期,建塘(现在的香格里拉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缅甸,切断了滇缅交通线,从此援华物资只能从喜马拉雅山南经滇西北国内商道运抵昆明,滇藏贸易繁忙起来。滇藏运输线上,每年经过中甸(建塘)的马帮达一万多匹,双程运量每年一千多吨,年出入中甸(建塘)的财贸总值近一千余万元(半开)。1957年后,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茶叶、糖、布匹等源源不断地通过中甸(建塘)运往西藏和甘孜地区。当年的康定,在历史上曾是繁荣一时的商业贸易中心,而当年的繁荣最鼎盛时,就是同中甸(建塘)的繁荣遥相呼应的。
作为茶马互市的重镇、“锅庄文化”的发祥地,康定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民族文化走廊的腹心。700年以来,商人把从西藏带来的麝香、虫草、黄金、马匹带到康定,与其他商人带来的茶叶、丝绸进行交易。正是这种民族间贸易的兴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各业皆因茶而兴”。据有关史料记载,旧时康定城:“市肆稠密,百商云集,山货极广,人烟辐辏,市井繁华。”《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中记载,当时每年从四川、云南、甘孜和松潘等地销售到涉藏地区的货物高达3000万之巨。以茶马贸易为依托的康定,许多其他行业因为茶马应运而生。为适应交易,在炉城形成了为汉藏贸易穿针引线,既是交易场所、作坊,又是客货栈房的特殊行业——锅庄业。徜徉于康定老街旧巷,心里会由衷升起“情歌一曲名康定环宇唱茶马史话千古传,老街几条意互市千古诵众家锅庄尤安在”的感慨来。
锅庄业的兴起,推动了汉藏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诸如“缝茶业”、皮革业和搬运业的兴起。商道催生的多元文化。“炉城内街道林立,傍折多河水有两条街道,即河西、河东,长各一二里。东南岸有蜂窝街、大石包街、马市街等;西北岸有营盘街、诸葛街、老陕街等。”
民国年间,于1928年发布《全国三大商埠》,定上海、武汉、康定为总商会,以此三地为全国三大商埠。足见当年的康定早已蜚声在外。南来北往,人才汇聚,特有的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在这里融合交流,加之外来文化的碰撞渗透,产生了世人称绝的《康定情歌》。一代大师张大千、吴作人曾来康定旅游,留下珍贵墨宝;舞蹈家戴爱莲伉俪曾来此体验生活,并将藏族歌舞传播至全国。藏学泰斗任乃强、刘立千、王光壁先生等涉足康定,独具慧眼,让《格萨尔王传》这一文学珍宝,广传天下。古今中外,不少文人墨客以康定山水为题,写下了不朽的瑰丽篇章。
历史的沧桑、季节的变幻,仿佛都在一瞬间凝固,成为一种永恒、一种境界。厚重博大的文化积淀,大自然原始古朴的壮美,带给你的是心灵的震撼和一生的记忆。
现如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康定城乃至整个甘孜州的变化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这一切是有目共睹的。翻阅康定历史,感受当前和美,你会有“炉关风云跌宕昔改土归流掩卷必深思;折多浪涛起伏今日新月异开篇总惠民”的感受来。
“三塘”中的巴塘、理塘均在格聂山脚下,这里不止有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广袤无垠的草原、肥沃平坦的田园,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理塘,藏语称“勒通”,意为平坦如铜镜似的草坝,以境内有广袤无垠的毛垭坝大草原而得名。理塘因脍炙人口的《洁白的仙鹤》而闻名:“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到遥远的地方,到理塘转一转就飞回”。连仙鹤都眷恋的地方,让人无限神往。因为这首诗,许多人知道了理塘,作为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中的一个亮丽的风景点,理塘也成了许多具有浪漫情怀的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网红”丁真就诞生在此。
理塘自古以来就是茶马互市、商贸云集的地方,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核心区,G318线、S217线穿城而过,是连接川、滇、藏、青四省区的一级支撑点和交通枢纽,是康南经济、文化、商贸、旅游服务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是全国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县份之一。理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醇厚质朴的民族风情、人文及自然景观,享誉已久的长青春科尔寺坐落在县城北,大型地热温泉毛垭温泉在县城附近,一年一度的“八一”国际赛马会,独具浓郁民族风情的帐篷城,特色鲜明的民族歌舞、锅庄、藏戏、理塘山歌、手工土陶艺制作、妮热、唐卡、酥油花等,以及格聂神山、兔儿山、无量河湿地公园、仁康古街等景区景点让人举不胜举……为此,该县提出了打造“天空之城”的响亮口号。一旦你走进“世界高城、天空之城、草原明珠”理塘,都会被深深吸引、流连忘返。
理塘还是五世嘉木样和爱国将军黄正清将军的诞生地,这里的“勒通古镇”“千户藏寨”“芒康仓”“理塘县民俗展览馆”等景点均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犹如一颗颗烁烁发光的珍珠撒落在勒通草原。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长青春科尔寺珍藏的丽江——理塘版《大藏经》。据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由云南丽江府土司木增出资延请藏传佛教第六世噶玛巴红帽系活佛曲吉旺秋主持,以蔡巴《甘珠尔》为底本主持编纂、校订、刊印了丽江版《甘珠尔》,并将首版的一套经书赠送给拉萨大昭寺。序文中说“应章·三琰土王噶玛米庞才旺索南饶登(木增土司藏名)之邀,迎请甘珠尔佛经雕版供养,广利众生。”清康熙年间(1698年),这副印经雕版被和硕特蒙古南下的军事首领达尔杰博硕克图汗在丽江见到后,将其运往四川格鲁派寺院理塘寺。因此,这部大藏经也叫“理塘版”《甘珠尔》。明代丽江版《甘珠尔》大藏经是丽江多元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滇藏文化交流中的瑰宝,汇聚着民族团结的光芒。想必当年,在运送这套珍贵无比的丽江版《甘珠尔》时,也是沿着“茶马古道”从丽江,到中甸(建塘,现为香格里拉),一路千辛万苦运抵理塘。在过去几百年间,澜沧江与金沙江的中间地带(还可以向西扩展到怒江之间),是藏文化、纳西文化和傈僳文化、汉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汇交融的独特区域,闪耀着民族团结褶褶生辉的迷人光芒。纳西文化西进,藏文化南下、傈僳族从四川的雅砻江流域经此西迁至怒江峡谷,汉文化通过土司建制、茶叶贸易等方式同样深入影响了这片区域。
茨中教堂于1921年竣工,距今已百年,高大的穹顶,硕大的石柱,弧形的窗子,斑驳彩绘已褪色,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一百多年前,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带来“玫瑰蜜”葡萄在此种植,并用它酿造葡萄酒。这里可以见证当年19世纪80年代西方传教士,也是沿江而上,试图进入西藏传播基督教、天主教,最后被阻拦在此,停滞在澜沧江岸的茨中等地……80多年前美国植物学家、摄影家约瑟夫·洛克也走过这条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旅居云南(丽江)的洛克,曾沿澜沧江边的小路,从维西县城出发,走了七天抵达茨中。日记里,洛克详细记录了在维西县城附近的嘎嘎塘看到因缺碘造成的大脖子病的疾苦,以及在白济汛村头人家中吃午饭的情景。当年,洛克所见的疾苦现在在这方土地已经绝迹,唯有这里的村民还保留酿造葡萄酒的习俗,而当年的葡萄种据说在法国已失传,在此却还有传承。
据说,大昭寺收藏的丽江版《甘珠尔》共108卷,包括1000多篇藏传佛教经典文献,每卷由缎壳装潢且纯金带扣,用上好白棉纸,红字雕版刻印,分别装入54个箱柜中,历经近400年风雨而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稀世珍品,是大昭寺的珍贵文物之一,见证了纳西族与藏族友谊的历史,是滇西北地区与西藏地区文化交流的瑰宝。2013年,大昭寺藏明代丽江版《甘珠尔》大藏经复制版回归故里,复制工作圆满完成。这段悠久历史和现实实践,恰好印证了我们党提出的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的现实。
香格里拉至今名,
康定情歌寰宇行。
文化瑰宝大藏经,
历史风云丽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