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红军李丰明

甘孜日报    2022年10月25日

◎八宝

炉霍县,有国道317线从东南至西北贯通全境,这里历来都是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在革命历史上,炉霍同时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根据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抵达炉霍,在此驻扎休整半年多时间,并建立了县、乡博巴政府,留下了丰厚的红色历史足迹。

在炉霍县宜木乡的虾拉沱村有一位特别的老人,他是一名老红军,在与时间的拉锯战中,他成为了整个甘孜州唯一健在的红军。而这位年逾九旬的老翁,在虾拉沱过着平淡普通的生活,如若不经介绍,人们很容易就会忽略在他身上所经历过的那段峥嵘岁月。老人名叫李丰明,是一名定居甘孜的客家人,在定居甘孜之前,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征途。

1923年,李丰明出生在四川苍溪县一个以船运为生的家庭。在他10岁那年,驻守阆中的国民党军队为封锁红军,强行征用嘉陵江沿岸的所有船只,失去营生的李丰明家也因此被迫流落到了阆中。1935年3月,红军渡过嘉陵江,击败国民党守军,攻占了阆中城。为了革命,也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一家便随即加入了红军第四方面军,彼时李丰明年仅13岁哥哥李丰君15岁。

1935到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一、二、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们,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堵截,克服高原上空气稀薄、粮食奇缺等困难,爬雪山、过草地、穿林海,跨越全州15个县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英雄们的足迹。红军所到之处,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北上抗日主张,在甘孜、炉霍、道孚、丹巴和泸定、康定等县帮助各族劳动人民建立博巴政府、格勒得沙政府、苏维埃政府和农民协会。红军飞夺泸定桥和二、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的地址,如今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红军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各族人民尽力支援红军,为红军筹集粮食和柴草,为红军充当向导和翻译。作为红军长征的经历者,这些历史情节在李丰明的记忆里仍旧日久弥新。

在加入长征队伍开始的时候,李丰明父亲便申请加入了红军成立的船工会,遇水搭桥,造船摆渡,李丰明和父亲一起帮忙负责造船转运渡河的红军。而长征途中充满了艰辛,在刚进草地时,年纪尚小的李丰明在父亲的怀中度过了寒冷的一夜。次日天蒙蒙亮,他看见很多随行的人倒在了泥潭之中,水面上仅剩下一些他们戴过的斗笠,这一幕幕景象给李丰明留下了深刻的影像。气温骤降的冬天,草地上又起了霜,光脚踩在上面咔嚓作响,像针扎一样的疼痛难忍。

一路上,李丰明一家人跟随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突破反动派的层层围追堵截,从嘉陵江到茂州,到芦化、黑水、大金、小金、丹巴、道孚,最终到达了炉霍。但由于李丰明父亲在茂州时脚部负伤,母亲也在过草地时得了冷骨疯(一种因长期受寒落下的疾病),他们再也无法继续随队伍北上。为了照顾生病的父母,无奈之下,炉霍便成为了李丰明长征的最后一站,而部队只得将这一家四口和另外20多名伤员、病号留在了炉霍。分别时,队伍给李丰明一家留下了一头犏牛和一匹马。

后来,哥哥李丰君放马时被当地的恶徒所抢,加之他们所寄宿的家庭发生变故,唯一的牛也被抵押充了房租。没有了这些生活的来源,一家人被迫开始了流落生涯,不得不靠乞讨为生。期间,有一个藏族老阿妈见李丰明可怜,给了他一双旧靴子,那双靴子他穿了两年多的时间,一直穿到鞋底掉落。

入乡随俗,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李丰明说着一口流利的藏语,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成年之后的他与当地一名美丽的藏族姑娘结了婚,生活也开始有了起色。新中国成立后,李丰明的生活苦尽甘来,1959年炉霍县老街与虾拉沱同时成立全县的第一批高级合作社时,李丰明一家成为了虾拉沱入社的第一批社员。

现如今,李丰明在虾拉沱已经生活了80多年,他的女儿已年近花甲,三个外孙也早早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儿女,而他一直受大家的爱戴与敬重。时代的记忆伴随了他的一生,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李丰明仍然思维清晰、口齿灵活,年轻的往事铭记于心,他的红军记忆,也在虾拉沱被一遍又一遍讲述着。


  • 上一篇:布鲁曼的甘甜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