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于朴素自然中描绘细节新意

甘孜日报    2022年11月02日

◎雷茜杰

近期,我品读了余清平先生的微型小说《头盔》,这是一篇廉洁获奖作品,选登于2022年2月25日的《作家文摘》。初读觉得“淡而有味”,以最朴素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淡如水的感觉,再读竟颇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感受,让人意犹未尽,我想这或许就是这篇作品写作手法的高妙之处吧。

《头盔》的故事情节发生在王福和王麟这对父子间。王麟像大多数读书出息了的孩子一样,在自己事业有成的时候,选择接自己的老父亲来城里享清福。像大多数人所想的一样,王麟手握实权,很多人旁敲侧击来打听,想方设法送礼,但任凭机关算尽,王麟都不为所动。可以说许多人在一开始都恪守本心,但随着权力的越来越大,诱惑层出不穷,其勤政廉洁能始终如一吗?信仰理智与欲望就会产生激烈的碰撞。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唯利是图,如水蛭一般吸附在金钱的身上?还是把廉洁为公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均刻到了骨子里?

很显然,王麟没有让读者失望,他属于后者,工作出色的他官越做越大,而这时候,他父亲王福的突然造访,打破了他前期的宁静。因为,王福一改之前的沉默,颇有兴致地叫上王麟去逛街。逛街途中,王福一反常态,看中的东西也很贵重,几万的手表、金链子、钻石……与之前勤勤恳恳的农民形象完全不同。读到这,相信读者一定会猜测,这王福作为一个父亲,怎么这么贪婪?

可是,作品的后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儿子王麟的窘迫,然而这份窘迫却是父亲王福希望看到的。事实告诉这个父亲,他的儿子是个廉洁的人,是个踏踏实实为大家干实事的人。戏剧性的情节把文章推向了高潮,我们从王麟的窘迫中,感受到的是他对于父亲的爱与歉疚,但是在浮华金玉之前,他选择的清廉,而这恰恰是一个朴实农民父亲对他寄予的最大期望。既有父子情深,也有双向奔赴的亲情,更有理想信念之花的永不凋零。

文末,父亲王福买了一个头盔,把它赠与了儿子王麟。只因过往,王福骑车送王麟去读书,由于道路泥泞,不下心跌倒,使王麟的头摔破,留下了一个疤痕。王福对王麟说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额头上的疤痕长得拢,如果做人有了伤疤,那是永远长不拢的”。这是王福作为一个父亲告诫儿子王麟的,恰恰也是告诉读者的,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需要有一杆秤,自我衡量。

我不禁发问,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王福能理解的道理,却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成为欲望的傀儡?当廉洁的承诺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就像那道疤痕一样,永远是长不拢的。再来悔恨,已是迟了,覆水难收。

都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因此一篇微型小说的闪光点在于构思小而精,微而妙,兼具现实感并凸显出艺术境界的高远。所以,这篇微型小说中更值得读者细思量的点在于头盔这个物件,而本篇小说的题目也叫《头盔》,含义不可谓不深刻。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是对儿子的一种告诫。中国人擅长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就如玉石,往往被引申为君子的象征;戒尺,往往象征着纪律规则,种种意象的内涵并不简单。头盔作为一个保护身体的工具,从疤痕方面考虑,头盔阻挡了留下疤痕。如果“疤痕”是因为贪腐造成的,那么“头盔”就是一把约束贪污的戒尺,就是清廉在本文中的化身,作家余清平用这样一个特殊的借代,很好的类比的二者的关系,更加凸显了本篇微小说的主旨——廉政。

不得不说,《头盔》是一篇兼顾现实主义与理想世界的作品,文体的形象比喻和感性认知,贴切自然,随着情节变化一波三折,朴素自然中流淌着行云流水的文字,不追求离奇,人物刻画生动贴近生活,恰到好处地勾勒出父子二人的鲜活形象,思想方面更是深远,极具现实主义精神。

《头盔》叙写了信仰的光辉,本心的光辉,见微知著,以近知远的,用日常生活里发生的平凡故事,唤醒读者挑战欲望的能力,唤起读者思辨的能力,思考廉洁、欲望、本心。人人都需要一个头盔去约束自己,去筑牢自己的廉洁思想防线。


  • 上一篇:礼赞二十大 逐梦新时代
  • 下一篇:好好珍惜每一个今天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4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