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次仁
本文所述之概念系藏族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地理概念,藏文化指以雅隆河谷为发祥地拉萨为中心的卫藏文化;康文化指藏东横段山区的康巴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属雪域藏文化圈中的不同地域文化,二者有共性,但也有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对其异同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对于保持藏文化的不同地域特征,保持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雪域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其异同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抛砖引玉,请大家不吝赐教。
一
创造卫藏文化的卫藏人和创造康文化的康巴人都是雪域高原的藏人,他们都生活在青藏高原,生活环境都相同;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青稞、豌豆、小麦,养殖牦牛、马、羊,其生产方式都相同;都居住在藏式平房中,都吃糌粑、酥油、奶肉,都穿皮裘、藏袍;生活方式是一样的;都使用藏语文进行交流;都信仰藏传佛教;都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所以其文化的共性是主要的。然而,只要我们仔细分析研究,就会发现二者之间仍有许多差异。
有关西藏人的祖先是猕猴和罗刹女由观音菩萨点化繁衍而来的著名的神话故事,尽人皆知。但有一细节,人们往往没有引起重视。神话故事有这样一段细节,即猕猴与罗刹女相交生出六只小猴,六只小猴繁衍成五百只小猴后,泽当山林里的野果都被他们采摘吃完了,猴群四散逃跑,面临饿死。猕猴只好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点拨猕猴到须弥山中取回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了各种谷物,众猴因得到充足的食物,重新回到泽当。后来,尾巴慢慢变短,也开始说话,逐渐变成人,这就是雪域先民。这段细节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雪域藏人先民诞生之际,雅隆河谷地带已经开始出现农业了。
在泽当,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刻满经符的猴子洞,而且还可以看到藏族的第一块田和第一间屋。第一块田坐落于泽当的北面,相传是天神送给猴子种植食粮的,所以每逢春耕播种时,当地人们都会在神田里抓一把土撒在自己的地里,祈求丰收。流传在泽当地区的这则民间故事也从另一侧面告诉我们,早在远古时期,农业文明的曙光已经照耀到雅隆河谷了。
自古迄今,藏族一直自称“蕃”。康巴人称卫藏人为“蕃巴”。为什么藏人自称“蕃”?“蕃”这一称谓又起源于何时呢?
近代西藏著名的历史学家根敦群培在其所著的《白史》中记载:“吾等此处,以最初时在自己语中即呼之为‘蕃吉域’(蕃境)”,在《贤者喜宴》中也可以看出“蕃”早在松赞干布前就已经有记载:“……第七代由玛桑九氏统治,此处曰蕃卡聂珠”。可见“蕃”词早在远古的时候就有了,而且又是地域的称谓。
那么“蕃”这一地名的含义是什么呢?对此有各种解释。有说是“呼喊的民族”;有说是“苯教的称谓演变而来的”;张亚生和占堆先生在《从“蕃”和“乃”的词源看西藏农业起源》一文中指出:“从古代时起,藏族就把生活在上部高海拔区域专门从事牧业生产的地方叫‘卓 ’,中部台阶地及河谷平川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叫‘蕃 ’,低处主要从事林业生产的地方谓之‘荣’。”事实上,从11世纪以来,人们便把“蕃”人(农人)和“卓”人(牧场人)对立起来。
历史上的吐蕃王朝出现于雅隆河谷流域是不无道理的。从自然条件讲,这里海拔3500米,河谷平坦开阔,自流灌溉便利,土地肥沃,年降水在400MM以上,植被丰富,地处西藏腹地,是理想的农耕活动场所,也是古代西藏农业起源中心。因此后人谓之为“蕃域”。特别是后来的“蕃”王松赞干布威震四方,兼并部落,出兵中原和河西走廊,大大扩展了疆域,松赞干布本人和他的先人们起源于“蕃”这个地方,立地名为王朝名。松赞干布由“蕃”地迁居拉萨后,建立强大的吐蕃帝国,正是由于控制了最富饶的农业地区。后来,凡是归服或纳供“蕃”王的地方,都叫作“蕃”也就不足为奇了。唐朝和波斯人把西藏称之为 “吐蕃”,大概始于此。 康巴人称卫藏人为“蕃巴”,意思也就是指卫藏人是从事农耕的农人。时至今日,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早就位于从事精耕细作的地区。
青藏高原是一个地域差异十分显著的地区,即使同一纬度的海拔高程也不尽相同,农牧林产业结构也因之产生差异;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程地区的生产活动特点更显区别。所以笔者认为张亚生和占堆先生分析卫藏地区的地域环境,由此得出“蕃”字的出现,说明了卫藏农业文化的发展,“吐蕃”是指拥有耕地的农民的结论是言之有理的。笔者引用上述资料旨在说明发祥于雅隆河谷的卫藏文化其文化根子是农耕文化。
康巴文化与卫藏文化不同点,首先反映在文化根子不同。康巴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横段山区,是我国最高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境内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大雪山脉、沙鲁里山脉、宁静山脉由东向西,纵贯全境。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几条江河从北向南,与众山脉相间,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高南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显著。地貌分为高原、山原、高山峡谷三大类型。
康巴的先祖是古羌族群,这点学界是没有异议的。古羌族群在远古是以狩猎、畜牧兼营农业为生的,应劭《风俗通》曰:“羌……主牧业,故羌字以羊、人,因以为号”,反映出古羌人的职业性质,从事畜牧业为生的人便称之为古羌人。显而易见,康人的先祖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所以康巴文化的文化根子是牧业文化。由于文化根子不同,卫藏文化和康巴文化在文化的诸多层面上也就会呈现诸多不同。
地理文化有一种观点,即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最初的生存发展道路。正如俗话所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由于卫藏人和康巴人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卫藏人以农耕文化为文化根子,康巴人则以牧业文化为文化根子,所以,二者发展的道路不同,其人文精神也就不同。
现在的西藏地域比远古的范围大多了,远古西藏称为卫藏,即雅鲁藏布江流域(现在的后藏)和拉萨河流域(现在的西藏中部——前藏),正如前述,这里是西藏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场所,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都发达。卫藏人生活在这种最适宜农业发展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年楚河流域、拉萨河流域,自然就造就了大大小小的农耕文明的产物——奚卡(庄院),自然就不得不受农耕生活的摆布,人文精神也就不得不被农耕性质的民族存在所改造,所决定。庄院经济,这是卫藏地区经济型态最大的特点。农耕生活可以满足自给自足,自我封闭,自行退化,基本上不需要交换、杂交、竞争。所以卫藏人的性格中显露出一种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