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刘昌宇
这些提问,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层面。凸显出一部分网友在面临人生抉择、职业竞争、生存挑战等多重压力时,普遍存在的焦虑、彷徨和迷惘心态。不同于鸡汤文的浮浅说教,孔庆东在答疑解惑中,或以亲切随和的平易说辞,或以循循善诱的心灵抚慰,或以寓情于理的深刻阐发,或以醍醐灌顶的当头棒喝,或以酣畅淋漓的率性直言,用传统国学的深厚底蕴和涵养,解读着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迷茫、人生之惑。在打开心结的同时,也注重将和煦温暖的国学之风,吹进一个个“思考者”的心田。比如,在《问还是不问》一文中,孔庆东就普遍联系荀子、孔子等思想大咖在求知向学上的理论阐述,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运用,小中见大地归结出“尽量不问,不耻下问,问其所长,问出水平,问出人性。”等五项原则,启发人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疑难繁芜问题时,既要勤于思索,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还要抱着“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谦逊态度,向身边的智者能人虚心求教,带着问题求知,在求知中解决实际问题,方是一个求学好问者应有的态度。再比如,在《啥叫会说话呀?》一文中,孔庆东借助孔子名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阐释了“行胜于言”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一些在交际场合中不能做到侃侃而谈的讷言者,他并不是勉为其难地要求他们多到大庭广众中去多说多练,反而肯定这种不善言辞,“不但不是缺点,而且恰恰可以避免引发很多人生的错误,是个花钱都买不到的优点。”这种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锐利品评,将看似高深的国学原理与纷繁的现实相结合,把“知行合一”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洞悉检视中,在曲径通幽的分析解读中,彰显出儒家学说昂扬的生命活力。
孔庆东用国学解读当代话题,诚挚真切,饱含深情,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炽烈的使命担当。在回答“我们的幸福在哪里”这一宏大的哲学命题时,他没有连篇累牍地高谈阔论,也没有讲一通振聋发聩的大道理,而是巧妙借一首歌词作答,“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这与孟子提出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生命观,几乎一脉相承,有力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永恒的真理。书中,孔庆东还就某些网友发出的“如何减少焦虑,避免抑郁”的心理诉求,从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的成长经历中,给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经风雨见世面,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热烈,焦虑和抑郁就不会困绕住我们的心。这种坦诚无私的剖析,热切秉持着孔子“君子坦荡荡”的相关论述,为当代青年由“小我”走向“大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指南。
学习和领悟国学的精深要义,需要持之以恒的读书与阅览。借助这场与网民的文字互动,孔庆东发出了“既要博览群书,无所不知,又要反对死读书做考试机器”的倡议。他将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读书理念,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关联,在既要获得知识,又要增强能力的语境下,为国人学好用好国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当今时代,弘扬和传承博大精深的国学,意义深远。在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能增强国人的家国自信;其宏阔的思想,亦能润泽人们的心灵,助益我们构建出一个智慧的人生。本书的出版,在完成向孔子致敬之时,可谓较好地完成了上述初衷,堪称美美与共,自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