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 谢辉
清明前夕,民政部公布了《烈士公祭办法》,首次对烈士公祭做出规范和要求。公祭是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为向死者表示哀悼所举行的祭奠。清明时节,全国各地都在举行公祭活动,我又见庄严的仪式。
已经很多年没有参加过烈士公祭活动了。记忆里,身穿白色队服、领系鲜红领巾、胸佩洁白小花,细雨纷纷中来到临邛烈士陵园,苍松翠柏肃立,青山沉默低首。“维公元XX年X月X日,岁在XX,节值清明。……”祭文的内容已记不得了,对仗工整、音韵朗朗,诵读者感情充沛、语调哀婉低回,参加公祭的师生神色凝重、表情肃然,同怀烈士丰功伟绩、重温英雄事迹。纯真的童声,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烈士深深地三鞠躬。灵魂如受洗般纯净,仪式的让我们的内心洁净明亮。
人生需要仪式、需要有仪式感。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仪式应该是小学的入队仪式吧。五岁上小学,迷糊懵懂的我,对入队仪式记忆深刻。我和余华穿着最漂亮的白衬衣,兴奋得小脸红红,走到台上,接受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给我们戴上红领巾时,那时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成为第一批少先队员让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回家时,余华的父亲对我们说,你们俩是最棒的,以后要积极努力,以后你们俩要入团、入党。感觉我的人生被镀上了层美丽的光环。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和礼仪系统是完备的。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分别可分入政治与生活两大类。生活中的仪式,人人都会参加,春节的团年、清明的祭拜先人、结婚典礼等,不一而足。这些仪式,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责任。我们正是在这一个个仪式中成长的。前些日子,女儿回家告诉我,她要照毕业照了,那天经过她幼儿园,正巧看见了照毕业照的经过,宝贝们穿着仿“博士”服,天真烂漫的脸绽放笑容。这算她的第一个仪式吗?希望多年后,她还记得这一天。
仪式的庄重不只在形式。早早离开父母、习惯自己奋斗的妈妈,是最不受拘束的了,她不喜欢过多的仪式管束自己,一直以为她太随性了,不重仪式感。一次回老家,她默默地走出院子,她一个人到了阿公坟前,围着阿公的坟,她慢慢地转着,没有任何语言、通白。这是属于母亲内心的仪式吧,由此窥见母亲内心特有的庄严。仪式属于内心,下一个坚定的决心、做一个困难的选择、许一份庄重的承诺……在这些时刻,内心进行默默庄严的仪式。这种仪式比嘈杂繁复的仪式,更有力度更具深度。
仪式里有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历程的省思。平常生活中,最熟悉、最近观的莫过于结婚仪式。源于爱情,以责任为基石,以道德认识来维系的婚姻,通过一场婚礼将开始。庄重神圣的仪式,使参与者、见证者都对婚姻充满敬畏,不论是简单还是隆重,一颗庄严的心,仪式一定神圣。记得一部外国影片里,有一幕结婚仪式,婚礼邀请亲朋好友十多人见证他们的婚礼,一对新人深情对视,诉说婚姻誓言, 亲朋好友依次说出祝福的话语,因为都是新郎新娘最亲近的人,每一段祝福说出的都是最贴心的祝福,新郎新娘会记取终身。庄重神圣的仪式,使参与者、见证者都对婚姻充满敬畏,从此由内心去经营和呵护婚姻。
生活需要仪式更需要仪式感。这与贫富无关、与地位无关。喜爱电影里那些苦难的人们不论生活多少艰难,在一些宗教殿堂仪式上却依然庄重,保持了一份神圣的尊严,这样的仪式骨子里是一种内心的信仰和尊崇。悠扬的钟声、肃静的人们、天籁般的歌声,构成了一种仪式的氛围,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们获得一种“仪式感”。这样的镜头总让我肃然,内心的庄严隆重、严肃诚敬即生活的仪式感。古人爱书读书,每每读书,总要净手洁案,对佛经和圣人经典,还要沐浴焚香,然后端坐桌案前,静心虔诚诵读,不打盹儿、不神游,潜心思考,用心笔记。完全是读书仪式。
春去春回、花开花谢。一颗小草选择庄严,让人俯首垂怜,一朵鲜花选择庄严,让人驻足赞叹。人选择心的庄严,俯仰天地间,感知生命的启迪、上苍的召唤,净化心灵、荡涤灵魂,生命丰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