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07月19日
◎黄东光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观天象,知风雨”的说法。在古代,由于科技还不发达,国人对天气的认识,大多来源于对风、云、雾、星辰等自然天象的肉眼观测。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天气志”。为追溯中国古人在气候观测上的认知轨迹,作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曾任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宋英杰,凭借其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撰写的《中国天气谚语志》,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梳理和解读了从古到今的气象谚语,其中不仅蕴涵着千百年来积累的民间智慧,更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全书将气象科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便于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天气谚语多到数以万计,它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经过士人加工锤炼的雅言;一种是产自民间,在流传过程中被收录到谚语典籍之中;还有一种是很多“野生的”谚语,因一直未入编撰者的“法眼”,只是以“老话儿”的身份活在乡野。在中国古代,天气谚语是全民参与的产物。它既扎根乡土,在乡土结实。又在中国各阶层人们的精心培护下,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在古老的时代,农人、哲人、诗人都曾经是谚语的“写手”,这使得本为科学属性的气象观察一直深得文化的滋养。“不同的创制者,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审美,使天气谚语的表达有了雅与俗并存,士与民各赏的多元化。”在宋英杰看来,古老的天气谚语体现了两种集成:一是汇聚了“别人”(其他生物)的智慧。二是吸纳了多种文化的营养。如今,翻阅很多谚语典籍,在介绍某一谚语的来历时,往往会用到旧俗、俚俗、乡俗、土俗,或者俗信、俗传、俗称之类的词汇,总是离不开一个“俗”字。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端庄大气的天气谚语,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的天气谚语,就是在这种雅俗共赏中,一点一滴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流传了上千年的天气谚语,整体上呈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丰饶面向。这些谚语大多沿习已久,渊源流长,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朗朗上口的韵语化,饱蘸着古诗词的意蕴之美。有些则带着地域性显著的乡土气息,不求优美,唯图灵验。有些谚语,是几乎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通行谚”。有些谚语,虽然没有融入多少科学基因,但却神奇般地与某些气象学原理不谋而合。有些谚语,只针对特定的时间和地区,离开本地便“水土不服”,随着现代气象学的发展,尚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还有些谚语在观照气候的同时,还颇具哲学韵味,中国先哲借由天气阐释人间哲理或治政理念,无意中也成了天气谚语最初的来源之一。
不少人一提起古老的天气谚语,往往会下意识地觉得过时了,但是相当比例的天气谚语虽然“着装”朴素,却包裹着一颗高贵的科学之心。品味之后,方有敬畏。
作者指出,现在我们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倚重谚语,但还是要向谚语学习体验,学习传播。以现象窥见规律,以物候推测气象,使花鸟鱼虫皆可为“预报”所用,万事皆有韵律,万物皆被勾连。在人们的眼中,世间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天气的先兆。
谚语的魅力与亲和力,在于它是从生活的日常抓取,从身边的现象提炼的。无论是俗不可耐的粗犷之语,还是春风拂面的经典用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科学的传播,也需要“俯下身来”,向谚语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气谚语还是有用的。
正如宋英杰在书中所归结的那样,“找寻并品味谚语,不只是甄别或评述某些谚语的精妙或悖谬,更重要的是,走近谚语所代表的家常视角、平民思维、乡土情结。”用情感知《中国天气谚语志》,其万千气象,定会让我们于洞悉中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