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一塘秋

甘孜日报    2023年10月09日

◎路来森

晨起,浏览微信。发现作家王祥夫先生在微信上,上传了一幅水墨画,题曰《凄风苦雨一塘秋》。

画面内容是:池塘水面上,浮着两只鸭子;几支荷,疏疏落落地挺立水面,叶片或舒展,或卷曲,感觉萧萧瑟瑟,池塘水生寒。

不过,凄风苦雨却未必;“一塘秋”,当确然。

“一塘秋”,感觉大好,异常饱满。

都说“一叶知秋”,其实,观秋之景,之渐变,似乎莫过于池塘。

昔年,我居住乡下,大门外不远处,就是一汪池塘,天然而成,无砖石堆砌的整齐堤岸,池塘周遭,只是杂乱生长的水草:薄荷、水蓼、早熟禾、香蒲、芦苇……

秋入池塘,给人的第一感觉,并非是一派萧瑟;而是渐侵、渐浸的寒——秋水寒。

进入秋天,水中尘滓渐渐沉淀。秋水,不再如夏天那般浑浊,而是一派清澈,清澈见底。能看见水中游动的一尾尾野生鱼儿,甚至,能看清水底蠕蠕而动的一颗颗螺丝。色彩,亦一变而为碧绿色,是一种沁人心脾的碧,给人一种特别幽深的感觉。水,同时也收敛了它的热度,开始散发出阵阵寒气,一种微微袭人的清寒。

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描绘初秋的池水,那就是“寒碧”。

此时,昼夜温差亦变大,于是,一早一晚,池塘水面,便总会生起淡淡的雾气。雾,不大,不浓,丝丝缕缕,牵牵连连,像少女伸出她的纤纤玉指,在抖动一块梦幻般的洁白的纱巾。秋风起,雾气,便在水面上飘逸、缭绕,于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般的缠绵非恻之情,油然而生焉。

若然是晚上,特别是月朗星稀的月圆之夜。空中,明月高悬,池塘虽有缭绕的雾气,却也挡不住月光的明亮。一轮明月,静影沉璧,倒映水中;水面,丝丝缕缕的雾气,成为了乳白色,牛乳一般,浮漾水面。此景此情,就禁不住让人想到黄庭坚的《满庭芳》:“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月满”二字,真好,满池塘的月,满池塘的光;贮满月光的池塘,清冷冷的,寒瑟瑟的——那秋意,就浓了。

此时,人站立岸边,薄寒侵人,除了享受到那种诗情画意的美好,还难免生发出一种淡淡的落寞,正所谓“一番萧索淡烟中”。

秋渐深,秋色渐浓。池塘秋色,就表现在周遭的杂草上。

早熟禾,枯了。枯了的早熟禾,被沉甸甸的粒穗压弯了腰,不得不把自己原本挺秀的身体俯向水面。水蓼,则红了;红的叶,红的梗,连花败之后,结下的一串串的种子,都是红嘟嘟的,红嘟嘟的。那份红,让人想到秋日丰收的喜庆。香蒲的叶片,变成了枯白色,原先高高举着的“红蜡烛”,此时,在秋风吹拂下,纷然而散,纷然而飞,飘落一塘水面,倘若让东坡先生看到了,他也许就会情不自禁地吟道:“似花还似非花……”尽管,老先生知道这并非是柳絮,只是近似柳絮罢了,罢了。若然塘中有荷,定然也是荷渐枯,荷渐枯……只待“留得残荷听雨声”了

秋深到一定程度,芦花就白了。

芦花的白,是如絮的白,是如棉的白,让人想到冬日的白白的雪,想到冬日的暖暖的棉被。池塘岸边,走来一些女人,敲石浣衣,于是,寒砧声声,寒砧声声……

“芦花瑟瑟秋水寒”,芦花白了的时候,秋水就愈加寒了。

过不了几天,秋水也许就会结出一层薄薄的冰,把芦花冻在池塘岸边。

不过,芦花,依旧在摇曳,在摇曳……

仿佛,在喟然叹息:“秋已尽,秋已尽……”


  • 上一篇:乡村秋事
  • 下一篇:龙汝村:一个诗情柳意的地方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