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十二年积淀 拿下中国文艺最高奖

甘孜日报    2023年12月15日

——《阿依嫫嫫》织就藏彝走廊新画锦

文化惠民演出中,《阿依嫫嫫》深受群众喜爱。


参赛现场,演唱者们深情演绎《阿依嫫嫫》。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文 九龙县文化馆/图

横断山脉褶皱深处,古羌秘境、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等经过历史打磨的特色意象,浓缩在九龙这个小县城之中。这是一方民族团结、共融共生的厚土,长久以来,多元民族孕育的多彩风情是它的主旋律。2023年11月,这份主旋律再添喜讯——九龙县文化馆创作的民歌作品《阿依嫫嫫》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九龙县的高光时刻,也是甘孜州首次获得中国文艺最高奖项。亮相聚光灯下,和《阿依嫫嫫》一同清晰起来的,还有属于《阿依嫫嫫》的那些年和那些人。

十二年,护好民族文化

《阿依嫫嫫》之所以成为《阿依嫫嫫》,一大关键点是九龙县多元民族文化的互通融合。千百年来,以藏、汉、彝为主体的10多个民族繁衍生息,在斗转星移中将九龙组合成了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口中“藏彝走廊”的重要节点。

正如许多专业人士共同认定,“藏彝走廊”上的人文景观是多姿多彩的,九龙也不例外。在九龙境内,仅藏族就分为木雅、里汝、普米、纳木依和白博五种,《阿依嫫嫫》的诞生与其中的普米藏族密不可分。九龙普米藏族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不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它仍需面对传承、创新的挑战。据史料记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九龙的普米藏族有8000余人,随着社会发展,普米藏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一些精髓开始走向濒临消失的边缘。

作为收集整理地域文化的重要单位,这种“濒临边缘”的现状一度成为九龙县文化馆极需拔掉的“尖刺”。于是一场以抢救和保护为核心,以创新和传承为主题的探索迈出了步伐。

2012年夏天,九龙县文化馆歌舞数据库收录工作提上日程,田间地里开展摸底调查成了常态。经三个多月日晒雨淋的采风,九龙县文化馆收获了涵盖多种类型,超200多位民间艺人组成的歌舞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多位民间艺人和他们唱跳的传统歌舞填补了九龙民族文化多项空白,萨达译仁、泽翁志玛、张谷祖等人,以及《玛达咪》《阿依嫫嫫》《阿嫫尼惹》等歌舞勾勒出了新的九龙印象。

基于此,九龙县文化馆同年推出以《阿依嫫嫫》歌谣为题的纪录片《遥远的乡愁》。一经问世,该纪录片收获众多粉丝,然而肯定的声音越多,九龙县文化馆越不希望后代只能在音视频媒介中感受祖辈留下的财富。那么,用何种途径实现《阿依嫫嫫》的新宏愿?九龙县文化馆决定把《阿依嫫嫫》中的音乐元素放在一支舞蹈或一首歌里,让它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去。在此之后,《阿依嫫嫫》的序章正式翻开。

在舞蹈和歌曲两种表现方式中,《阿依嫫嫫》选择了后者,并打算用阿卡贝拉的形式进行全新演绎,不过这看似水到渠成的举措却夹杂着几分无奈。《阿依嫫嫫》本是九龙县普米藏族的婚俗歌谣,在九龙普米婚礼上却很少被传唱,且全县只有两人能原汁原味唱完《阿依嫫嫫》,加之专业人才缺乏,力量弱、责任大成了九龙县文化馆要面对的困难。面对压力,九龙县文化馆深知保护好民族文化的重要,将激情和力气浇筑在请教学习和埋头苦干上。《阿依嫫嫫》原始音乐素材分“让色叶歪”“杠邛叶歪”“几都叶歪”“杠真叶歪”四段式,通过阿卡贝拉无伴奏和声演唱方式,九龙县文化馆以高声部、次高声部、中声部、低声部四个声部演唱,让《阿依嫫嫫》在展现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和时代风貌的同时,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几年后,《阿依嫫嫫》的收获接踵而至。甘孜州“新人新作”声乐类比赛一等奖、第十八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比赛金奖、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非职业组二等奖、第五届西部民歌展演最佳优秀作品奖等等,直至斩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那一刻,所有与《阿依嫫嫫》有关的坚持和努力,以及九龙县文化馆的初心均完成闭环。

一群人,留住集体记忆

时隔十二年,从纪录片《遥远的乡愁》到阿卡贝拉形式的《阿依嫫嫫》,一种因传承散发的力量扎下了深根,一群因情怀相聚的人们留住了集体记忆。有人觉得他们算得上《阿依嫫嫫》的“幕后英雄”,而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称作在探索中徒步的普通人。

“激动又感动!”距《阿依嫫嫫》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过去半个月后,《阿依嫫嫫》词作者、九龙县文化馆馆长海日尔他仍觉得意想不到。这倒也能理解,毕竟要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协报送的51个民歌作品中脱颖而出,《阿依嫫嫫》实属不易。

十二年前,初听《阿依嫫嫫》的旋律时,海日尔他曾用朱自清先生的文字直抒胸臆——“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因为足够热爱,这些年来,海日尔他记住了《阿依嫫嫫》的所有旋律和歌词,即便普米语属于他的陌生语言范畴。

如今《阿依嫫嫫》成功出圈,海日尔他直言看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构筑下,民族团结之花长开长盛的良好态势。他认为,《阿依嫫嫫》的成长离不开九龙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文化,以民族团结进步为载体,找准民族感情的共鸣点和群众对文艺作品的需求点,有效利用九龙县各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全方位激发自身的文化自信。

“尊敬的迎亲客啊,你从遥远的东方到来,你用马队驮来的黄金彩礼,堆满了我家整个礼堂.....”《阿依嫫嫫》唱词抒意直白,热闹喜庆中将九龙普米婚俗一一道明,对于《阿依嫫嫫》兼具传统与现代之美的气质,演唱者杨俄祖和王小全有着自己的理解。

作为地道的九龙普米藏族,当《阿依嫫嫫》首次以阿卡贝拉形式演绎时,杨俄祖就明白自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要想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创新是必然。”杨俄祖说,若一味遵循传统而忽略了时代所需,《阿依嫫嫫》会面临经络不通的尴尬处境,而要杜绝这种处境出现,就要在创新中守好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担当。

在《阿依嫫嫫》另一演唱者王小全心中,这十二年来,因为《阿依嫫嫫》,自己才真正理解了何为故土情深?何为民族文化?“我不懂普米语,在无数次排练和磨合后,我更喜欢家乡了,同时我也懂得了民族文化是先辈们给予我们的礼物。”王小全希望通过自己这代人的努力,能让先辈们的这份礼物代代相传。

因为《阿依嫫嫫》感慨万千的,还有泽翁志玛,一位能完整传唱《阿依嫫嫫》的九龙普米藏族。在反复聆听新版《阿依嫫嫫》后,她多次竖起大拇指。“年轻人说普米语的都很少,更别说唱普米歌了,现在通过新方式让更多人认识普米歌曲,这是个好办法!”在感叹之余,泽翁志玛表示将尽己所能,为九龙民族文化传承献一份力。

一路走来,《阿依嫫嫫》不断写下新故事,编织起藏彝走廊上的新画锦。相信未来它还会写下更多的故事,它们讲述的版本、记录的主题或许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留住九龙民族记忆的征程中,《阿依嫫嫫》以及“幕后英雄”们从未止步。




  • 上一篇:致小雪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