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明前 文/图
明朝蕃籍土司酋长阿撇建府冷碛。清灭明,土司归顺大清国。顺治九年(1652)冷边土司守土戍边有功,清帝赐虎袍顶帽,周姓。族人习汉文,说汉语、穿汉服,传汉民风俗习惯。年节,冷碛打天粟花花习俗绵延500余年。天粟花花的“天”字,传说源于嘉庆年间(1796—1820)。嘉庆执政四年,处置了和珅一批贪官。皇帝谕旨“严谨贡物”。冷边八代土司周永年(四品)尊先帝“五年一大贡”律制,精挑细选,带上族人做的年货粟米花花,瓦斯营盘檀香进京城,敬贡履职。话说嘉庆嚼了粟米花花,口腔嘣响,花花格外香甜,酥脆,大赞好吃,自言与边民同乐。檀香放入香炉,熏烟香气弥漫宫廷。顿时皇帝、大臣脑际清晰,精神爽快,其乐融融,称奇香无比。周土司庆幸自己贡品与皇上对路合意。在冷碛,便得意张扬、炫耀。一人在上,万人在下;“天子”吃过冷碛粟米花花。从此,周土司在“粟”字前加上“天”字,便有了天粟花花的美名。据当地名中医讲,泸定天粟有防治消化不良、防反胃、调节睡眠、增加能量的作用。年节吃天粟花花,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它兼食疗、休闲于一身的乡土食品,是当地礼尚往来的传统馈赠佳品。
粟
粟(su):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中国古称“稷”。
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西方语言一般对粟、黍、御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杂粮有统称,非农业专家一般不分,如英语均称“millet”。现在人们也用小米做早点、稀饭。
粟的种类有很多,大概有数十种,有青、赤、黄、白、黑等许多颜色,因此名字很多。
粟的成熟有早有晚,苗秆有高有低,米的味道有好有坏。
中国种粟历史悠久。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7000年前的瑞士湖畔居民遗迹中亦发现有粟,但在古代世界文献中粟的记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