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聚焦丹巴嘉绒女子成人礼

甘孜日报    2016年11月21日

吾家有女初长成



    ■杨全富 /

    【导语】在我国古代,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会施以“冠笄之礼”,成为步入社会趋于成熟的标志,如今在丹巴县也有类似的礼俗,不过丹巴的成年仪式却是专门针对女孩而举办的。近日,笔者跟随丹巴嘉绒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此行的目的地——梭坡乡八梭山,与四方宾客一起见证了丹巴嘉绒藏区女子成人礼的全过程。

    【识礼】“成年礼”有久远历史

    清晨,我们一行乘坐一辆越野车,告别还在睡梦中的小镇,向梭坡乡八梭村疾驰而去。穿过几个小寨子,翻过几座小山梁,我们来到了八梭山上,初冬的八梭山还沐浴在昏黄的晨光中,走下车,我们才感受到天气的寒冷。看天色尚早,一位当地的老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家中做客,实在不能抵御凌晨时分的寒气,我们跺着脚哈着气跟在老人的身后,向不远处的寨子走去。来到老人家中,赶巧的是老人的孙女拉姆也要在今天参加成人仪式,一大家子忙着赶制她参加成人礼时所要用的物品。

    我们围坐在锅庄旁,一边喝着醇香的酥油茶,一边听老人为我们讲述嘉绒成人礼的历史。老人说,近年来,有不少海内外学者来到丹巴县中路、梭坡两乡寻找隋唐时期的“东女国”都城,在《旧唐书·东女国》中记载有东女国妇女辫发习俗,发式作鬟髻状。中路、梭坡成人礼上女孩头饰呈环绕头部的鬟髻状,进一步证实了丹巴女孩盘发结笄是从“东女国”流传下来。老人喝了一口酥油茶,继续说道,在嘉绒藏族的民间礼俗中,丹巴姑娘的成年仪式(“成人礼”)有着久远的历史,也是一项传统的选美、赛美活动。成人礼在藏语中称为“几萨”,是“穿成年新装”的意思;当地汉语又叫“戴角角”,意指行成人礼的女孩要梳扎像牛角一样的发束,造型奇巧别致。所以,成人礼对每一个嘉绒姑娘来说都是人生履历中的一件大事。以前,嘉绒女子成人礼是姑娘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没参加过成年仪式的姑娘是不准出嫁的,即使偷偷嫁了人也要遭到人们耻笑。然而这古老的习俗却被遗忘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们渐渐已不再把“扎形京”当成一种非举办不可的仪式。就这样,成人仪式差不多被搁置了三十年之久。就在我们为之扼腕叹息的时候,老人的媳妇插话说,虽然大型的成人仪式活动没有举行,但以家庭为单位的成人礼仪式还是在悄悄的进行中,她的成人仪式就是在家里完成的。老人接过话题,自豪地说,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习俗,2008年丹巴女子“成人礼”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遇礼】在洗礼中“成人”

    在老人家吃过早饭后,拉姆抱着一捆柏树枝丫,在老人的带领下,顺着独木梯向高楼顶爬去,我们也跟随着老人小心翼翼地向楼顶走去。爬到碉房的最顶层,拉姆站在煨桑的祭塔边,老人接过拉姆手中的柏树枝,将手中的火炭倒入祭塔中,再将柏树枝桠放在火炭上,刹那间,祭塔里的烟雾升腾起来,老人口中念念有词,祈祷老天赐福自己的孙女。随后,老人从怀中抽出一条洁白的哈达,一边大声诵经,一边用哈达将一个银质的瓶子包裹起来,而拉姆则一直跪拜着,满脸的肃然,隐约中透出淡淡的忧伤,也许在为即将告别童年而惋惜吧。许久,拉姆的父亲拿起装满祭祀用品的盘子,用力的将青稞粒、麦粒等撒向天空。接下来,拉姆跪在煨桑炉前,行三叩九拜大礼,老人的诵经声逐渐低沉,在清冷的晨光中显得更加绵长而有力,在家人们的“呼罗、呼罗”声中,祭神仪式圆满礼成。在家人的簇拥下,拉姆走下高楼,此时,几位女孩已经等候在拉姆的闺房中,在房屋的正中央,放置着一根板凳,拉姆径直走过去坐在上面。

    前来参加拉姆成人礼的一位老阿妈告诉笔者,过去的丹巴,成人礼每年都要举行,而且是集体参加,在参加成人礼之前的几个月里,母亲会将女儿养在闺房内,吃最好的食物,只为将女儿养得白白胖胖,到仪式举行那天,女儿才会容光泛发、光彩照人,艳压群芳。在仪式前三天用杏子叶给女儿洗头,这样洗出来的头发既柔顺而且光可鉴人,母亲还要动手拔去额头那些有碍容颜的短头发。拉姆端坐在板凳上,由几位最要好的女朋友为她编织细小的藏式发辫,几位姑娘分工负责,有的女孩熟练地为拉姆编制后脑勺的发辫,有的修饰她的眉毛,并在脸蛋上涂上胭脂等。许久,发辫编制完毕,笔者走上前去,初略的数了数,头发从前额中分,左右各编3条小辫,其余头发再编出100余根俏丽的小辫。亲戚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老阿妈走上前去,用手轻轻的将拉姆的小辫托在手里,慢慢的拢在脑后,从怀里拿出一根长约50厘米的木头簪子插进发中。再将那些细小的发辫紧紧缠绕在簪子上,并用黑、蓝、金色的线扎紧。待一切完备后,在簪子两头各用一粒白色的牙骨箍套上。这样,在脑后就形成了平直角状的发型。盘好发髻后,拉姆的母亲开始为女儿佩戴头饰,在嘉绒地区,当地藏语称其为“额尖”。头饰中间是一根辫子,上面排列着镶嵌着珊瑚、绿松石等宝石和金银头饰,由额头开始,从两边往后脑盘曲,最后紧紧的缠绕在脑后的发簪上。而额头则佩戴着用红丝线或红绒线织成的扁平额饰,上面布满小珊瑚及珍珠等,耳朵上缀着家中的传家之耳环。盘好头发,就该更衣了。拉姆穿戴整齐后,我们跟随着拉姆和她的亲人们一起向成人仪式现场走去。

    【观礼】在祝福中“成人”

    现场已是人山人海,参加成人仪式的女孩们在父母的带领下,走到场地等待成人仪式的开始。当阳光洒满大地的时候,几位年轻人站在古碉下,手握白色的海螺,鼓起劲吹响海螺,一位老人在场地边的祭塔里点燃柏树枝,海螺声声、青烟袅袅,成人仪式正式开始。两位吉祥老人手腕上各搭着一根洁白的哈达,手里捏着一把燃烧的佛香,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两位吉祥老人的后面是当地的大喇嘛,头戴黄色的“班霞”帽,紧随其后的是几位小喇嘛,他们或吹着萨拉(藏传佛教演奏的器乐),或手拿铙钹不停的敲打,或前一人用肩膀扛着莽筒的大头部分,而后一人则在后面执着莽筒的细管鼓着劲吹奏。刹那间,莽筒低沉的声音,萨拉悠长的调子,铙钹清脆的响声交错在一起,在寂静的山间回响,整个仪式现场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所有的祈福仪式结束后,村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走上圆台,用雄浑有力的嗓音向场地外等候的人们发出指令。在一段念词结束之后,参加成人仪式女孩们的父亲们在一位老人的指引下缓缓的向场地中央走来,老人手举一幅一米高的唐卡画,口中念念有词,走在他后面的父亲们一袭白色的毪衫,头戴一顶灰色的礼帽,脚穿红黑相间的藏靴,颈上挂着一根洁白的哈达,满脸肃然的紧随老人之后,来到月形的台子边,站成一个半圆形。当父亲队站定后,母亲队们也向场地中移步而来,本次成人仪式的主角们在一位老阿妈的带领下向场地中走来,每一位女孩穿着打扮都是那么的光鲜靓丽,每一个人都显得美丽动人,她们披着黄色的披风,一根白色的哈达在胸前打着结,五颜六色的哈达悬挂在这根哈达上,在姑娘们的后背迎风飘飞。走到圆台边,小女孩们也围成半圆,低着头,等待着喇嘛们的念经祈福和家人的祈福。此时,两位吉祥老人站了起来,手中拿着净瓶,走到姑娘们面前,一边念诵经文,一边将手中净瓶里的水倒在姑娘们的手心里,姑娘们则虔诚的将这圣水轻轻的抹在自己的额头上,寓意吉祥如意。待喇嘛主持仪式结束后,主持仪式的老人用嘉绒语向苍天和墨尔多神山祈祷,希望神赐予孩子们美丽的面容和美好的心灵,从今日起,她们就可以真正的长大成人了。吉祥词念诵完后,母亲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缓缓来到孩子们的面前,将悬挂在胸前的哈达取下,久久的凝视着女儿的脸,眼角挂着幸福的泪水,用颤抖的声音为女儿祈福,叮嘱孩子们要孝敬父母,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然后,才将白色的哈达挂在女儿的颈上,父亲们则站在原地,看着母亲们将哈达和祝福送给女儿,见证着女儿们的长大成人。接受完父母和长辈们的祝福之后,盛大的锅庄舞会开始了。小女孩们也跟随着这些舞者们手牵着手走到场地中央,跳起欢快的锅庄舞。拥忠大娘说,成年礼上的锅庄舞会一般都要视参加成人礼仪式女孩们亲戚多寡而定,每一名长辈都会走到场地中牵头,跳起舞蹈,这时候是女孩的长辈们炫耀舞技和歌声的时候,他们矫健的舞步和甜美的歌喉迎来众人的和鸣。

    【说礼】待嫁姑娘出闺房

    仪式结束之后,笔者在场地中遇见吉祥老人之一的仁真多吉老师,老人头发已经花白,精神却矍铄,一点也看不出老态,他告诉笔者,自己主持成人礼仪式已有四十个年头。解放前,丹巴县梭坡乡每一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的成人礼活动,那时候,在梭坡乡就有十余人会这门技艺,如今这些老艺人们都隐退了,那时候仁真多吉老师还小,然而对这门技艺却非常的尊崇,在夜晚,他怀里揣着青稞酒,来到这些老人家家中,要求学习成人礼仪式的仪轨,老人们起初态度决绝,缄口不语,不过经不住仁真老师的软磨硬泡,最终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从此之后,仁真老师成为村寨中会主持成人礼仪式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也多次主持了成人仪式,不过差不多都是在女孩们家中完成的。老人捻着胡须笑着说:“我现在是成人礼歌舞非物质文化传承艺人,如今,在村寨中,有很多小伙子都愿意学习这门技艺,我一定会将这门技艺毫无保留的教会他们的。”

    在回去的路上,同行的嘉绒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从明天起,这些姑娘们的芳名将不胫而走,她们容貌和身姿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龙门阵”,寨子里的小伙子们会慕名而来,顶着毪衫来到姑娘的窗下,唱起动人的情歌,一直到天明。

    

 

 


  • 上一篇:甘孜州小记者课堂正式开课啦
  • 下一篇:为了孩子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