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康定老地名系列

甘孜日报    2018年07月13日

     ◎荆林钢

      县二中(现儿童福利院)

      康定县二中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是我们这一届,1974年入校的初七七级。当时学校师资不足,从各小学抽了很多骨干老教师充实二中教师队伍。我的小学老师张远成、袁德玉、洪光先、何德富、戈亚莉等就从建设小学调到了二中工作。虽说解决了二中教师不足的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学师资力量。

      当时,二中的师生在清真寺对面坡地上的老回小上课,是一边建校,一边教学,条件相当艰苦。记得1975年夏季,洪水淹没了在建的部分校园。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康中校的学生还到二中抢运被洪水浸泡的建筑材料,很危险很辛苦。如果是现在,学校根本不可能组织这样的活动,社会和家长也不会支持,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

      上世纪九十代中期,全国都兴起了大办职业教育的热潮,二中也开办了幼教、兵役、建工等职业班。在当时副县长兼教育局长周银华老师的协调下,州、县许多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到二中兼任专业课老师,我也有幸到建工班兼任了二年专业课老师,并担任了他们的实习指导,这一经历圆了我青年学子时的教师梦。现在,这批来自全州各县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走过了近四十年的旅程,如今二中停办了,她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了让后人追寻的足迹,那些二中的学子虽再无法走进母校的怀抱,心中却永存着对她美好的记忆。

     北门广场(现体育场)

     北门广场原是一个不很规则的草坝,西北角还住着一户居民,正北面有一个二、三十米见方的水塘。读小学时我家住在北门居民点,过街就是北门广场,那是我童年嬉戏的天堂。春天,在广场里放风筝,玩“高脚骡子”(踩高跷)、“铲嘚”(抽陀螺);夏秋,在广场“逮猫”(捉迷藏)、跳房、滚铁环,看消防队演习,民兵训练;冬天在广场打雪仗、滑冰、坐自制雪车……

     有两年,母亲在街上买回几只小黄鸭(我们叫电抱鸭)。每天放学后,我就到北面水塘放鸭子,俨然一个小鸭倌。到秋天,除了中途死亡的,还能剩下两三只大肥鸭,可美死我们这些小馋虫了。

     那时物资局到邮电局有一条水沟。洪水季节,水经常会漫出水沟,冲入北门广场,形成很深的积水。那可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光,小伙伴邀约着一块戏水。年龄稍大的哥哥们,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些木杆,扎成木排在广场划船,真有些“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感觉。

     每年秋季开始,到了牧场向国家交商品牛的时间。牛场娃就把牛角涂着红色的牛集中到了广场,这又是我们极喜欢的时间。放学后,不顾大人的呼唤,三五成群的在各帐篷中窜来窜去,吃着牛场娃给我们的奶渣、奶饼,看着皮火筒、三锅庄,忘情打发着每天的黄昏。

     还有一件事,现在说来大家不一定相信。广场东北角(现州体校的位置),曾是康定的刑场,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在这里执行死刑。每次枪毙人犯,都会在县印刷厂和物资局两处设警戒线。北门居民点恰好在警戒线范围内,因此我曾多次较近距离的看见过枪毙人犯。执行完后会暴尸示众,然后由“四类分子”弄到河对岸的山脚下掩埋。

     七六年,毛主席逝世,广场召开了康定地区追悼大会,大地悲歌,万众哭泣。广场笼罩在极其沉痛后气氛中。我也从此再没有在广场嬉戏玩耍。

    建州五十周年,为举行庆典,迁走了广场西北角的住户,规范建设了广场。特别是2016年震后重建,高端大气的康定体育场建成,北门广场成为我心中永存的记忆。


  • 上一篇:藏族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 下一篇:重 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