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游览石锅梁子

《甘孜日报》    2014年01月13日

   很久以前,就听乡邻们提及家乡山顶上有天然的岩窝,里边有石锅、石灶、石碗、石案板等。当听见这个传说后,我脑海里一下闪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石猴带领一群猴子在山间辗转腾跃,居无定所,然而有一日,石猴穿过水帘洞,为群猴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场所,洞中所有用具一应俱全,全是石质材料。因为有功,从此之后,石猴成为众猴之王,自称“美猴王”,得到群猴的膜拜。我怀疑乡邻受了《西游记》的影响,编造出华丽的故事。然而,这则山中有石锅的传闻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我对此的怀疑有所减弱,但是,还想亲自去看一看,毕竟眼见为实。

    春节,远方的亲人们来到村寨中过年,在桌上,道不完的亲情,丹巴人素来嗜酒,酒席上杯来杯往,然而,每次饮酒之后无聊的感觉霎时涌上心头。有一天夜晚,当我们在酒桌上谈论丹巴石砌技艺时,又一次将话题提到石锅梁子,我心中潜伏已久游览石锅梁子的梦想再次被唤醒,迫不及待地要求曾经到过石锅梁子的纳交二村村支书凌江一起前行,他欣然同意。没想到一呼百应,四川民族学院研究藏学的凌立教授也要一起前往,我们决定第二天去完成远足之行。

   第二天早晨,我的儿子、凌江的儿子、凌教授的女儿也吵嚷着同去,一番斟酌之后,决定让他们也跟去。当阳光柔柔地洒满整个藏寨时,我们一行六人迎着冬日的寒风向山顶进发。途中的小径被枝条及枯萎的野草所覆盖,只能靠自己的感觉行走,凌江既要在前面为我们开道,有时还要兼做向导,讲解路途中植物的名称及药用价值。林中的鸟雀因为受我们一行人的惊吓从草丛中窜出,展开亮丽的羽翅飞上枝头,在摇曳的树枝上卖弄起自己的歌喉,一会儿工夫,在我们的四周,到处都是鸟雀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地互相呼应。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小山梁,跨过了一条又一条小山沟,其间也遇见了几次险要的地方,但是在凌江的护送及带领下,我们征服了这些地方。可是,后来在林中穿行时,由于枯死的树木横七竖八地倒伏在路上,我们只能绕行,这时候,凌江也略微慌乱,只好乱走一气。此时,我们都善意地嘲笑他的“老马识途”了。许久,三个孩子的脸上都显露出倦色,我们也很着急,只好走走停停。当到一道山梁,停下来休整片刻再走,眼前的景物豁然开朗,大家都很雀跃,一起将目光投向对面的美女峰。

   此时的美女峰已被我们踩在了脚下,然而那轮廓却格外分明,殷桃小口与琼鼻,如丹青名家的手笔,构成了一幅仕女图。忽然凌江大声呼唤我们,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和石锅梁子已近在咫尺。石锅梁子在另一座山梁上,翻过我们脚下的山梁后还要跨过一条峡谷,走到谷底,就可以目测石锅梁子大概位置。石锅梁子离峡谷底大概五十余米的路程。谷底有几十平米稍许平整的草坪,草坪的正中央有一处天然泉水,由于冬日的严寒,流出来的水都已结成厚厚的冰,一泻千里,形成蔚为壮观的冰瀑。在泉水的上方,一条弯曲窄小的路在阴暗的树林中蜿蜒向前而去,顺着小路就可通向石锅梁子。路的两旁全是针叶林带,没有一株杂木,在里面穿行时,由于光线的阴暗,需要小心翼翼前行。

   不知不觉间,石锅梁子已映入视线之中,从远处观望,在一座突兀的山坡上,一块巨石斜插在山梁上,在石头的顶端长着一株枝繁叶茂的杉树,石头的面和树枝交错在一起,就像是白色的面孔上簇生着一绺头发。走近了,你才能感觉到它的雄伟,巨石下是一个深约5米的天然洞穴。石洞前是一宽约4米、长约6米的大坝。坝子的边沿是人工用石头砌成的石墙,下面是高约20余米的山崖,整个岩窝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行,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石壁下左方,是古人生火做饭的地方,所有的器具都用石头做成,让人仿佛走进了石头王国,回到了茹毛饮血的年代。

   古人生火做饭的土灶全是由大的石片堆砌而成,石与石之间用黄色的黏土粘接而成,建筑风格与丹巴现代的石砌技艺极其相仿。土灶是一孔单眼灶,空度比现代的土灶稍大一些,因为石锅梁子处在树林中,柴火随处可以拾到,而且石锅传热性能差,因此需要大量的柴火增添火力,所以灶的空度比现代大。土灶上放置着一口做工精良厚薄均匀的石锅,石锅的厚度约为一厘米左右,锅沿直径约为40厘米,锅底直径约为5厘米,锅的深度在20厘米左右,锅有人工雕琢打磨的痕迹,锅壁非常光滑。

   灶底下,沉淀了很厚的炭灰。锅底由于常年烟熏火燎的缘故,已结成了厚厚的一层烟渍,对石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我尝试在锅底的炭灰中进行查看,从木炭不规划的断裂面可以看出,古人在砍伐树木时,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自制的石斧。

   石锅的右面,是祭祀场所。走进里面,首先看见,一个双层的木匣放置在石板上,材质是半腐朽的木料,经人工加工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交接处全用木钉连接。祭祀场所分上下两层。分层的木板下用粗如儿童手臂的树干支撑,就像村寨中房屋里起支撑作用的柱子。祭祀场所底层放置着一些松光;上层有两盏石质的灯座。灯座高约15厘米,上部为漏斗形,深约5厘米,漏斗口直径为7厘米,漏斗底有一小孔(起固定灯芯的作用),灯的中部如莲花座,直径只有2厘米左右,灯的底座是一个小的漏斗形,直径只有3厘米左右,底部非常平整,很适合放置在祭台上。

   从灯座黑乎乎的样子可以看出,其在那个年代使用何其频繁。整个灯座打造得非常得体,这在古代垒石为穴的丹巴不足为奇。这里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人们长期与石共生共长,造就了许多能工巧匠,将这些岩石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在这两盏石灯的后边是一个木质的白塔,高约20厘米,共分为八层,最顶层呈仙桃状,第二层呈瓮状,其余各层呈正方体状,木质宝塔下是茶盘状的木盘,具有元明遗风。

   站在石锅梁子的平坝里,你很难想象到远古时代这里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状况,他们也许穿着简单的桦树皮做成的衣服,拿着石质器具在这密林里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然而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开创了自己的新天地。后来,他们将自己的家搬迁到条件较好、气候更适宜人类生存的山腰,修建了石屋,大量开荒,种上了多种作物,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如今在纳交二村,只要你走进农家小屋,你随处都会惊奇地发现,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许多石器还在使用,如石磨、石槽、石水缸等,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田间地头,许多裸露的石棺更加说明了古时候这里的人们与石头结下的不解之缘,

   太阳已渐渐西沉,落日的余辉慢慢地爬上山顶,霎时间黑暗笼罩在整个山间,此时飕飕的山风刮过森林,在松叶里快速的穿行,此时一丝凉意穿透了厚厚的冬装,我们只好与石锅梁子依依惜别,向来路走去。(杨全富)

 

 

 

 

  • 上一篇:美人谷走出的美女
  • 下一篇:秋菊花正艳 腊梅又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