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藏、汉戏曲文化源流之比较

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30日

◎谢真元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民族戏剧形态的产生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必须经历孕育——萌芽——成熟这一过程。很明显,每一个民族戏剧形态又具有不尽一致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轨迹。藏、汉戏曲虽然同属于东方戏剧,同属于中华戏曲,它们都诞生、成长、活跃于民间,与民众血肉相连,经过漫长的发展,成熟之后还保留着民间的胎记,它是广大民众的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在文化源流等方面,它们必然存在着相同和相异之处。

本论著认为,首先要厘清两个民族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方能对它们各自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对比考察。尽管汉民族戏曲的起源及戏曲史的研究歧异纷呈,但其脉络大体清晰。然而,有关藏戏之起源、发展和成熟的历史的梳理,可以说是一片洪荒。因此,本论著着力梳理出了藏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史”的脉络,论证了藏戏属多元起源,即藏区民间的歌舞、诗史、说唱艺术以及早期的“羌姆”,均是孕育它的源头之一,都从不同方面对藏戏的形成产生过影响。印度戏剧和汉族戏曲也在不同程度上对藏戏的形成产生过影响。然后着重探讨了藏、汉戏曲起源、形成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得出如下结论:

1、从形成时间来看,藏、汉戏曲都形成于封建社会业已充分发展的时期;而且,都经历了漫长的孕育阶段,与世界上另两大戏剧——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相比,都属于晚出。汉民族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2世纪的南戏和13世纪北杂剧的出现。藏戏也经历了缓慢的发展历程,从9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大约600年的演进,终于由艺术家汤东杰布揭开了藏戏的序幕,并在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错(1617-1682)时期达到繁荣。

2、藏、汉戏曲同是多元文化的产物。汉、藏戏曲都是融唱、念、做、打为一体的高度综合艺术,它们的形成难有定时性而只有历时性,它们的起源没有唯一性而只有多元性。汉族戏曲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我们全面、详细地论证了藏戏亦属多元起源,即藏区民间的歌舞、诗史、说唱艺术,以及早期的“羌姆”,均是孕育它的源头之一,都从不同方面对藏戏的形成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

3、汉、藏戏曲的创生与宗教仪式关系密切。宗教仪式是汉、藏戏曲文化多元血统中的一元,只不过藏戏的创生起源吸收宗教仪式的成分更多,与宗教的关系更为密切。对汉族戏曲文化创生起源影响最大的宗教仪式,首推傩祭之仪。傩祭向傩戏的发展大大刺激了戏曲文化的创生和发展,傩祭为戏曲文化准备了面具、创造了化身表演的代言体再现方法,促进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艺术特质的融合。对藏戏的创生起源影响最大的宗教仪式,是宗教乐舞“羌姆”,也即是汉语中的“傩舞”。有关藏传佛教羌姆舞的最早记载,是公元8世纪在举行桑耶寺奠基仪式上宗教乐舞表演。藏戏的创生形成,吸收、借鉴了宗教乐舞的面具、乐器以及装扮性的表演,有力促成了藏戏文化的创生和发展。

4、接受外来艺术文化的影响方面,汉藏曲戏都曾受到印度戏剧的影响,藏戏与梵剧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汉族戏曲则是间接受其影响。但藏戏并非导源于古印度之梵剧,梵剧与藏戏之间不存在一个衍生另一个的“直系亲缘”关系。印度戏剧至多只是比较间接地起了触媒作用或诱发作用。

藏戏是一种以民族歌舞、民间说唱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独特、完整的意识形态。它的历史悠久,古老神奇,诡谲隽永,独具风情。藏戏在600多年发展、完善过程中,产生了《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苏吉尼玛》等八大传统剧目,深受广大藏族群众喜爱。除上述“八大藏戏”之外,还有《云乘王子》、《德巴丹保》、《喜白旺秋》和《格萨尔王传》系列等传统、经典的藏戏剧目。

汉族传统戏曲究竟知多少,至今仍难以准确统计。其剧种众多,戏曲剧本更是汗牛充栋,向有“词山曲海”之称。面对汉族这如此壮观的戏曲文化瀚海,我们仅选择与八大藏戏题材内容相关的部分剧目,从思想意蕴、文化精神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力图通过文本细读,以探究藏、汉民族在文化精神上的共性和独特的民族性。

(本文来自《藏戏文化与汉族戏曲文化之比较研究》一书)



  • 上一篇:那年,我七岁
  • 下一篇:我们的康定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