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腊八,粘在记忆里的乡愁

甘孜日报    2020年01月10日

     ◎李艳霞

     腊八,似一枚瑞签,让家门吉星高照;腊八,是粘在舌尖上的乡愁,任炊烟在记忆里缭绕;腊八,是香喷喷的八米粥,在味蕾里,缱绻缠绵;腊八,是向通故乡的小路,找到遥远的童谣……腊八,指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俗称“腊八节”。

     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以祈求来年庄稼五谷丰登,家宅平安,六畜兴旺,称之为“腊祭”。到了清代,雍和宫流行隆重的“腊八”盛典。从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

     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人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

     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民众。好一幅“众乐乐”的盛世图。这是清王朝对佛祖的敬畏,亦是对文武百官和巨子、臣民的体恤,更是公德心最生动表现。然而,腊八节对于我更有道不尽的滋味。 童年的腊八节,不但要喝腊八粥,还有各式各样的小活动,像没有彩排的情景剧,精彩不断……

     清晨,我提早起来,帮助妈妈抱柴烧火,准备蒸粘豆包。妈妈把一个光滑的大面团,分割成若干小面团,再将细腻的红豆沙馅塞进去,排列开来。为了给节日增加气氛,妈妈把它们捏成小兔子、小金鱼、小鸡、小狗,再分别为它们点上红眼睛、小红唇,红尾巴,顿时面偶家禽生动了腊八。当八印铁锅沸腾起来,一只只小家伙被装进锅里开蒸。二十分钟后,那些亮着眼睛、咧着嘴笑、翘着尾巴的的小家伙出锅了。随之,白华华的蒸气升腾起来,像极了洁白的云朵,仿佛是我心里绽放了一朵朵白莲。

      然后,一家人开始进行张贴年画行动。大家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去贴。嫦娥奔月和天女撒花在我的摆布下,占领了火炕北墙醒目的位置。而二哥喜欢的《闪闪红星》占据东墙的半壁墙面。妈妈总喜欢把鲤鱼跳龙门贴在门框上方,喻示一个吉祥的兆头。

     我们都树立了自己的偶像,晚上打扑克的时候,肯定靠坐在自己偶像方向,边玩扑克边嗑着瓜子,顺便听着厨房传来蟋蟀“戚戚戚戚”的声音。由于蟋蟀叫得悦耳,使心情在静谧的夜晚愈加惬意,就像有一架风琴在伴着我们歌唱,像天女撒落在我的心中朵朵鲜花,像嫦娥将月宫里的玉兔放回我们身旁……

     每每这时,我就会感到日子是那么甜美、精神是那么充裕、亲人是那么可爱。因为有激情、有追求、有偶像的日子才是生活;有亲人围坐在年画下打发时光的腊八,别提有多福气!

  • 上一篇:​保护印经院的度姆
  • 下一篇:冬日里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