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客家人做清明“挂纸”

《甘孜日报》    2014年04月08日

    客家人自北方迁徙到南方已有数百乃至上千年了,但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代的语言和习俗,清明扫墓之俗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人把清明期间扫墓活动叫做“挂纸”,意在慎终追远,发扬孝悌。且并非一定在清明日那天进行,而是在“社日”过后就可以去挂纸。“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社”字由“示”和“土”组成,“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所以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人格化,叫做社公,俗称土地爷。有时,土地神与谷神合祀,这就是古代所谓的社稷了。
   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清明扫墓习俗,始于北宋末年。不过,那时候不拜老墓,只祭新坟。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清明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洒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这些诗文,就是清明活动的写照。随后,清明扫墓之俗逐渐风行而成。
   客家人保留了这一传统节日,每当清明将近,都要筹备三牲祭品,拜扫墓地,祭祀先人,以示不忘祖德;仪式庄严肃穆,简单凝重,追源思本,风尚犹存。如今客家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每当清明,都不远千里万里回乡扫墓,所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是他们的传统美德。
   扫墓挂纸首先是培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因为祖先的坟墓相当于活人的住宅,若任其破坏荒废、杂草丛生,则子孙心里难安。俗话说:饮水思源。因此,一年一度的清理荆棘野草、修复残缺坟墓、填写模糊碑文,让祖墓焕然一新。
   然后将淋有公鸡血的血钱纸(黄纸),压在坟头上,再将12张(遇有闰月则13张)黄纸绕墓地一圈,用石头压好。在墓碑前方下面的香槽上插上点燃的檀香、蜡烛。将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恭恭敬敬地摆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用托盘盛装。盆上有煮熟了的一只大公鸡、一大块煮熟了的猪肉、一尾大鱼,此外,还有米饭、水果等食品。再敬酒,祭拜。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将纸钱(现代有冥币)焚化,将酒圈筛住,最后放鞭炮送别。
  新中国成立以后,客家人同其他各地汉人一样,仍有保持祭扫祖墓的习俗。到了“清明”这一天,祭扫烈士墓或烈士碑变得非常隆重了。他们抬着各式各样的花圈或花篮,到烈士墓或烈士碑前致哀,以缅怀先烈对创建新中国的丰功伟绩。
   另外,客家人还有挂野墓的习俗,在十字路口,摆在地上,然后再烧起香、纸以公祭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后人祭扫的),以求保佑乡村平安清洁,烧纸钱供那些游魂受用。其目的就是施舍一些给那些“阳上”没有亲人的鬼魂,以免它们因为穷而“作乱”,扰乱人间社会秩序,给“世上人”带来灾难。
    客家还有一种叫“做大清明”,相当于公祭,一般是祭奠族里公众祖先或本地名人。但在瑞金泽覃乡泽覃村的村民有一个例外,他们每一年都会为一个外乡外姓人做大清明,就是祭奠已经把生命和名字都融入在这里的毛泽覃烈士。(钟同福)
 
 
 
  • 上一篇:清明“网”事
  • 下一篇:丹巴婚庆礼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