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城人户多元并存,是木雅、白孜、董哈及鱼通、达乌、霍巴这些“元”共存着的,不似藏汉蒙回彝及其他少数民族多流齐汇。从城中康人的饮食文化上看得出来。饮食文化不只是物质的食品,还有非物质层面的食性,好酸好辣见文化。食习食俗更具文化本质,或分餐或伙食,或快饴或惜食,可览人文。饮食文化本来就与民俗难分难解,其物质食品,只是其表征。炉城这儿的食物,概览康巴文化。
木雅嗣的木茹、木勒、木拉都有住家炉城的,是各锅庄的“内家”。惯吃糌粑。青稞糌粑兼及豌豆、燕麦糌粑。洋芋泥、牛肉松合糌粑,营养、味口双优。康定锅庄常吃与洋芋同锅熟的锅圈子,是贴锅的蒸馍,锅巴特香。洋芋汤面皮子,隔夜再吃,反而更鲜,只是必需用生铁锅煮,也用生铁锅盛。肉、菜、饭、面联锅煮,吃的是气氛。叫锅庄(戈措)饮食。家家户户晚餐是正餐,必得全家人到齐,聚餐。工作餐,劳作中打尖,众人约拢,伙食。聚餐、伙食,都属吃锅庄饭。名声在外的糌粑酥油茶“卡倜”,只是闲人的早茶,陪客的暖茶。有了缺俏食货,先敬老辈子,再由当家女子平分给每人。有时当家女不分给自己,又由众人回分给她,更见当家女“会当溜溜的家哟”。
白兰嗣的“白孜哇”,重要场合吃团结包子,整锅就一圄囵大肉包,佐多年生的“树辣椒”。十多二十人共享,属锅庄(戈宗)吃法,意在扯圆场。
党项嗣的“董哈些”吃牛肉馅饼,肉馅大块,饱肚子,麦面只是包皮,薄薄一层,仅供品尝。无稼穑,肉为食决定的习惯。牛血灌肠,是宰牛后的第一道食品,并砣砣肉,殷请邻周生熟人众会餐,泔牛头肉,贡神,尔后分享。
鱼通娃的火烧玉米糁子,有三吹三拍之谓。伴芫根酸菜汤,伴肥猪膘。会客,香猪腿、香猪宝肋墩子,还少不了仿汉家磨豆腐,凑齐九大碗,叫庄房宴。
达邬人氏,自称“食虎丁”,吃连麸的蒸馍,沾酥油,伴奶酪,爱喝髓汤。会友时,爱铺排野餐,旷地开畅席,形似自助餐,实际助人餐。奶饼子,与木雅乳制品有缘。
霍尔巴,平时吃荞麦面块。实面皮牦牛肉馅的蒸饺是佳食,改善伙食。兴会餐,各家各户带自己得意食品,齐聚东道主家,共享。在炉城会餐,不重食品重人情。
老陕锅魁,陕西炉客食货,就叫成老陕锅魁。落魄富商孙启明上街卖那整块二三十斤重的巨型锅魁,客人切一牙买了,够全家饱,就叫孙启明锅魁。这锅魁泡牛杂汤好吃。老陕手擀面条细又长,入口滑爽。佐瓦斯沟的葱和雷祖祠的醋,有名堂。开宴,大肉上桌双份,必以豆腐换下一份,送到“赈济会”给叫化儿们添油荤,行善。
回民的烤饼叫羹,清真家常饮食。油炸散子叫苏,小吃。糖糕甜点,味正,上店卖。也善拉长面条,只嫌费事,在特殊情况中才偶尔操持。烹肥羊,以待宾客。
炉城吃饭,直接叫吃大米,红米为主。白米有籼米、燥米之分。客居炉城的湖广下江人也难得常年配足“饭”食,惜米似肉,米做成米糕,待客。节气上打牙祭吃肉,才一饱大米饭。平日里以麦面饼子、馍充数。干挂面条,常备,还当礼品。
炉城饮食,面块面皮面条入汤,成稀食,连吃带喝还暖身子。饼子、馍是粮食中干货,杂合面的饼子馍也比面汤象回事,属净粮。吃长饭的娃娃,下劳力的青壮,不敢讲究油荤,净粮得保证。尤其玉米等粗粮更棒,吃了经得饿,经得累。
原先,并非野人的天民后嗣,坐山人家,烧烫的石坦锅上敷“天粟”面浆,成软饼。伴青羊黑鹿红麂野牲肉“菜根子”沾盐水。似乎吃得最孬,又似乎说吃得特好。他们携了麝香进打箭炉到老陕家作客,享白面馍馍沾白糖的香甜福份。再来,就回敬熊掌。
时下炉城,中式洗沙馅饼到西式蛋糕,都吃厌了,换酸菜面卷改口味。还寻苦荞做的饼子、馍,说是低糖低脂绿色食品,要健康。周末玩农家乐,尽冲瓜瓜豆豆点菜。
至今炉城吃饭吃热闹,比吃饭讲排场重要,这是新康人的老传统。不过,承袭着锅庄或戈措的渊源,却不太知情。这就只是饮食,不是文化了。(骞仲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