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09日
◎汤勇 潘敏
导言
如今,在州博物馆三楼文化展厅里,一幢幢民居模型被适度的灯光所簇拥。能够走进博物馆的,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或许是讲述了历史,或许是代表了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自开馆以来,它们就成为了博物馆众多能够吸睛之物之一。由于在制作模型时,对材质、色彩的考究,数据上的精确,使得其在形态造型上形象逼真,达到了真实还原后最佳的状态。所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游客,一进入展厅,便能感受到这些民居与生俱来的古朴大方的气息。这些模型即使是360°立体展示,也仅仅只能反应事物本身的单一面。这些都是通过数据采集来实现的。
大多数建筑,其本身在修建时经过严谨的考量,依山而建,根据体量大小将之建造在或平坦的,或宽阔的土地之上。其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包括土、石、木等建成。我们在书中完善与之相关的文字、图片,以此来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些足够我们诗意地遥想,与每一幢房屋有关的村落、地理环境、日照、风向,甚至包括我们所听来的每一幢房屋背后的故事。由此,每一座民居逐渐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它传递的信息也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幢房屋建筑这样简单。
对于收入此书的民居建筑,也是有选择性的。首先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也认真听取了当地文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即使得知有的建筑藏于深山,道路条件极不理想,天气恶劣,但仍克服重重困难,谨慎择优选取当地最为古朴,并且最能代表当地传统民居样式的建筑作为采集对象除去普通民居外,体量较大的庄园也纳入到采集视线范围之内。并为丰富此书的内容,我们从叶启燊先生的《四川藏族住宅》一书中选取了三幢已消失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数据采集手段上,也将无人机、红外线测距仪等科学测量手段运用到其中,以保证数据尽量接近真实。但当时,这一工作的目的,似乎只是出于展陈需要,其重大意义在完成数据整理和3D建模之后日益显现。因为,与此同时另一件更为迫切的事情也在发生——在我们采集之后的短短一年里,许多建筑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消失,消失的速度是我们无法阻挡的。但目前,我们深知,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所幸,我们已留存了部分数据,那些终将消失的民居被我们记录在此。我们无力把古老的建筑都完整的保留下来,但可以把资料尽量详实的记录,如果某一天它们消失了,至少我们的记录可以让它们外观形象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