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30日
◎张春文
从四川天全县(古称碉门)向西去康定,要翻的第一座高山就是二郎山。这座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山,巍峨磅礴,险峻陡峭,是盆地与高原的分界,也是走进康巴的第一道门坎。站在二郎山山顶,可以看到迥然不同的两种地理景观。东坡由于气候湿润,层迭有序地分布着多种植物带;远望去,四川盆地烟雨朦胧,树木旺盛。举目向西远眺,大山少树,空气澄澈,群峰迭浪,尽显康巴的雄阔和豪壮。
翻越二郎山的公路在峰崖间拐来拐去,曲曲折折,时隐时现,驱车在山上攀爬,一侧是绿树掩映的深涧,云雾弥弥漫漫,一侧有溪泉流泻,如银链挂在崖壁。这叫人不由得就想起几十年前流行甚广的一首歌:“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
二郎山是川藏交通的必经之地,早在唐宋时期,翻山而过的古道就已形成,到了清代,这条古道不仅是重要的商道,也是倍受朝廷重视的官道。千百年来,藏汉贸易往来不断,四川雅安等地的茶叶,就是靠背夫背过二郎山,再背到康定,然后由马帮驮往遥远的涉藏地区。背夫从雅安到康定,往来要近一个月时间,仅翻越这座山就要两三天时间。运往涉藏地区的茶叶都以竹篾包袋,每包重16斤,力气好的背夫可背10多包200多斤。他们世代以背茶叶或其它物资为生,受酷热严寒,吃干粮喝山溪,一趟又一趟,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把汗水洒在了曲曲折折的山道上,也把悲哀、希望和许许多多的故事洒在了山道上。
1938年国民政府开始修建雅安至康定的公路,1940年贯通;1941年交通部又投资对其进行整修,但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塌方严重,1944年后公路被迫停用。1950年解放军对这条废弃的公路进行大规模改造,使之成为川藏交通的要道。但由于二郎山山高坡陡,汽车翻过这座山也要大半天的时间,且要面临种种艰难险阻考验。由于山顶气候寒冷,即使在阳春三月,山下早已是油菜金黄、桃李绽放,山顶也依然寒风猎猎,冰雪铺路。好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投巨资打通了长达4000多米的二郎山隧道,往来行车才免去了途径山顶的困苦和危险。
二郎山隧道在半山腰东西直穿,出了西头隧道口向前方眺望,就能看到深谷中的大渡河,象一根带子,蜿蜿蜒蜒地向远方飘去。峭谷极其险要,有险峰东西对峙,有波涛呼啸其中,令人不由得就会想起石达开全军覆没的故事。在以刀矛为主要兵器的古代,走进这样的深谷,若遇围追堵截,哪里还有逃生的希望呢!
泸定县城就座落于大渡河东岸的带状台地上,这是清朝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城镇。县城上下有三座大桥横空高架,上两座是现代公路桥,中间的铁索古桥就是闻名于世的泸定桥。古桥两端有完整的桥楼,楼内铁柱上固定着13根百米铁索。铁索与桥板构成的走廊横贯大河上空,有傲然之姿、腾空之势,给人粗犷之美、强悍之美。东西桥头,一高一低,据说蕴含着一种力学原理。因河谷风大,桥东西两头高低不等可减少桥身的晃摆。桥头的桥台以石条砌成,其上挺立着飞檐翘首的桥亭,亭上悬有风铃和匾额。桥头的碑亭里坚有一碑,碑上“泸定桥”三字与桥亭匾额上的“泸定桥”一样,均为康熙皇帝所书,三个楷体大字稳沉而骄健,极富功力,令观者称赞不已。远远望去,飞架的大桥、古老的碑亭、咆哮的江水和巍峨的高山,共同构成了一幅惊世骇俗的人文与自然的画卷。
泸定桥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5),竣工于康熙四十六年。当时四川总督能泰从内地与边疆民族商贸交往和巩固朝廷在边疆的政权出发,向朝廷上奏,要求于大渡河上修建铁桥, 这正好与朝廷“固川援藏”战略相吻合,康熙欣然同意,便下了建桥诏。由于地域偏僻,地势显要,工程浩大,朝廷调拨了大量银两,地方官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前后历时一年多才完成这项西部重点工程。为了彰显建桥者的功绩,官府为有功之臣刻石铭文,在桥头铁碑(已毁)上铸上了参与建桥的诸多参将、守备、千总、查阅官的姓名,在桥头铁柱上铸上了造柱工匠的姓名,在铁索的扁环上铸上制造工人的代号。
泸定桥的建成,首先是利益了当地民众,他们纷纷迁居到大桥两头邻近处定居,使村庄很快形成镇子,镇子又逐步形成县城。其次是大大方便了川藏古道上的货物运输。据记载,泸定桥修建前,泸定大渡河上有十多处渡口和十多余处索道,大桥建成后,人们都愿意从桥上过,渡口和索道大多被自然废弃。不过朝廷在意的仿佛不是商路的畅通,而是川藏要衢一个凭借天险的镇守之处的形成,所以康熙皇帝在大桥竣工后为此桥命名并御书了“泸定桥”三字,意为泸河(大渡河泸定段)一带从此安定了(泸定县名也来源于此)。到了雍正八年(1728年),为加强对茶叶贸易的管理和对大桥的保护,朝廷还在泸定桥设了巡检司,建了巡检署,驻有清兵对过往商旅进行检查。国民政府秘书刘曼卿对此曾有这样的记述:“设兵于桥东西两岸,盘查过往行宄。朝夕开启封锁,稽查更甚严密。”
泸定桥还因其见证了血与火的一段特殊历史而闻名于世。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大渡河畔,蒋介石军队天上轰炸地上堵截,企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火速夺下泸定桥以冲出重围,当时桥上没有桥板,只有13根残存的铁索。红四军团二连22名勇士冒着对岸的枪林弹雨,从铁索上爬向对岸冲进燃烧的桥楼,夺取了桥头控制权,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毛泽东四个月后写下的《长征》诗篇中也就有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现在的泸定桥头修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馆名由邓小平题写,馆前修建有纪念碑,花岗岩石平台上雕塑有红军激战的形象。
自泸定沿大渡河而下,数十里就可到达泸定县磨西镇,在那可目睹蜀山之王贡嘎山;沿大渡河而上,沿途尽是两山对峙的深谷,长达百余公里。峡谷北部尽头,就是有古碉之乡之称的丹巴县。318国道在泸定与丹巴之间沿山谷向西而去,就是康定,过康定再向西,就走上了青藏高原的东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