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川西北笔记

甘孜日报    2021年10月07日

康定城.jpg

康定城。

作者在四姑娘.jpg

作者在四姑娘山。

◎程远 文/图

2018年6月14日至18日,走了一趟川西北。基本线路:成都—雅安—泸定—康定—丹巴—小金—映秀—都江堰—成都。历时4天,行程数百公里。同行者贵哥、刘安祥、刘欢、张樯、魏振强、余毛毛。

2年后,根据手机记录忆写。

从二郎山到跑马山

雅康高速,过天全县城不久即二郎山。此山为横断山脉之一,是青衣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也是川藏线上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海拔3437米。著名的318公路盘旋而上,远远望去,如九曲回肠飘浮在云雾之中。据说,上世纪50年代,筑路部队在修建这一路段时,每公里有7位军人献出了生命。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

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

羊肠小道那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

……

这首《歌唱二郎山》的歌曲相信很多人都熟悉。不过今天,贵哥的车载音乐播放的并不是这首歌,而是时下火得不得了的降央卓玛的《西海情歌》——无言着苍茫的高原。想想,倒也切合眼前的情景。

记得临来的时候,在成都和蒋蓝老师喝酒,他说过二郎山之前,建议我们在天全县转转,那里史地资源极为丰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比如城厢和始阳,曾由高跻泰、杨端两位土司管辖,有着长达790多年的土司治理时期。因其地缘特殊,明末清初,黄虎张献忠创立的大西军横扫四川时,不少难民躲避于此。不可一世的张献忠派部下大将李定国、刘文秀领兵进驻邛州,取遗民万余家尽屠之,又杀僧道千人。天全六番招讨司副使杨之明在与大西军对峙中,带领48人敢死队出其不备,使贼溃败,后因寡不敌众,尽皆死之。至今,留有很多遗迹。

对于一贯被称作农民起义军领袖、甚至民族英雄,自封为大西王的张献忠,其狡黠骁勍、嗜杀成性、诡谲多变的人格,历来多有争议。这次旅行因时间短暂,我们未能在天全停留,跨进那段历史半步。

过二郎山除原有的318盘山公路外,还有一条修建于上世纪末的隧道,全长4180米。2018年雅康高速开通,新隧道13459米。我们来时正赶上试运行,不到20分钟就过去了,快是快矣,却少了些惊心动魄的快意。

作为川藏线的咽喉要地,泸定早在汉初即建笮都县,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奏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阿垄)修建铁索桥,以便入藏通途。毕,请康熙帝赐名,帝即取“泸水”(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书“泸定桥”三字,刻碑立于桥头。

这也是泸定县名的由来。

尽管我们对大渡河、泸定桥的名字早有耳闻,比如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此桥,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比如更早一些的明末清初,石达开率领残部,面对翻滚的河水和清军炮火,数千男儿倒毙身亡,一代枭雄也因此折戟沉沙。

此次我们来时已是下午2点,天空正飘着小雨。

尽管13根碗口粗的铁链牢固地连接着两岸,数千块云杉木板均衡地铺在脚下,望着眼前汹涌澎湃的黄绿色波涛,我的双腿还是不争气地打起哆嗦来。据说,铁索桥也曾断裂过,分别在1970、1974、1975年,好在是部分连接处,没有人员伤亡。

仔细看,铁环上铸有铁匠铺和工匠的名字,为该桥维护的一种监督机制。

桥头依山建有观音阁,登阁可见汹涌的大渡河从远方翻滚而来。傍河而居的泸桥镇挤在窄窄的峡谷中,岸上囫囵的大山如同黑色的影子,云雾缭绕,形态万端。

14点20分,车进康定县城,当地朋友带去跑马山。

所谓跑马山,其实并非就能跑马。朋友说,跑马山在藏语中读“登妥啦”,“登”是褥子,“妥”是上面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说这山上草丛丰厚,像铺了绿色的褥子一样,内地人顾名思义,以为在这里可以信马由缰了,于是趋之若鹜。当然,那首歌儿也起了宣传作用: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大家不约而同地哼唱起来。

上跑马山需要乘坐空中索道,我虽然不大赞成这个,但这次却让我暗自庆幸。在索道徐徐上升的滑行中,眼下的康定城时隐时现,积木一般聚拢在悠长、回环的高山深谷里,折多河仿佛一条绿色的绸带蜿蜒穿行,让人不禁想起千百年来,逐水而居的身影以及茶马古道上的蹄声。

很多挺拔的大树,云杉,松树(松果很大)。还有一种我不认识的树,身上长满绿茸茸的绒毛。

现在跑马山已经辟为公园,主要景观有:五色海、咏雪楼、吉祥禅院、凌云白塔、浴佛池、飞云廊、东关亭、观音阁、跑马坪等。后者是一个如同足球场大的平地,的确,边上的廊柱拴了两匹马,但却没有看到马的主人。

天依然下着小雨,除了我们几个人外,山上没有其它游客。我们也没有看完所有景点,临下山时,绕白塔走了一圈,拍几张照片。

朋友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如果再早两个月,赶上“四月八”转山会,这里就热闹了。转山会是康定传统的民族节日。相传佛祖在农历四月初八诞生,浴于九龙池,故又称这一天为“浴佛节”。转山会经年演变,如今更多地融汇了踏青游览的内容,同时增添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新的项目。这一天跑马山景区免费游览。

现在的门票是50元,索道往返50元,有些贵。

夜宿老城区。晚饭在央切尔锅庄附近的一家藏餐馆。这是我第一次吃藏餐(也可以说是饕餮,但我至今记不住都有哪些美食了,反正满满一桌子,奶茶、牛羊肉甚至牦牛肉肯定少不了,且有风干、手抓等诸多做法、吃法。也不知道余毛毛他们记住没有,别像我似的白吃了)。朋友请来了4位藏族姑娘,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开朗大方,劝酒更是花样百出。记得那晚,应我们的要求,她们唱了很多首地方民歌,《康定情歌》更是唱了一遍又一遍。

席间我借故拍照,几次到外面躲酒,都被姑娘们拉回。她们说,康巴的美景你一辈子也拍不完。

早上起来,天已放晴,但还是有些阴沉。

拎了相机,沿河岸上行,远山含雪,近山白塔、经幡,以及很多彩色的佛像画在裸露的岩壁上,后者是我第一次见到。过郭达桥不远,工商大厦前的石桥,有左右两条河流交汇,左为雅拉河,右为折多河,共同形成康定河。

说来,我也算是见过大江大河的了,但这两条河流的确让我有些惊异。也许是河道狭窄的缘故,她们从高山上一路狂奔而来,脱缰野马般地带起白色的浪花和一层层烟雾,升腾,弥漫,最终将河谷锁紧,如一条看不见的潜龙,令人生畏。

我想,这才是河流应有的样子。

石桥两边是窄窄的人行道,石砖铺就,有上班、上学、买菜者往来穿梭。据说,郭达菜市场是康定最美的菜市场。菜市场美?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是除了种类繁多外,更是指环境卫生吧!

吃过早饭,驱车来到城区。

在一群藏族雕像广场边,贵哥把车停了下来。

一个白色的大理石雕塑《背水姑娘》吸引着众多游客围观。说明牌上记载:

炉城圣泉水井子,源自后山五色海,泉水冬暖夏凉,入口清冽而甘甜,养当地万千生灵,润箭炉一方沃土,苍生捧为甘露,百姓都言神灵。相传除夕夜可见金鸭送喜,据说新一年能够万事如意,于是乎惊动千家万户,果不然唤起汉藏各族。齐刷刷背桶提壶,兴匆匆相约相呼,眼瞪瞪盼见金鸭,心诚诚驱灾祈福,抢一年之水头,换四季之康顺,从此为满城规矩,延生成本地民俗。虽代代未见金鸭,然辈辈都抢水头,不求飞黄腾达,但求平安幸福。

原来新年伊始,康定城所有藏、汉群众,纷纷来此背水,以示抢头水,可获得来年一年的诸事顺利。

在《背水姑娘》塑像旁有一座将军桥,长10米,宽6米,处于东大街、沿河东路、沿河西路、公主路交汇点,是阿里布果转山步游道的起点。旧桥已废,现在的将军桥是1995年夏天洪灾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桥东头塑有岳钟琪雕像,高约两米,身穿盔甲,手握长剑,目光如炬,威风凛凛地站在一匹高大的战马旁。

对于岳钟琪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

岳钟琪,清大将,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由捐纳同知改武职。康熙末率军入西藏平乱,师还,累擢四川提督。雍正初随年羹尧破罗卜藏丹津于青海,后又率军进攻准噶尔部。官至川陕总督,任宁远大将军。曾疏请以陕、甘两省丁银摊入地母征收,后被清廷著为定例。又在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他以汉人而握重兵,为清代(太平天国以前)所仅见。雍正六年(1728)曾静使学生张熙劝其反清,被他告发。十年,以“误国负恩”罪免官。乾隆时再起,参与大金川之战,后病卒于四川资州,时年六十八岁,乾隆帝赐谥襄勤,并赞为“三朝武臣巨擘”。史料称,岳钟琪是岳飞第21世嫡孙、岳飞三子岳霖系后裔,出生于武将世家,其父岳升龙为康熙时代的议政大臣、四川提督,当年随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颇有建功,康熙帝曾赐予匾联: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

岳钟琪著有《姜园集》《蛩吟集》等存世。

康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我们去过的几处外,还有木格措风景区、新都桥、雅哈景区、塔公景区、雅家埂景区、野牛沟、折多山、莲花湖、南无寺、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而最著名的当为贡嘎山。

沿大渡河而上

汽车沿着折多河而行,天终于完全晴朗了起来。路边村头,有妇女卖刚摘下来的李子、枇杷、樱桃等水果,便宜又新鲜。

我们买了一些,继续上路。

约半小时后,见路边一高大铁索桥,横跨宽阔的大渡河,连接两岸。右岸高山里有个宁静的村庄。贵哥说,那是时济乡若吉村。此地距康定县城只有32公里,海拔1400米,所以被誉为康定乃至成都的后花园。村庄以山为景,水为源,形成“背枕高山、前瞰大河,田村相融”的山水格局,环境相对独立,是一个离尘不离城的世外桃源。重要的是,若吉村跟我们以前看到的纯粹景区景点不一样,处处呈现出一种原生态。

这样的地方真想小住几日,但因时间关系只能错过。

有摩托车、汽车在铁索桥上穿行,晃晃悠悠,桥下即是波光粼粼的大渡河。想来,这也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技术吧。

桥头有高耸的钢筋水泥架子,一简陋的水泥黑板上的“红榜”写道,此桥于2007年5月18日动工,竣工于2007年10月18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

告别若吉村,我们往丹巴县而去。一路穿行在谷底山间,大渡河忽左忽右,不时有隧道和在建工程、悬崖飞瀑映入眼帘。进入丹巴境内,始见藏寨碉楼在群山之中高低错落,若隐若现,据说这一带是碉楼最为密集的地方。但颠簸的路上,相机总是端不稳,难以拍到清晰照片。

贵哥说,急个啥子嘛,我们到莫洛村尽情拍。

莫洛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梭坡乡境内,距县城5公里,海拔高度在1900—2000米之间。村庄三面环山,西临大渡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系高山峡谷地貌。全村以藏族为主,少量汉族杂居,完好地保持着嘉绒藏族传统的习俗和文化。

如今,莫洛村已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藏文化研究者、民俗学家然纳尹正华老先生特意从丹巴县城赶来,在这里迎接我们。

吃过午饭,尹老带我们在村子里转悠,主要参观了碉楼古屋和五角碉、八角碉。听尹老说:莫洛村,古称“博呷夷”,意为藏族碉寨子,传说古时候这里是由二十多座碉楼和数十座房楼组成的一个村子。如今只剩下七座碉楼,包括不足两丈高的残碉和我们面前的这两座古楼,是可人居、宜畜藏、便设防的多功能古屋。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为80—1000年。左手边的楼房与众不同,另高二层,人们称之为“呷孟四招”,意为母碉四并,又称六楼。这类房楼在70年代有数十座,尤其是东女的都城周围,茶房、招待房等都是这类建筑,或许是东女的专门建筑。如今只剩下此处古屋保存了下来。

五角碉,一般认为是星状五角形,其实不然。其南、西、北为两个直角构成的三面,像普通四角碉形状,东边一面却是如梳齿状的三角齐指东方,当地人称作“贡依呷孟措考”,意为向往空行母的住地,它的三个角指向的是东方——甲都女王古都城。

八角碉的传说很多,有说它是风水碉,四面八方的好气息都集中在此地,从而人丁兴旺;有说它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还有的说它是智慧之碉,当社会发展、文明提升,唯权力和财富不能服众,就产生了智慧服众的概念,随之出现了多形态的建筑,如五角、八角、十三角碉,都是智慧的结晶。至于哪个可靠,就看心之所向了。

村中很多古树挂有说明牌,有趣的是在旁边还有这样的介绍:百年古树,犹如母亲怀抱襁褓中的婴儿。不难理解,这是用来形容这些古树,为适应自然环境所呈现出的屈曲盘旋之态,让人想到岁月的沧桑。

尹老陪我们在藏寨走了大半天,让我们拍到很多好照片。临别,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还给我们跳了一个锅庄舞,让我们心存感激。

16日早,出丹巴县城,驱车向小金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四姑娘山。这一路是我们所见到的大渡河最为疯狂的河段。

对,是疯狂!

没有更为准确的词汇来描述它了。

贵哥说,这与几天来的下雨有关,不然河水也不是这样大,这样浑。

我们的车轮下虽是一条省级公路(303),但由于几天来的雨水,使得路面变得泥泞不堪,灰黑色的泥土粘连着车轮,由于部分路段施工,也使得路面时宽时窄。行进间,我们的耳膜总是伴着滔滔的水声,且愈来愈大。待转过山脚,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路的左侧,即是低垂的沃日河谷——这一段的河流就是著名的小金川了,此时,它正以浑身之力撕扯着右岸山崖。有施工队的人员在河边筑堤,心想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卷入湍急的水流,冲到十里八里也说不定。而水深多少,更是无从估算。

路窄,我们不敢多停留,匆匆拍了几张照片继续赶路。

也许是老天的眷顾,车行不久,天气晴朗了起来,高原明媚的阳光照在郁郁葱葱的山谷,格外白亮耀眼。这时的河谷,仿佛江南水乡一般。村庄,木船,石桥,依稀可见,更有白塔、藏族民居隐现在云雾缭绕之中。而大山,则如一面或几面倒悬的巨扇在平阔的水中投下青色的影子,让人睁大眼睛,不忍错过。

距小金县城7公里处,是一座集红色文化、藏文化及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景点:猛固桥。这也是去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与守备在这里的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粉碎了敌军的严密封锁,抢占了这一战略要地,为迎接中央红军顺利进驻小金县城彻底扫清了障碍。现在,猛固桥桥头堡的残垣断壁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的弹孔和炮痕。

桥头有石碑刻字:李先念率部迎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及红一、四方面军进城遗址。

手机查阅了有关猛固桥的资料:

猛固桥(包含猛固和马鞍两座桥所在地)有两座铁索桥梁,即猛固桥和马鞍桥。猛固桥跨越沃日河,清代为木桥,民国21年(1932)民众募捐集资建成铁索桥。桥长25.5米,高8.5米,宽1.68米,由6根铁链并排以承载桥面木板,两边各拉两根为护栏,两岸均建有桥头堡。南岸桥头堡通高3.7米,拱形桥门洞高2.45米,上嵌一石匾,匾中正楷阴刻“长平”二字,还有题记“署理懋功县长兼绥崇保安司令会周鸿锡题”,亦为正楷书法。北岸桥头堡通高6.7米,拱形桥门洞高2.3米,上嵌一石匾,匾中楷书阴刻“猛固”二字;马鞍桥横跨抚边河,清代为木桥,民国21年(1932)民众募捐集资建成铁索桥。桥长30米,宽1.65米,由6根铁链并排以承载桥面木板,两边各拉两根为护栏,两岸均建有桥头堡。西北岸桥头堡通高8米,拱形桥门洞高3.30米,宽1.95米,门额上嵌有一石匾,匾中正楷阴刻“伏龙”二字,还有题记“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吉旦,现任懋功县长何家漠督修告竣,前任懋功县长周鸿锡经营建,前任懋功县长刘继刚提倡建修”,亦为正楷书法。东南岸桥头堡通高7.8米,拱形桥门洞高3.30米,宽1.95米,门额上亦嵌有一石匾,匾中照旧楷书阴刻“马鞍”二字,题记内容与对岸一致。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复述这些,无疑是想更真切地展现历史原貌。作为遗迹,今天的桥头堡已因风化严重,残破不堪,铁索桥也已不再使用。

猛固桥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白塔,伫立塔下,可俯瞰从西北往东南流淌的抚边河与从东向西奔腾的沃日河在此交会,融入小金川奔腾而去,让人徒生逝者如斯的感叹。

我们的车继续向小金县东部进发,不久即到沃日镇官寨村。贵哥的朋友,小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学贵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王是摄影家,也是作家。我们接下来的旅程将由他带领。

穿着多兜马甲的王学贵向我们介绍说,早先,大小金川及丹巴一带是千碉之地,碉高者四十丈,矮者十余丈,有四角、六角、八角的普通民碉,也有十三角的战碉,尽皆下粗巅细。丛立者有经楼,架木为层,有五层七层之多,每层留有窗洞,以通风透光。通常下层设牢狱,二层做牛羊圈,三层是灶,四层为仓,五层居人(与莫洛村碉楼格局基本一样)。碉虽高,造碉不过数日而就,凡高山河谷险要处必有坚碉,作为要冲。烽火碉建在高处以传递信号,风水碉建在村寨神山之中以保平安,伏魔碉用来辟邪祛祟,主碉背靠悬崖,面向河谷,由群碉众星捧月,清人袁枚曾感叹道:

金川碉楼与天接,

鸟飞不上猿猴绝。

这里河谷两岸跬步皆山,无尺寸平地。北部是梦笔山,系懋功往返马尔康的界山,由东向西蜿蜒伸展。西部是空卡梁子,由此可通金川。西南部的蛇皮梁子横插懋功县城中央,隔断了与南部汗牛地界的连接,与大哇梁子、木壳壳梁子相接。南部的夹金山道路弯曲,横亘在小金县城与雅安宝兴之间。历史上著名的金川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现在,村西头龙灯碉的残垣断壁,就是乾隆皇帝征战大小金川时的古战场遗址。

王学贵说,“沃日”是藏语,意为“领地”,即小金川支流沃日河流域是其世居之地。乾隆年间因协助征剿金川有功受封“安抚司”,至末代土司杨春普共历23代土司。我们今天看的沃日土司碉楼,始建于清代早期,民国初年,沃日(鄂克什)土司又建了家居经楼,全称宝塔式经楼及四棱碉。棱碉紧挨经楼,为片石结构,通高36.3米,底边长5.7米,下大上小,层层上收,加顶层为14层,因碉楼年久失修现已关闭。

我们只能上经楼参观。

与莫洛村碉楼一样,都是原木刻成的梯子斜立墙边,我们颤巍巍地登了上去。

经楼为穿斗式石木混合结构,通高22.5米。面阔9.7米,进深5.9米,共三层,每层施方形小斗和圆雕龙斗。屋顶是三重檐汉式斗结构,尖式屋顶,顶上宝尖已毁。第三层为经堂,堂内是典型的藏式木地板,望板为井字形骨架,四壁正中各有一个藏式通风小窗,正面墙壁上彩绘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像,背面绘有欢喜佛及金刚力士像,东面墙壁内,即正门北侧绘有千手观音像,门头上方绘有三尊金刚力士像。四壁画像虽已陈旧,但仔细辨识,仍可一窥或怒、或笑、或媚、或刚之神态,画法娴熟,非一般匠人所为。

透过木格窗子,俯瞰下面的小广场上聊天晒太阳的老人,四处追逐的孩子,以及卖雪糕饮料的支着阳伞的妇女,一派祥和景象。

王学贵告诉我们,此座宝塔式经楼及四棱碉,为全国第七批重点保护单位,也是目前该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碉楼了。近年来,当地政府立足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司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元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庭院经济,培育民居旅游、休闲娱乐与体验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建设小金全域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十分敬佩王学贵老师的地方史志研学,及其推介家乡的赤子之心。

贵哥说,王老师正在着手写一部有关这片土地的历史小说呢!

我们祝愿他的书早日面世。

村头不远处,有小金县玫瑰种植园,是阿坝州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这该是我见过的最多的玫瑰啦!据说这里生产的玫瑰精油出口海外,1万斤玫瑰才出0.3公斤精油,金贵得很。

在四姑娘山的别样体验

中午12点半,我们在镇上吃了便饭,即赶往四姑娘山镇。路上经过达维会师桥及红军长征时期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人住址,前者是一座片石圆木结构的木桥,桥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全长13.6米,宽2.8米。桥面有木制桥栏。会师桥始建于民国初年,解放初和1978年,曾做过维修。这里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翻越夹金山,在达维镇附近与红四方面军西进策应的先头部队胜利会师。6月18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抵达懋功(今小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前去两河口参观懋功会议会址,只在路边的达维会师纪念碑看了看,并拍照留念。

到四姑娘山镇已是午后了,王学贵老师说,选择一个景点游览,来得及。高原天黑得晚。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为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和四姑娘山。但对一般的游人来说,首推三沟,“四姑娘”只能远而观之,不能近玩焉。

我们选择了双桥沟。

双桥沟全长34.8公里,面积216.6平方公里。沟内两面皆山,海拔400米,既有低山带常见的成片桦木林、耗杨林、青枫林,也有高山带的云杉、冷杉、红杉,还有成片的沙棘、灌木、落叶松。景区内分前中后三段游览,风光各有不同。进景区即可乘坐观光车,车上有液晶显示屏播放景点介绍,车子会在多个固定的景点停靠,可以有选择性的下车游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直接到达终点,然后再沿路徒步下行。用张樯的话说:我们玩的是倒叙。

如你所知,近年来人们在形容某一景色时最常用的两个字(你一定猜到了):大美!虽有些烂俗,但用在四姑娘山上的确并非过誉。

当我们刚进入景区时,就见两岸绝壁对峙,山林耸翠,风光独特。这段峡谷称为阴阳谷,阿妣河从中流过,河宽10米左右,水流湍急。当太阳出来时,一边明亮耀眼,一边灰暗低调,正可谓一阴一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车到终点,很多人一下车便直奔那个围有土墙的藏房——牧人之家。那里是游客休息和午餐的一个接待点,酸奶子、酥油茶、牦牛肉和藏民自制的烧馍馍,一应俱全。据说都是双桥沟特有的风味。因为不太饿,也赶时间,我们几个没有去品尝,而是直奔山坡上的那片红杉林而去。这里三面环峰,当你仰望那一棵棵杉树时,正可窥视作为背景的皑皑雪山和笼罩在雪山上的重重云雾。人们激动着,欢呼着,跳跃着,全然不见高原反应,想是空气清新、心情愉悦的缘故吧。据说,此地是四川红杉最为集中的地方。

沿着栈道步行至中段,也就是那个叫作撵鱼坝的地方,有人参果坪、沙棘林、尖山子、九架海等景点。所谓撵鱼坝,就是上百亩的草甸伸向山沟,坝上一条曲折迂迥的藏式木栈桥供游人步行,置身其间,五步一小景,十步一洞天,绿草如茵,鲜花遍地,山水相融,周遭一片安宁。人们总愿意问什么是世外桃源?这就是。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仙境。

此处仰观不远处的雪山如在眼前,是拍照取景绝佳之地。可惜我的相机出现了故障,快门按不下去,只能用手机拍拍身边的景致,尤其是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枯枝败叶,那些天光云影,要多好看有多好看。

后来,在沙棘林赶上了王学贵老师,请他帮我修好了相机。

余毛毛揶揄我:你又可以使得浑身解数得瑟了!

哈哈。

沿着栈道继续下行,依次是五色山、日月宝镜山、白杨林带、阴阳谷、杨柳桥等奇特景观,如果非要形容的话,那就是如中国水墨画一般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印象最深的是盆景滩,长约三里,宽约数十米,由两条溪水组成,中间夹着一个珍珠滩。盆景滩周边长着数以千计的沙棘古树,又高又大的沙棘树枝头,或盘曲,或异伸,既各具情态,又相互衬托,想来盆景滩之名也是取的精妙。据说,盆景滩的形成是由于山洪冲积的泥沙淤积阻塞,导致河流改道,淹死了原本在陆地生长的沙棘树。溪水中本含有丰富的钙化物,沙棘树在被淹死之前,拼命吸收,使得根部愈加坚固牢靠,像沙漠中的胡杨死而不倒,伫立千年。

咔咔咔,我的相机不停地响动着。

傍晚,王学贵老师安排了丰盛的藏餐。地方相关领导听说有作家、媒体朋友在此采风,特意过来敬酒,表示欢迎宣传美丽的四姑娘山云云。我是喝不动了,好在有贵哥、魏振强、余毛毛三位酒仙,与其频频举杯,以示汉藏一家,亲如兄弟。

夜宿四姑娘山镇。这个被称为东方的阿尔卑斯的小镇,夜晚非常美丽。只是几日奔波劳顿,再无精力上街游览,发了几张朋友圈照片,便昏昏睡去。

17日,农历五月初四。既是西方父亲节,也是四姑娘山一年一度的传统朝山会。

我们此行,正应了那句俗话:来的早不如来得巧。

据朝山会宣传资料介绍:相传古时候,四位姑娘是在这一天化作山峰的,因此每年的五月初四,当地藏民都要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酥油、粘粑、青稞酒等食物,来到四姑娘山的天然祭坛——朝山坪,祭祀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一方平安,保佑山寨五谷丰登、六蓄兴旺,保佑人们年年收获、岁岁富足。与以往不同,今年朝山会,小金重磅推出了四姑娘山“音乐会”和“转山”活动,其中转山系列包括高原定向徒步赛和千人露营大会。旨在丰富和拓展四姑娘山传统朝山会内涵,展示小金嘉绒藏族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引领健康运动生活方式,助推小金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彰显小金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感恩奋进的民族精神。

王学贵对我们说,露营和音乐会我们没有时间参加和观赏了,但转山一定要跟着感受一番。

早上7点多钟,我们出宾馆,随着三三两两的人群向四姑娘山而去,过游客中心,即是上山的栈道。其中下拜姑脚到上拜姑脚,是一条回形路,之后再折行,就是斋戒坪了,此地海拔3400米。人们或步行或骑马走上漫长的山路,在海拔3554米的锅庄坪稍事休息(站在这里,可望见山岗上那座耸立的白塔),再至3633米处,就是传统朝山会会场。据说,继续上行,可达海子沟6250米的幺妹峰。当然,我们的时间和体力都不允许,只能站在这里,遥望那美丽的倩影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盛大的朝山会——

人们聚集在高山的草坪上,有的席地而坐,有的驻足眺望,在漫天的铜钦乐中,只见数十位身着袈裟、头戴班智达帽的喇嘛,排着队伍,肩扛一卷长长的画布从山岗上慢慢走来。站定,将画布轻轻地放在草地上,顺着山坡徐徐展开:一幅巨大的、光彩夺目的藏传佛像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时,围观的人们,尤其是藏民,自是屏住呼吸,双手合十,伏地叩拜。少顷,跟随那些红衣喇嘛围着大佛转起圈来。

我知道,我是有福了。

拜佛结束,人们上到山岗,在白塔前焚香烧纸,祈福纳祥,然后来到锅庄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因为赶路,我们不能久留,便急急地下山。

……

回到镇上,吃过午饭已是下午2点钟了。贵哥说,我们回去的路线与来时不同,过巴郎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和映秀。这让我想起08年汶川大地震,我与几位朋友深入灾区采访的那段经历。

呜呼,已经过去13年了。



  • 上一篇:父亲的河(外七篇)
  • 下一篇:红苹果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