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爱在七夕

甘孜日报    2022年08月04日

◎孙黎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唯美浪漫的一个节日。七夕,起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根植于民间“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传说,升华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的七夕,只是女子们乞巧、许愿的专属节日。关于乞巧,最早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古时男尊女卑,无论是身着锦缎的大家闺秀还是身着粗布的寻常女子,遵从“三从四德”是必修课,而穿针引线的女红则是其中唯一的技能项。七夕到来,女子们不但会在这一天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聪慧与巧艺,未婚女子还会祈求天赐良缘,已婚女子会祈求得子,生育女人会祈求孩子健康聪明。七夕节民间风俗很多,像穿针比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七姐、露水摸眼、储水沐浴、晒书晒衣、吃巧食等传统习俗,至今仍在大江南北延续不断。

在我的家乡,七夕吃巧果的习俗最为普遍,家乡方言称“巧果”为“花儿”。“七月七,烙花儿吃”,小时候我们小孩子最盼这种能吃上香喷喷面食的节日。家里有一个木质的花模子,是母亲专为过七夕准备的,细长条状,上面刻有五个不同的小动物图案,纹理清晰。母亲将醒好的面调柔和后,搓成长条,切成均匀的小段,散扬上少许面粉,这样面就不能粘着模子了。我把一个个小面球按进花模子,塞满,用手指压实,然后斜着倒扣花模子,在面板上轻轻一磕,五个小“花儿”就蹦出来了。这是我最喜欢干的事情,我用模子磕花儿,母亲就在大锅里烙花儿,两不误。不一会儿,白胖胖的“花儿”飘着新鲜的麦香出锅,我猴急地尝一个,也顾不得烫嘴,因为平时捞不着吃啊!母亲则用红线穿起一串凉透了的花儿,挂到我脖子上,眼睛里满是柔柔的光。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七夕不只是烙花儿吃,更是烙出心中密密的爱意,爱家,爱生活,爱社会,爱人间。

尤其当七夕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后,很多年轻人选择在这天完成此生浪漫的心愿,爱情元素满满。说到爱情,最近看过电视剧《数风流人物》,我无数次被剧中革命先辈们坚守的信仰和伟大爱情感动到流泪:李大钊上刑场前,要了一盆清水,一把木梳,在狱中给妻子赵纫兰洗头,说起一直以来赵纫兰对他学业和革命事业的支持,说他是真的愿意为妻子洗一辈子头啊!洗完头后,李大钊微笑着走上刑场;毛泽东与杨开慧分离,生死两茫茫,毛泽东一句“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道出了对杨开慧的牵挂,杨开慧一句“念我远行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写出了对毛泽东的思念。狱中的杨开慧,只要宣布和毛泽东断绝关系,即可获释,可她却写下“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的大无畏和忠贞不渝。她在被捕前,将自己写给毛泽东的书信藏在了长沙板仓镇杨家老屋墙壁上的板层夹缝中,直到1982年工人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时才被发现,而彼时,距杨开慧牺牲已有52年,毛泽东也已经逝世6年了!此爱泣鬼神,此情撼天地!

其实,革命先辈们何尝不想与家人常厮守,与爱情长执手,可“解放劳苦大众,舍我其谁”的信仰与担当,让他们舍了小家情,甚至贡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的救国为民,哪来今天的男女平等和太平盛世!现在,我们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爱情的自由,有享受爱情的权利,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爱在七夕,又何止七夕;珍惜幸福,以爱沐浴。爱,是人生一道曼妙的风景,时刻充盈心中,即便再平淡寡味的日子,也会有美好的光闪亮。




  • 上一篇:网络中国节·七夕丨觅七夕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82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