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看故乡嬗变 话感恩奋进

甘孜日报    2022年10月21日

俯瞰和平村。

村子新貌。

◎刘显成 文/图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小在故乡长大,亲眼见证了故乡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10月,州总工会编辑出版了一本歌颂百名劳模故事的书《身边的榜样》,书中一篇《牛背山下小康村》,写的就是我的故乡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

昔日极端贫困、落后的和平村,房舍破旧,常年缺水,四季缺粮,村中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蚊蝇狂飞,劳作乡亲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松木照明,蜡烛点灯,生产生活用品,全靠人背马驮,村民苦不堪言,在贫困饥饿中煎熬。

自新中国成立后,全村老百姓在党的关怀带领下,家乡父老穷则思变,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用,向贫穷落后宣战,村民生活得到改善,并逐年提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党和政府多措并举,和平村村民团结奋进,谱写了和平村建设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和平村正沿着乡村振兴大道阔步向前。

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幸福美好的现实画卷——山路变迁,国修民路,将一条条进山的羊肠小路,升级为宽畅平坦的民生水泥大道,客车开进高半山村,全县首家。村民出村上市进城,村中搭乘,极为方便,行路难已湮灭于历史。

兴水利,引山泉入村,管网入农户,水质良好,甘甜可口,村中主管达3650米,分管7350米,浇灌饮用全覆盖,果蔬庄稼按需浇灌,生态优先,田野葱绿,溪水潺潺,年年丰产,旱涝从人,不知饥馑。故乡那口百年老井已安然过上退休生活。

电力进村,除家用,机械动力外,从山脚下通向村中的太阳能路灯,一到夜晚,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和村道,都沐浴在光明之中。

住房改造,政府补助,加之广州江门援建,村民投工投劳,新房林立,错落有致,外型美观,宽敞明亮,既有时代特色,又含传统风格,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沟渠田间,没有污染。竹木成趣,花开四季,青石小径,通门连户,把故乡村庄串成一幅幅小康生活画卷。

村民健康。先有身体健康,才可享生活小康,“医保、新农合”来当守护神,关照村中生病人。就医看病不再难,政府资助保平安。人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今天的78.6岁,耄耋老人村中随处可见。我家中老母九旬有三,尚耳聪目明,笑容灿烂,开慈口发话,今

昔是何年,日子比蜜甜,政府每月发放养老钱,还想多活几年。古有康乾“千叟宴”,誉为前朝盛典,与今日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相比较,天差地别,令人汗颜。

培养孩子,学费全免。为让村里小孩能接受良好教育,入园入托,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由和平村小学代办幼儿园。曾为全县一大亮点。

全民小康,安邦大计。精准扶贫,已成定论。公仆,无论职务高低,进村入户,能放下身段,与民促膝交谈,扶贫攻坚,殚精竭虑,不作秀,讲奉献,不计个人功利,誓把小康给村民兑现,余庆和谐。村两委班子成员,心系家园兴衰,凡涉项目建设、财务之事,均按阳光程序,过程民主,事前事后,依法监督,坚守清廉,被州委授予“先进党支部”,村支部荣获省优秀党支部,书记荣获省劳模。

文化强村,网络全复盖,一键知天下。建起农村书屋,开展远程教学,专家入村传授科技知识,助故乡腾飞奔小康。读孔孟书,明周公理,千年文脉传承正兴。

讲党史,谈复兴,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红军当年北上过境此村,为村民挑水扫地,秋毫无犯,村后青灵山古寺众僧,也手捧干果、山泉赠送红军,至今传为美谈,当年红军刷写了大量打土豪唤醒民众的标语,可惜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令人遗憾叹息。红军虽去,精神犹在,早已扎根村民心灵,教育子孙,从小跟党走,传承至今。

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石。今日进入和平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规民约作保障。治理脏、乱、差,村民热情高涨,男女老少齐上阵,垃圾装车运山外,进行无害化处理,公厕有人管,人畜污水不乱排。村中环保员,是故乡一道靓丽风景线。田地山坡,果林万树,青枝绿叶,丛花四放,万紫千红。山绿,树绿,掩映下的农舍也呈绿,天然负离子氧气充沛,人住其间,心旷神怡,亦如仙境。深呼吸空气,五脏六腑像是被洗过,全身清清爽爽。百鸟争鸣,万物共生。连多年不见的喜鹊也呼朋引伴,托儿带女的回来安营扎赛,蝉虫也鼓动着如簧的巧舌嚷着“知了、知了……”。如此美景,何必问陶潜,此即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意境向往,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今天已成为村民现实生活的写照。

媒体助推家乡经济发展。故乡的优美环境、丰厚的农耕资源、淳朴勤劳的百姓,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单位关注,纷纷奔踏和平村。中新社、光明日报、今日头条、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成都晚报、康巴卫视,甘孜日报、州电视台及县电视台的记者入村采访,进行宣传报道,媒体助阵,世人关注,八方游客接踵而来,商机来到眼前,就业就在身边。村民们建果园350亩,魔芋200亩,青脆李300亩,核桃1457.3亩,养蜂600箱,全村157户,就有24户建起旅馆,开办农家乐。村里开设接待站,驴友站,举办年猪节,干得热火朝天。今天和平村已是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实现三年两翻,人均收入达12000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村”。 物质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也就饱满了,村民常外出畅游祖国大好河山,当休闲,越活越年轻,彻底结束了往昔青年男子下山入城谋生,女子嫁山外的状况。近些年,竟然有20多位藏族姑娘慕盛名到和平村来,藏汉联姻,立家兴村,成为佳话美谈,广为传赞。

万元村发展不止步,村民把创业创新融为一体,百尺竿头,再上一尺,新种植的百余亩中药材,长势良好,千亩贡嘎雪桃及花椒、磨芋、无筋豆丰收岁岁,实现了“种植、技术、订单、销售”四统一,增产增收充满信心。

时光更迭,斗转星移,一个曾经鲜为人知的极度贫困山村,历经七十余年打拼奋斗,嬗变为新时代的富裕村、“万元村”和“典范村”,使实现“中国梦”在山乡成为了榜样,村党支部书记刘显虎说,取得辉煌成就,过上幸福生活,一靠党的英明领导,二靠惠民政策好,三靠村民勤劳奋发图强。纵观历史,可以说,我们这一代农民是华夏五千年来最幸福的一代。村里那棵敖立千秋的古老柿树枝繁叶茂,是故乡苍海桑田的历史见证。引水思源,我怀着虔诚愉悦的心情,仰望党旗、国旗,切身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我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而高歌,为家乡巨变喝彩,为桑梓故里的父老乡亲过上了好日子而由衷祝福。期待更加美好的生活还在后面。

  • 上一篇:赞歌一曲献给党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8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