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4年11月27日
11月22日16时55分,大地剧烈抖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情歌故乡的人们顿时惊慌失措。据悉,康定塔公地震波及到泸定、丹巴、九龙、道孚、雅江6县的县城、乡村,大灾来袭,我州各族儿女携手并肩,战胜地震灾害。
亲戚,你还好吗?
“家里受灾没有?”、“家人有没有伤亡? ”、“快离家到空旷地躲一躲。”……惊魂未定的人们互致问候,结对亲戚言语关切。据统计,震中塔公周边的各县及州级部门2.53万名公职人员电话问候、短信慰问结对农牧民亲戚8.31万户,45名公职人员到州、县医院探望受伤的结对农牧民亲戚。康定县塔公镇人大主席降央,今年已50岁,震后第一时间赶赴距镇政府20多公里的塔克村看望自己的结对亲戚。当塔克村村民村之志玛看见这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她拉着降央的手,激动地说:“真是没想到,第一个来看我们的,不是血缘关系的亲戚,而是与我结对的干部亲戚。”江巴村的达瓦老人动情地说:“地震来了,人当时就被吓住了,现在我们的干部亲戚把我们转移到安全地方,心里踏实了。只要人安全,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石渠县蒙沙乡新荣一村村民震后第一时间致电他的干部亲戚说:“康定那边房子怎么样哦,你们受灾没有?要给我说实话哦,如果受灾了,我们一家人都来帮你!”据不完全统计,康定地震后,1.15万名农牧民群众主动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问候干部亲戚6325人。
我们永远在一起
灾情就是命令,全州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州县236名领导迅速到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分片联系灾情较重的55个乡镇,515个州县乡机关党支部、369支党员突击队进驻165个行政村,650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联系8.2万名群众,积极帮助开展查灾核灾、运送物资、转移群众、交通保畅、治安防控等工作,带头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带头帮助受灾群众解决问题、带头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切实做到哪里最艰苦、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就出现和战斗在哪里。康定县国土资源局党支部震后第一时间成立26人的救援队,赶赴结对的雅拉乡三道桥村和鱼斯村,挨家挨户到群众家中开展查灾核灾,进行安抚和救援,走访村民148户270余人,并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16顶,安置村民87人。道孚县色卡乡扎瓦村支部书记尼扎得知乡党委政府正在组建服务队赴塔公开展抗震抢险,他立即组织本村党员和村组干部,主动向乡党委政府认领工作任务,和乡党员服务队一起连夜奔赴一线参与抗震救灾。九龙县汤古乡成立抗震救灾临时党支部,组建2个抗震救灾党员服务点,分设查灾核灾组、治安巡逻组、群众工作安抚组、通讯组和后勤工作保障组,100余名党员干部全力投身抗震救灾工作。交通系统100余名党员组成突击队在通往震中的道路上来回巡查,保证生命线的畅通。卫生系统以党员干部为主的11支医疗救援队、886名医疗救治专业医护人员和104名卫生防疫人员24小时在各救援点开展救援和卫生防疫工作。电力部门2个分队100余人的党员抢险队,每隔一小时就顶风冒雪在应急用电的路上巡查,用实际行动为灾区群众照亮希望。
州、县200余名领导干部深入儿童福利院、中小学校等,看望慰问结对孤儿,关心他们震后的学习生活情况,让他们感受“爱心爸爸”、“爱心妈妈”的真情关怀;2000余名领导干部通过电话向寺庙僧尼了解受灾情况,深入联系寺庙开展走访排查;300余名青年志愿者到州县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康定受灾最重的木雅祖庆小学,132名老师震后36小时未合一眼,在风雪中的帐篷里保护着他们的1828名学生。“大灾面前,这么多的党员干部始终跟我们在一起,与我们并肩战斗,帮助我们抗震救灾。”康定县塔公镇夺拉一村村支部书记锁甲一边忙碌,一边指着身边的干部和飘扬的党旗说:“无论在救灾现场,还是在安置点,党旗高高飘扬,党员倾力救灾,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公职人员都真正成为了帮助我们抗震救灾的主力军,他们和我们一起手拉手、肩并肩,真的比亲人还亲。”
亲情托起希望
州、县、乡机关党支部和广大公职人员积极帮助受灾乡村安排帐篷、篷布房等临时住所,鼓励受灾的结对亲戚自行筹建符合安全要求的简易住房,努力通过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等方式,妥善解决受灾结对亲人的过渡性住所,在入冬前满足灾区群众的住房需求。针对结对村和结对亲戚家的受损情况,机关支部和公职人员将会同村党支部、乡镇党委政府共商灾后重建帮扶工作,加强对受灾村支部的援助和指导,帮助受灾村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为灾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出谋划策。道孚县八美镇中古村党支部书记科洛激动地说:“有了中央和省、州、县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还有了结对机关支部和干部亲戚的倾情帮扶,我们大家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我们村两委一定会努力的带领村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州委书记胡昌升说,地震无情,让我们见证了更为融合的真情。这份真情,来源于公职人员和农牧民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倾情互助,来源于举全州之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的倾力付出。■ 州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