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
2015年,四川再次站上新旧更替的历史节点。
一个全新五年规划即将全面展开,“两个跨越”的宏伟征程进入冲刺阶段,“三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新起点、新阶段、新使命,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将展开怎样全新的一页?
2015年11月17日下午,成都市金牛宾馆娇子厅,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四川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这是一个“基准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三大发展战略”,48.6万平方公里跳动的脉搏,9000万人民共同演奏的乐章,将由此弹出第一个音符并向四周扩散。
这是一声“集结号”。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创新突破,转型升级,扶贫攻坚,政府民间,上上下下,需要全力以赴。
这是一张“路线图”。扬长处,优结构;惠民生,补短板;促改革,添动力……中央的指引,民生的期盼,共同汇聚为一条条操作性极强的举措和办法。《建议》诞生的过程,就是再次审视省情,聚焦“两个跨越”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进一步明确四川未来5年发展思路的过程
恢弘的大厦,需要坚实的起底;遥远的征程,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十三五”的四川航船,要顺利到达彼岸,离不开对当前和周围形势的清晰判断。
早在去年底,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省直有关部门就开始启动调研考察,从宏观层面为《建议》的起草做准备。
省委一再强调,要聚焦“两个跨越”目标,让规划具备清晰的方向感;要认真摸清“家底”,让规划具有充足的“抓地感”;要科学分析宏观经济态势,让规划具备强烈的“时代感”。
眺望远方:目标早已锁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了推动四川实现“两个跨越”的庄严承诺。未来五年,是四川同步奔小康、向经济强省跨越的两大“决胜期”。
审视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有望连续跨越两个万亿级大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不断改善,但“欠发达、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环顾周围:最大的背景是我国重大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动力转化,结构优化。“两个最大”构成四川“十三五”的重要“气候特征”。
有了此前发展的成就作为底气,有了未来适宜的“天气”,未来发展就更多了一层豪气。
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多次内部讨论中,都强调四川未来要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
这,是基于对省情的深刻理解——虽然“两个翻番”的完成难度不大,但决战决胜“两个跨越”靠的是发展,确立一个积极进取的目标,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很有必要。这也是由四川省情实际、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所决定的,有利于加快缩小与全国差距,有利于进一步提振全省上下干事创业、奔康致富的精气神。
从四川未来发展条件分析,完全能够实现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一是有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有利于四川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布局项目;特别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二是有基础。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积累,高端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国家级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各类发展和开放平台相继落地,新的增长动能正加快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成型,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三是有潜力。四川省城镇化比例低于全国八个百分点左右,每年将有1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服务业从占比较低到增势强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很大空间,这些都将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有机遇、有基础、有潜力……面向未来,四川号列车将磅礴起步。《建议》诞生的过程,就是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不断听取民声,汇聚民智,为顺利推进“十三五”规划凝聚强大合力的过程
“简直说到了心坎上!”11月16日下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分组讨论会上,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一位代表在读到《建议》(草案)中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一段时,当即拿起笔,在下面重重划上一道线。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多年来,他一直在为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而思考,在这次的《建议》中,他看到了希望。“说到心坎上”的共鸣感,不仅仅是科技界代表有。在当天的讨论中,多名代表满怀激动之情,向记者表达对于《建议》内容的认可。也正是这种共鸣感,才能转变为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动力。“说到心坎上”的共鸣感,来自《建议》起草的开放性。起草之初,省委书记王东明就强调,作为定调“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引,《建议》不仅要体现党的主张,也要充分吸纳人民意愿,由此形成强大凝聚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形成,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中国“十三五”前行的重要指引。
在四川,“两个跨越”的激情荡漾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对《建议》(草案)主体内容的高度认可,点燃了他们为《建议》(草案)建真言、献良策的赤诚热情。省委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洞开博智纳谏之门,造就一个个“更”——
更多视角谋划。早在前期研究阶段,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十三五”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就同期启动,20个课题面向社会招标,数量较“十二五”多出一倍,旨在为《建议》起草提供强大支撑。
更多层次倾听。《建议》制定过程中,省委常委会先后两次专题研究;省委先后4次举行座谈会,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当面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意见建议。“初步估算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座谈会开了几十次。”全程参与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直到11月17日中午,省委还召开常委会,讨论并修改。
更大程度吸纳。在上述工作人员的电脑中,保存着从第一稿到最后一稿的所有版本,打开文件夹,40多个文件,其中大大小小的修改多达数百处。“任何人的意见都要听,任何人的话都可以改。”这是起草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大原则。
博智才能多谋,多谋而后善断。一个个民声民意的及时传递,一个个合理建议的有效吸纳,让《建议》更加可信可行。
让我们记住这些影响决策的声音吧——“打赢扶贫攻坚战,要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省委农工委提出。“注重四川省航空与燃机产业发展,应加快发展航空航天核心技术”——民革省委提出。“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不能只有大型交通枢纽,要加快支线机场建设。”一位来自凉山州的干部建议。
……
倾听民声、汇聚民智,使得《建议》成为了干部群众加快发展共同意志的宣言,成为了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巨大磁场。《建议》诞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梳理过往成功经验,同时不断革除传统积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全省推进“两个跨越”注入强大动力的过程
“既熟悉,又新奇。”这是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拿到《建议》(草案)文本的第一感觉。
熟悉的是《建议》很多内容与四川此前出台的重大战略高度契合:创新发展对应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对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城乡统筹、两化互动战略……类似的还有很多。
新奇的是,《建议》中频频出现的新目标、新提法和新举措:“五大发展理念”、绿色优势、海绵城市……
既熟悉又新奇的外部感受,来自《建议》贯穿始终的内在理念。从《建议》起草之初,省委就始终强调:发展是接续的发展,谋划“十三五”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十二五”发展形成的物质成果和思想成果基础上,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治蜀兴川方略基础上,坚守定力、传承发展。
说传承。省委一开始就强调,“十二五”期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这样的坚持还将继续。
需要坚持的还有很多。坚持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坚持专注发展定力、改革开放定力、脱贫攻坚定力、厉行法治定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看创新。“不管是制度、方法还是技术,从《建议》每一章节的表述中,改革创新理念孕育其中。”起草组成员介绍,文本中阐述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的章节占据整整12页,不仅远超其他章节,在历次类似文件中也不多见——这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创新。
在此基础上,若干个闪耀在《建议》中的第一次,更是赋予《建议》全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次详细阐述经济强省理念,将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一次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第一次提出建设先进制造强省;
第一次将旅游业提到绿色发展、绿色优势的高度……
一个个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让《建议》不仅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感,也必将激发出强大的发展动力,确保四川“两个跨越”目标的顺利实现。(记者 梁现瑞 熊筱伟)